導航:首頁 > 股票市場 > 小米又一家生態鏈企業登陸科創板

小米又一家生態鏈企業登陸科創板

發布時間:2023-01-29 09:23:56

⑴ 石頭科技和小米什麼關系

石頭科技是小米投資的小米生態鏈企業,藉助小米的資源支持大大,僅短短幾年已發展成掃地機器人的國內龍頭,並於2019年成功科創板上市。

⑵ 石頭和小米是一家嗎

石頭科技是一家小米生態鏈公司,米家智能掃地機器人由其出品。根據光大證券2019年出具的行業報告中,2018年前43周,「米家智能掃地機器人」和「石頭智能掃地機器人」線上市場佔有率分別為12.8%和10.1%,合計22.9%。

2020年2月21日,石頭科技在科創板上市,是繼華米和雲米後第三家上市的小米生態鏈企業。截至發稿,石頭科技股價在340元左右,相比於發行價上漲了25.41%。

(2)小米又一家生態鏈企業登陸科創板擴展閱讀

小米生態鏈企業就是小米公司設計產品的獨家代工廠。小米生態鏈企業是小米投資的獨立運營的公司,也就是非小米子公司,小米看好的企業,小米會去投資他們,加速企業發展,同時多家企業會結盟,互相合作,如優先供貨,最低價格

小米有非常多的周邊。 比如說最火的小米手環。身邊非常的女生喜歡帶。 還有小米的耳機印象。或者是評價非常高的小米插線板。 小米有自己獨特的創意。可以做出各種不同的產品。

小米生態鏈企業是小米投資的獨立運營的公司,也就是非小米子公司,小米基本也對這些公司不控股,但是企業文化,定位,產品設計,品控和銷售都有小米的深度參與或者完全把控,小米公司對產品擁有完整的專利和營銷權力。

⑶ 石頭科技上半年凈利同比下滑了5.4%,這家公司的經營方式存在哪些問題

石頭科技上半年凈利同比下降5.4%,隨著地板清潔機器人行業的快速發展,石頭科技實現了超高速增長,並在資本的支持下成功登陸科創板,面臨著市場對其高度依賴小米的質疑。

⑷ 「瘋狂」的小牛

沒有可炫耀的學歷,但通過自己不斷努力和折騰,終於活出了人樣的胡依林,本可以朝著光明的設計師之路前進,但是,正如他自己說的,這段時期,就像韓劇里的狗血劇情一樣,家庭、愛情、事業卻連續發生了重大變故,於是,胡依林又回到了起點。不過,胡依林還想再折騰一次。

胡依林有一個生活癖好,就是喜歡摩托車,曾經從上海一路騎到過北京。自稱是「騎行瘋子」的胡依林,決定「染指」出行工具。他利用自己做過設計師的經驗,用一年的時間,對如何做出一台與眾不同的踏板車,進行了無數次的測試、調研、再設計,之後,卻發現沒錢把理想中的好車造出來。胡依林決定找投資。

找投資,就要做BP(商業計劃書),胡依林將BP發給了包括李想(曾先後創立泡泡網、 汽車 之家,並帶領 汽車 之家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在內的一些投資人。不過,不是沒有投資人願意給胡依林資金,而是胡依林還要求投資人「附贈」一個CEO。

通過李想的引薦,一位投資人出現了,此人就是明勢資本的黃明明,黃明明不僅給胡依林帶來資金,還真給胡依林帶來了一位CEO——李一男(曾是華為 歷史 中最年輕的副總裁)由此,以「小牛」為品牌的牛電 科技 正式在2014年成立。與此同時,各路資本及頂尖人才摩肩接踵地進入公司。資本方,如紀源資本GGV、IDG資本、紅杉資本等;人才方面,如劉傳凱、何鵬、何衛華、劉成棟等人。

從公司成立第一天開始,胡依林及其團隊,就將對產品近乎瘋狂的執著精神,打造成公司的價值觀。

為了讓價值觀「落地」,小牛推出了第一款「N1」產品。從嚴格意義上說,這款產品屬電動摩托車領域,並非電動自行車。只是,胡依林不會想到,對市場上出現任何一個摩托車品牌、任何一款摩托車,都會進行情報收集和產品分析的本田,第一時間就注意到了小牛的「N1」。

《經理人》曾在2016年采訪時任本田中國本部長水野泰秀的時候,水野泰秀就重點提到了小牛,水野泰秀當時私下透露:「長期以來,作為全球銷量最大的本田摩托,一直在關注摩托車領域的 科技 變化,其中,中國的小牛是本田最注意的一個企業品牌,因為小牛的電動模式如果演化成為摩托車行業主流,本田摩托將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在內部,小牛每出一款,本田的技術員一定要采購,要拆解分析。」

本田的擔憂,正在逐漸靠近現實。中金公司在2020年的一份對於小牛的價值評估報告中,有關兩輪車的品牌矩陣圖上,將小牛直接列入兩大燃油摩托車巨頭本田、雅馬哈所在的優勢品牌陣營。要知道,在今天小牛的產品譜中,「N1」只是其間的一個系列,而且它還不是燃油摩托車。

從技術角度,電動摩托車的主要核心在電池、電動機,而能夠以電動摩托車和本田、雅馬哈的燃油摩托車分庭抗禮,這意味著,在電動自行車產品中,小牛的技術特點將更具優勢。

技與戰

創業第二年,就在小牛准備大幹一場時,「黑天鵝」事件發生。當年,由於李一男涉嫌內幕交易罪被刑拘,公司團隊陷入了慌亂。此前,2016年1月加入小牛擔任COO的李彥擔起了公司的掌舵人。李彥系斯坦福大學的博士,曾在KKR私募股權基金任運營副總裁,負責KKR投資的多個企業的運營管理工作。加入KKR之前,他於2008年至2009年任職於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於2006〜2008年任職於美國高通(Qualcomm Inc.),從事3G及4G的技術研發,並持有3項相關專利。李彥博2016年1月加入小牛電動,於2017年12月起擔任小牛電動CEO,並於2018年3月起擔任小牛電動董事會主席。

李一男被坐實內幕交易罪,直到2017年年底刑滿釋放後,才以小牛股東Glory Achievement FundLimited的第一股東身份回歸。不過,在李一男消失的這段近2年的時期內,正是胡依林和李彥等人帶領小牛高速發展的黃金期。

在公司內部,李彥被認為是睿智的企業掌舵者,同時也是團隊的連接者。

小牛的總體戰略有兩層並行的架構,第一層是技術戰略,第二層是經營戰略。前一個戰略由胡依林主要負責,後一個戰略由李彥承擔。

技術戰略。沿著新車的車型車款發布的 歷史 脈絡來看,自發布「N1」之後,小牛在2016年發布了「M1」,在2017年發布了「U1」和「Project X」,在2018-2019年發布了「N1」和「M1」的升級和延伸版,在2020年則發布了「RQi」。

通過以上這些系列及產品類型,小牛的產品矩陣大致上可總結為:電動摩托車、電動自行車、戶外專業自行車、電動助力自行車,從產品矩陣,比對市場任何一家電動自行車企業的業務產品范圍,幾乎找不到小牛的同類,也找不到競爭者。

在小牛的產品矩陣中出現的每一個產品,其實彼此都有一定的關聯,這種關聯和其智能化技術能力、原創設計能力相關,正是這兩種能力,導致其產品可以發生一種叫做「知識遷移」到「產品遷移」的能力,即可以運用於摩托車線,也可以運用在自行車,以及滑板車、踏板車等周邊產品上。

「知識遷移」的源頭,具體情況是怎麼樣的?智能 科技 是小牛「知識遷移」的源頭之一。

小牛的智能化技術及運用,主要來自五大核心:CLOUD ECU智能中央控制器持續進化的智能平台、CLOUD-ECU智能中央控制器、NIU CLOUD智能雲、遍布車身的10多個感測器、小牛電動APP。

很顯然,五大核心中,前三個屬於一個源頭技術,第四個感測器,屬於硬體范疇(可通過供應連采購配件實現配件組裝),最後的APP,屬互聯網社交軟體 科技 。因此,主要看CLOUD ECU和APP。

關於CLOUD ECU。小牛的CLOUD ECU智能中央控制器,目前已經到了V3版本。作為整車的智能中樞,它將每分鍾200次監測、收集、分析多達72項車輛信息,並通過 APP實現對車輛狀態的遠程查看和控制,加強車輛的安防預警能力。另外,其OTA無線升級功能,無需更換硬體,就能輕松完成功能更新和拓展。

在CLOUD ECU的後台,隱藏著小牛的大數據分析系統。其通過搜集和分析電池循環次數和電量變化曲線,幫助改進 BMS 智能電池管理系統,從而給電池更好的保護,減少電池事故。另外,通過對里程、陪伴時間、騎行軌跡等騎行數據的分析,協助優化FOC矢量控制器性能,降低能源消耗。並且,還通過應用數據來優化車輛安防、智能服務、駕駛體驗。

關於APP。除了通過CLOUD ECU的車輛、電池狀態、智能安防、車輛 健康 報告、在線報修及相關服務,關聯到用戶手機端的APP之外,小牛的APP還具備社交功能。在APP中,用戶可以發言,可以潛水,還可以加入同城會、賺積分,小牛將用戶稱為「牛油」。

小牛「知識遷移」的另一個源頭就是工業產品設計。小牛的產品設計的重點主要體現在:專業與個性兼具的工業設計團隊、高辨識度的家族式傳承設計、合理的人體工程學、燈光系統的設計、動力系統等六大管理體系。從使用者最為關心的舒適和動力兩個角度,這里主要介紹人體工程學的運用和動力系統。

對於如何讓使用者駕駛更舒適,小牛運用了人體工程學,從中國人平均的身高、坐高、身材、骨骼等角度,在駕駛中的有關人的頭部到車把、腳步之間的穩定三角關系、有關重心的測算、腿部角度、後座的高度、胳膊的角度等等經過精密計算,由此對產品進行外形設計,以最大程度體現降低駕駛的疲勞和提高舒適度。

至於動力系統,由於涉及駕駛的里程、爬坡、耐用性等等使用過程中的核心問題,其實正是所有電動自行車廠商重點關注和技術研發的領域,那麼小牛的動力系統是一種什麼樣的特色?

小牛採取的技術攻略是,自主創新和合作研發並舉。一方面全方位優化自主研發的FOC矢量控制器演算法;另一方面與德國BOSCH合作,共同調校電機的性能表現,通過不斷改善電機磁鋼設計,優化內部銅線纏繞方式和纏繞密度,使得電機的動力輸出、瞬間扭矩、能效比均顯著提升。

可以發現,通過不斷強化智能 科技 、工業設計等兩種核心底層能力,小牛可以輕松將知識轉移、擴大到任何出行產品中,甚至,其目前的這套產品矩陣還只是暫時的。

經營戰略。前文說過,小牛的經營戰略和技術戰略,屬於並軌的戰略。在小牛發布每一款新系列、新產品的同時,其經營行動也在同步跟進。

「渠道、發布會、獎項」是小牛在具體經營中的三個關鍵詞。

關於渠道。自李彥進入管理團隊之後,小牛開始改變單一的線上渠道,強攻線下。

2016年6月,小牛正式成立線下渠道部,當年年底開設了20家授權體驗店,線下渠道的效果開始顯現,銷量和服務評分都有明顯提升。而截至2019年12月31日,小牛在國內線下經營門店數量為1050家。

關於發布會。小牛在國內市場迅速崛起之後,李彥團隊開始同步擴展海外市場,特別是歐洲市場。2016年初,小牛開始搭建海外團隊。當年8月,小牛就把N1S引入德國銷售,售價2699歐元(約合2萬元人民幣),主打「高端」市場。

2017年上半年,小牛的產品在歐洲市場的銷量開始顯現,之後又進入了東南亞市場。截止目前,小牛電動已經進入海外45個國家,並為全球多家共享電動車運營商提供機遇SaaS的兩輪電動車智能共享業務解決方案。

小牛在海外的市場擴展和影響力,和它每一場別出心裁的發布會有關。李彥團隊策略就是,進入國際大展以及藝術博物館。前者如米蘭國際兩輪車展、拉斯維加斯2020年消費電子展(CES)等,後者如巴黎盧浮宮這樣的世界頂級博物館。

關於獎項。為了在國內外獲得優質質量的背書,李彥團隊的策略是拿下一系列必備的國內外頂端的設計或質量方面的獎項,在小牛內部,這些獎項,被視為如同一個學生進入職場前必備的各項能力和知識的證書。

到2018年,小牛的M1、U1兩款產品快速包攬了一系列國內外大獎,如德國紅點、德國 IF、美國IDEA、日本 G-Mark、中國紅星、台灣 Golden pin、香港 DFA 等等。這些獎狀證書,以前大多發生在電器類產品上,現在小牛也拿到了,足可以笑傲江湖,即使有同業也如法炮製一番,也會被視為拾人牙慧。

2021年及之後

2017年,李一男出獄,但他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僅以股東身份和小牛公司發生關聯。而李彥則終於接下了CEO職位。公司的內部分工已經形成明確:董事長胡依林主責產品研發,李彥繼續主管公司發展戰略,原寶馬設計大師劉傳凱坐鎮小牛位於上海的研發中心,負責整體工業設計,供應鏈副總裁何衛華和首席產品規劃師劉成棟,分別在小牛位於常州的工廠,負責供應鏈和產品生產規劃。

進入2018年,小牛開始動作頻仍,先是在法國盧浮宮召開新品發布會,推出M+、N-GT兩款新車,後移師上海舉行秋季新品發布會,發布了輕量產品UM,與此同時,小牛招入首席財務官張鵬,啟動赴美上市。當年10月19日,小牛(NASDAQ:NIU)正式登陸納斯達克。自此,小牛成為電動自行車領域第三家上市公司(實現上市的前兩家公司分別為港股公司雅迪、A股公司新日)。

2020年11月23日,小牛公布的財報顯示,公司2020財年第三財季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凈利潤為8000.64萬人民幣元,同比增長20.46%;營業收入為8.94億人民幣元,同比上漲36.67%。看來,在2020年疫情形勢之下,小牛的業績還算可喜,不過,小牛的潛在對手已經隱現。

就在小牛公布2020財年第三季財報的前一個月,一家小米生態鏈企業——取名為「九號」的公司(SH:689009),悄然在新興的科創板上市。

根據公開信息,九號公司成立於2012年,創業最初,業務主打電動平衡車。2015年3月,通過收購美國Segway(電動平衡車鼻祖)形成新的全球企業——由此,公司將多數產品以Segway(賽格威)品牌命名;2020年10月29日,公司登陸科創板,成為中國境內上市企業中「VIE+CDR第一股」。

值得重視的是,九號公司的產品品類,除了電動滑板車、電動平衡車、智能服務機器人,以及其他相關配件之外,還增添了電動自行車品類。根據公司官網顯示,目前旗下的電動自行車三款,分別以九號電動B、C、E命名。從三款產品的外形、智能配置系統(感應解鎖、OTA升級等功、智能定位系統)看,完全是對標小牛。

不過,由於九號公司比較晚的進行「知識遷移」到「產品遷移」,因此其電動自行車品類產品僅有三款,而且按照2019年度的財務數據,此項業務為244.92萬,僅占公司整體主營收入的0.05%,然而基於已經開發了電動自行車品類,說明九號公司已經打開了這項業務的戰略之門,而且就 科技 智能電動自行車方面,得益於小牛做了市場教育,九號公司完全可以躺在小牛邊上進行「酣睡式」競爭,問題是,小牛能趕跑這個卧榻之側者嗎?

(註:① 兩輪電動車。寬泛概念是指,安裝有可充電電池或其他電動推動馬達的摩托車、自行車、平衡車、滑行車及其他裝有兩輪的出行或 娛樂 速度型工具。基於讀者閱讀和理解便利,本刊本期主要指向新國標范圍內的電動自行車,如涉及電動摩托車、或電動輕便摩托車,則另有解釋和說明。)*本文首發於《經理人》2021年01月刊

⑸ 一路飛奔的小牛電動


兩輪電動車龍頭企業雅迪,2020年全年股價漲幅達640%,市值破360億元;新日電動車股價也上漲120%,市值破61億元;台鈴、小刀、綠源等企業也如沐春風,甚至還未被大眾熟知的行業新勢力九號公司,其股價也上漲了323%,市值破563億元。


作為兩輪電動車中的「特斯拉」,小牛電動可以說是近年來兩輪電動行業中的優績股。 小牛電動的銷量雖只有雅迪的十分之一,但單輛車價(ASP)是雅迪的一倍,而且最新市值卻超過150億元。



在紅利競賽中取勝


近幾年市面上遍布的幾乎都是動力鉛酸電動自行車,這種車型毛重就大於55KG,車速也可達到50km/h以上,安全性低。然而這類車型在2019年國內電動車銷售總量當中就佔比高達97%,符合新規的鋰電自行車寥寥無幾。


2019年4月15日,電動自行車新國標正式落地,規定車輛必須有腳踏騎行能力、最高車速不得超過25km/h、整車質量不超過55公斤,電機功率不大於400W、電池電壓48V等。


新國標的「限制」看似是壓制了兩輪電動車當前的發展,但其實是給了兩輪電動市場一次「大換血」的機會,在提高車輛安全性的同時也淘汰落後的低產能。


新國標「轉點」正好落在了小牛發展軌道上——小牛從出道起的全系列產品採用的都是鋰電技術。為打造自己在兩輪電動車中高端智能化的定位,小牛的差異化策略直擊行業痛點:電池性能差續航能力低、智能化水平低。


小牛不僅選擇了續航能力更好的鋰電,還通過大數據提升了電池的使用時長、安全性能。 在智能化方面,小牛採用了App+ECU 智能中央控制器和感測器的軟硬結合的策略,車身加裝智能感測器,記錄騎行信息、時時監控車輛位置和車況信息、續航情況等。


通過這些技術創新,不僅解決了用戶車輛被盜而難以找回的「痛苦」,也為用戶帶來了更好的騎行體驗。


另外,鋰電池製作成本高,回收價值低,企業若要生產符合新國標的電動自行車,不僅需要技術還要成本。 有條件的大企業已經開始投入研發甚至銷售,而缺少技術或資金的小品牌便難以跨過這道坎,慘遭淘汰。


據統計,國內電動自行車廠商較之前些年的1000家左右規模銳減至目前僅存的170家(同時擁有電動自行車、電動輕便摩托車電動摩托車生產資質),而過去盤踞鄉鎮市場、專攻低端產品的小作坊被迫關門,中小廠商逐漸出清。


被「清理」過的市場無疑是為留存下的企業釋放出更大的發展空間。那麼,飽食政策紅利的小牛未來依然能夠順利地在政策的鋪路下領跑嗎?


內外阻力並行


看似發展前景一路通暢的小牛,實際上也正遭多方勢力圍堵。


其一,在目前最具競爭力的鋰電池製造方面,只能說小牛是先行者,而不是擁有者。 而缺少核心技術的競爭會使企業競爭力下降,在行業內無法持續立足於高點。


目前業內已有多家大型企業也掌握了該項技術。例如,在2021雅迪 科技 全球倍增戰略峰會當中,雅迪發布了主打「智能生態開創者」的冠智系列電動車新品,其應用了眾多領先的動力能源 科技 ,未來將搭載20分鍾可充滿80%的ATL/CATL智能鋰電,冠能同級電機、高能控制器三大核心部件等。


2020年10月,小米生態鏈企業九號公司在科創板上市,目前已經推出的產品有E/C系列,其車輛配置採用多項超前技術:EABS 能量回收剎車系統、手機感應解鎖、定速巡航、三重智能定位系統等,對比小牛毫不遜色。2020年8月發布的九號B系列電動車,售價為2599元起,比起小牛高端消費的定位,其市場滲透率更強。


其二,兩輪電動大多流行於三四線城市或鄉鎮,在大城市中多受交通管制。 由於一二線城市人口密度高,人車流量多,交通部門出於對出行安全性上的考慮而禁止電動自行車或電摩上路。


與城市交通管理相悖,使得兩輪電動車的市場受到局限,難以大規模進軍一二線城市。就目前的競爭狀況來看,幾家電動車龍頭企業對標小牛已幾近趕超,市場終究會趨於飽和。如若市場格局受限,對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說便是無利的。


最後,在這共享經濟的時代,少不了共享電動車的存在。 美團、滴滴、哈啰等共享出行企業,前有共享自行車,後有共享電動車,都給兩輪電動車行業帶來了發展阻礙。


由於同樣受到城市交通管制,共享電動車也難以大規模投放在大城市中,轉而進軍下沉市場。同在下沉市場中活躍的兩輪電動車,共享電動車的加入無疑大幅縮減了兩輪電動車在出行市場的佔比。


未來仍需尋求突破


雖然兩輪電動車行業目前正是「吃香」之時,但紅利浪潮終有褪去的一天,如何思考更長遠的發展才是關鍵。


一方面,加緊技術研發與產品更新。 在缺少核心技術的行業中,擁有一項超前或專利的技術可以說是擁有「無敵」技能的加持。小牛CEO李彥曾表示不排除會做自動駕駛,然而自動駕駛雖是出行行業的趨勢,但從應用價值上看,四輪 汽車 的發展空間更大,商業價值更高。


因此小牛亟需研發出符合二輪電動出行或環保出行的專利技術,才能提高品牌「身價」,提高市場競爭力。


另一方面,布局海外市場,加碼出口業務。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動自行車生產、消費和出口國,國內外需求的持續增長為我國電動自行車行業迎來發展機遇。


數據顯示,小牛電動2020年第四季度海外銷售額增長兩倍,目前已在全球38個國家有業務布局。此外還有消息稱,小牛電動曾於今年2月與 Gojek 進行談判,以為後者提供電動車產品。小牛電動CEO李彥介紹,目前小牛電動海外業務占公司總收入的17%,未來公司將繼續加碼海外業務,中短期內將海外業務收入佔比提升至22%~25%。


⑹ 石頭科技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石頭科技是一家專注於技術創新的智能硬體廠商。

石頭科技是一家專注於技術創新的智能硬體廠商,核心技術人員均為來自微軟,華為,英特爾,ARM,諾基亞的具有多年研發經驗的技術專家。石頭科技成立於2014年7月,同年9月獲得小米投資,成為小米生態鏈企業, 於2020年2月在上海交易所科創板上市。

技術創新:

石頭科技創新能力上,基於自研的LDS激光雷達技術,石頭科技成為國際上將激光雷達技術及相關演算法大規模應用於智能掃地機器人領域的領先企業。

大規模量產LDS模組改變了行業發展方向,直接推動了掃地機器人產品的廣泛普及,在業內具有里程碑式意義。另外,石頭科技還是首家實現高精地圖實時顯示的掃地機器人品牌,是全球最快達到百萬台銷量的掃地機器人品牌,僅用時16個月。

成果轉化上,憑借持續的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石頭科技積累沉澱了大量前沿技術,在滿足現有C端家庭服務型產品需求之外,業務鏈逐漸延伸至B端市場,向商用清潔機器人方向發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石頭科技

⑺ 石頭科技發行價多少

271.12元/股的發行價。
上市之後,石頭科技在股市的表現果然不孚眾望,股價從發行價的271元一路走高,於2020年底突破1000元大關,並於今年6月份達到最高值,股價接近1500元。雖然在達到頂峰之後,石頭科技的股價在近半年有了很大程度的回落,目前股價較最高點已經跌去近一半。但其還是靠著800元左右的股價,位列A股上市公司股價排行榜第二位,僅次於茅台。
【拓展資料】
石頭科技是北京石頭世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是一家專注於技術創新的智能硬體廠商,石頭科技已經推出了自有品牌產品「石頭智能掃地機器人」、「石頭自清潔掃拖機器人」、「小瓦智能掃地機器人」、「石頭無線手持吸塵器」和「石頭智能雙刷洗地機」。此外,石頭科技為小米研發生產了米家掃地機器人、米家掃地機器人1S和米家手持無線吸塵器產品。核心技術人員均為來自微軟、華為、英特爾、ARM、諾基亞的具有多年研發經驗的技術專家。石頭科技成立於2014年7月,同年9月獲得小米投資,成為小米生態鏈企業;於2020年2月在上海交易所科創板上市。
從2月9日確定以271.12元/股作為發行價,石頭科技的倒計時上市之路就註定引來外界目光聚集,畢竟上一次由海普瑞148元/股創下的A股市場最高發行價紀錄,還停留在十年前。刷新記錄創下科創板企業最高發行價後,2月21日,石頭科技正式登陸科創板。
上市首日,一開盤便高開73.35%,報470元/股,超過此前華峰測控創下的355元/股科創板股票上市首日最高開盤價紀錄。此後石頭科技股價快速拉升,一度沖到530元/股,較271.12元/股的發行價接近翻倍。最終石頭科技以84.46%的漲幅收盤,總市值達到333.4億元,成為科創板股價最高的個股。
某行業分析人士認為,石頭科技會有如此高的股價和估值,並不是因為掃地機器人。該人士向記者分析表示,掃地機器人市場科沃斯是絕對的龍頭老大,它有20多年的技術和市場積累在裡面,沒有誰能與之爭鋒。而石頭科技之所以受到資本市場青睞,主要因為它「吃」的是小米生態鏈的智能化互聯網紅利。「這就是資本市場的邏輯。」

⑻ 石頭科技財報背後:不甘再當小米打工仔

配圖來自Canva

近日,小米生態鏈企業之一,石頭 科技 發布了2020年上半年財報。

財報數據顯示,2020 年上半年,石頭 科技 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177,629.70 萬元,同比減少 16.42%;實現利潤總額 54,294.04萬元,同比增長 18.94%;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 46,037.49 萬元,同比增長 19.42%。

其中,2020 年二季度,石頭 科技 整體銷售收入較上年同期下降 7.44%,但得益於公司努力拓展自有品牌銷售渠道,加大品牌推廣力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較上年同期實現了 34.42%的增長。

從誕生至強盛,石頭 科技 一直依靠小米提供的養料成長,由此「小米生態鏈公司」的標簽比石頭 科技 這一品牌還響亮。

而且,小米生態鏈公司上市已不是新鮮事,可作為繼華米、雲米之後,第三家上市的小米生態鏈公司,石頭 科技 卻是最吸睛的。今年2月份,石頭 科技 正式登陸科創板,高達271.12元/股的發行價格,讓其被封為「史上最貴新股」,首日開盤後石頭 科技 一度沖高至538.88元,漲幅達到98.76%,資本的態度一目瞭然。

石頭 科技 如此受資本親睞,多數是因為有小米背書,以及深耕掃地機器人市場的經驗和技術實力。但從財報數據來看,石頭 科技 依舊想褪去小米帶來的光環,堅持自有品牌的推廣和產品研發,走去「小米化」之路。

去「小米化」的陣痛

說石頭 科技 和小米是合作關系,其實更像是寄生關系。

石頭 科技 招股書表明,兩者的關系是石頭 科技 負責定製產品的整體開發、生產和供貨,小米負責後續產品銷售。事實卻是,石頭 科技 銷售端全部綁定小米,早期業績直接和米家品牌掛鉤。據悉,2016年,石頭 科技 米家品牌銷售收入(不含配件)1.81億元,占公司營收比重為98.58%。

而有小米背書,石頭 科技 也很快登上巔峰,4年時間營收增長了超過20倍,小米的造富神話又一次在石頭 科技 上應驗。招股書顯示,石頭 科技 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上半年的營收分別1.83億元、11.19億元、30.51億元、42.05億元。

不過,和強大起來的華米、雲米等生態鏈企業一樣,石頭 科技 自然而然的走上了去「小米化」的征程。

只是,由於石頭 科技 前期對小米的依賴性過強,以至於去「小米化」之路坎坷難行,2020年上半年營收下滑正是小米定製產品訂單減少導致。

財報數據顯示,石頭 科技 2020 年一季度銷售收入較上年同期下降 29.4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 7.94%;2020 年二季度,公司整體銷售收入較上年同期下降 7.44%,也是受小米定製產品訂單減少影響。

總之,延續小米低性價比的打法,導致石頭 科技 利潤率長期處於低位,而雲米、石頭 科技 內部競爭的爆發,則讓石頭 科技 與小米的關系變得不再那麼融洽。由此,即使面臨營收下降的危險,石頭 科技 依然堅持自主品牌道路。

自主品牌,成效初顯

行業東風利好,石頭品牌掃地機器人銷量不斷上漲。

財報數據顯示,2020 年 1-6 月,石頭 科技 公司共銷售 965,660台掃地機器人,實現銷售收入 170,186.39 萬元其中,公司自有品牌掃地機器人實現銷售 752,980台,實現銷售收入 148,534.61 萬元,收入佔比提升至 83.62%。

當然,石頭 科技 自主品牌產品銷量高,與其不斷強化的 科技 實力和產品質量、服務相關。

一方面,石頭 科技 積極籠絡、培養高端人才,加持技術升級、產品研發。AI人才短缺是人工智慧行業首當其沖的難題,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 科技 實力。而根據招股書顯示,自2016-2019年上半年,石頭 科技 研發人員占員工人數的比例分別為71.88%、56.34%、53.40%和50.20%。

另一方面,石頭 科技 積極推出新產品,提高機器人智能化水平,保證服務質量。石頭 科技 通過開發石頭智連數據平台,建立用戶、掃地機器人、其他智能產品的聯系,增強了用戶智能體驗,同時拓展產品品類、豐富產品陣營,以此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基於此,石頭 科技 自有品牌產品占營收比例、以及毛利率顯著提升。

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1~6月,石頭品牌銷售收入分別為1.08億元、14.78億元和11.71億元,占公司營收比重分別為9.63%、48.50%和55.08%;2017年至2019年1~6月,石頭品牌毛利率分別為44.87%、42.06%和46.18%。

總的來說,石頭 科技 通過不斷優化服務體驗,提高品牌口碑;豐富產品類型,創造利潤增長點,擴大了公司份額,增強了市場佔有率。

群雄逐鹿,巨頭規模碾壓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成熟應用,進一步推動了智能掃地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在此契機下,傳統家電企業、互聯網企業、掃地機器人製造商,一擁而上,智能掃地機器人市場藍海變紅海。

智能掃地機器人市場群雄逐鹿,相比掃地機器人的龍頭企業科沃斯,石頭 科技 的成就猶如小巫見大巫。況且,去「小米化」戰略的實施,石頭 科技 必然失去來自小米的渠道優勢,市場競爭力自然削弱不少。

公開數據顯示,掃地機器人市場壟斷程度極高,科沃斯、小米、石頭前三家企業的市佔率達到了72.5%。其中,2019年科沃斯掃地機器人市場佔有率達到49.4%;其次是米家掃地機器人,市場佔有率為12.0%;排在第三位的是石頭掃地機器人,市場佔有率為11.1%。

在技術層面,科沃斯作為老牌掃地機器人製造商,擁有著多年的技術積累,也捨得斥巨資進行技術研發, 科技 實力並不比互聯網基因出身的石頭 科技 差。在渠道層面,科沃斯耕耘多年,擁有860多家線下門店,而石頭 科技 還倚靠小米線下的500多家門店,毫無優勢可言。

此外,格力、美的、海爾等家電公司,在後面緊追不舍,對石頭 科技 來說也是不小的壓力。

開拓全球市場,尋蹊徑

與國際接軌走向全球化代表一個企業逐漸強大,而且海外市場是各大企業探尋業績爆發新空間的好選擇。另外,巨頭碾壓國內市場「寸步難行」,石頭 科技 自然另闢蹊徑,向海外市場進軍。

當下,石頭 科技 建立起了全球分銷網路,為部分已建立業務但服務不足、尚未開發的市場提供支持。同時,在在美國、日本、荷蘭、波蘭等地設立海外公司,開啟當地的人員招聘,拓寬海外渠道,以便更好的開展工作。

財報數據顯示,石頭 科技 海外自有品牌自建渠道取得的突破,2020年上半年公司海外自有品牌渠道實現了翻倍增長,總體實現5.6億營收,近乎於去年全年5.8億的海外收入。

中信證券最新研報顯示,石頭 科技 海外業務逆勢擴張,站穩海外高端市場。其中,預計米家ODM業務收縮的影響將消退。預測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凈利潤分別為8.6億元、11.9億元、14.4億元,現價對應31倍、23倍、19倍PE估值。

綜上所訴,石頭 科技 因小米定製產品訂單減少,而導致營收下滑帶來的陣痛只是一時的。目前,石頭 科技 自主品牌國內外市場發展勢頭正猛,而市場潛在的市場空間及自身高性價比產品,能加速石頭 科技 徹底擺脫「小米打工仔」稱號。

閱讀全文

與小米又一家生態鏈企業登陸科創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控股股票最高價格 瀏覽:728
起訴股市上面的上市公司 瀏覽:79
做橡膠概念上市公司 瀏覽:917
上市公司國有控股多少才能算國企 瀏覽:523
做隧道的上市公司 瀏覽:654
散戶炒股過程中一定會犯的錯誤 瀏覽:378
環保方面的上市公司 瀏覽:54
基金礦業股票價格 瀏覽:182
300433股票價格今天多少 瀏覽:496
廣州貿易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嗎 瀏覽:228
嘉石科技股票代碼 瀏覽:527
投機炒股書籍 瀏覽:494
新三板員定向發行程序 瀏覽:623
炒股計量 瀏覽:939
南京市上市公司參加同學聚會視頻 瀏覽:399
廣東上市公司前十 瀏覽:831
翻兩倍需要幾個漲停 瀏覽:704
炒股軟體怎麼設置老闆鍵 瀏覽:890
創意廣告公司新三板 瀏覽:177
603879永悅科技股票怎麼樣 瀏覽: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