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市場 > 科創板生物醫葯公司

科創板生物醫葯公司

發布時間:2023-01-16 23:22:48

『壹』 黃笑臨:生物醫葯企業價值是否被「高估」

■本文選自《復旦金融評論》

■作者:黃笑臨 普華永道交易咨詢部估值合夥人

■公眾號:復旦金融評論


黃笑臨

普華永道交易咨詢部估值合夥人

時值科創板開板一周年,這在中國資本市場 歷史 上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時點。科創板的成功體現了資本市場擁抱「硬 科技 」企業的熱情,而在眾多登陸科創板的企業中生物醫葯企業的力量不容小覷。在鼓勵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尚未有營收的生物醫葯企業可選擇以第五套標准上市,實現與資本市場對接,助力自身發展。


生物醫葯企業估值「高開高打」

進入2020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醫療 健康 行業的逆周期特點凸顯,再次成為市場聚點。其中,新冠肺炎疫苗研發以及相關的疫苗產業板塊更是生物醫葯板塊中被寄予期待的重要子板塊。新疫苗品種的誕生是疫苗板塊重要的驅動力,而新的重磅品種的誕生往往與遏制傳播迅速、危害重大的疾病的防治需求緊密相連。自2020年起,全球開啟新冠肺炎疫苗研發計時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數據, 截至2020年8月6日,開始布局三期實驗臨床試驗的疫苗品種已有6個,其中有3個來自中國。

新冠肺炎疫苗研發的進程也牽動了資本市場的波動。根據中國疫苗行業協會在2020年2月發布的公開信息,中國有18家企業正在開展新冠肺炎疫苗的研製工作,其中就有不少上市公司的身影。值得注意的是,整體醫葯板塊在疫情之後都出現了估值上揚,其中與新冠肺炎疫苗研發相關的上市公司估值上揚尤其明顯。以部分上述參與新冠肺炎疫苗研發的上市企業的市銷率倍數(即股價/每股收入)為指標,可以看到其估值水平在疫情前後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圖1),充分反映了資本市場對新冠肺炎疫苗研發進程以及商業化後巨大市場的期待。

注1:數據樣本來源為S&P Capital IQ及普華永道分析

注2:數據分析時點為2019年12月31日和2020年6月30日

圖1 參與新冠肺炎疫苗研發的部分上市企業市銷率變化情況

而放眼全球,在幾大國際巨頭繼續引領市場的同時,以Moderna為代表的生物 科技 方向的疫苗研發企業,以其開發的mRNA疫苗等新技術路徑在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道路上亦被市場寄予厚望。對比這些企業的規模和市銷率倍數,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資本市場上,諸多新興疫苗研發公司雖然目前收入規模小,但是市場依然給予了很高的估值水平。 這也引起了新的市場思考:這種高達成百上千倍的市銷率如何理解?面對蓬勃發展的生物醫葯行業,如何把握合理的投資價值?企業的商業決策又會如何影響估值高低?

注1:數據樣本來源為Wind資料庫、S&P Capital IQ及普華永道分析

注2:數據分析時點為2020年6月30日

圖2 國內外新興疫苗研發公司普遍擁有較高的估值

筆者認為,出現這種極高的估值倍數的現象是因為市場採用了 前瞻性的「終點」估值視角 ,也就是說,擁有巨大研發和商業化潛力的產品管線以及相關企業會被市場賦予高估值,目前的估值水平與市場預期最終可以達到的商業化價值掛鉤,著眼在「未來可期」。這種前瞻性的估值視角已經突破了傳統估值體系,體現了資本市場對具有「高科創」屬性企業的高度包容性,和市場鼓勵科創型的創新企業通過上市進行融資。因此,以傳統的市銷率倍數來衡量新視角下的估值水平,就會出現倍數「極高」的現象。同時,高估值也蘊含著高波動性,企業的每一步發展都與估值水平息息相關。


回歸生物醫葯企業的價值原點

如何看待生物醫葯企業的估值?首先要理解「估值」估的是市場價值,資本市場的數據會提供非常重要的線索和信息。一個好的估值是經得起資本市場考驗的,與此同時資本市場的波動本身也會傳達重要的市場預期和態度。當一個新鮮事物出現在市場上時,不同的市場參與者往往會有不同的態度。這就好比如何看待裝了半瓶的水,有的觀察者看到的是滿的一半,有的觀察者看到的是空的一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這本身就反映了估值的系統性、復雜性、前瞻性,也對估值人員的市場敏銳度、行業積累、專業判斷和估值經驗提出了挑戰。

估值的過程是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也是一個以終為始的過程。估值離不開 探索 估值對象的行業特徵。以生物醫葯行業為例,行業中的企業普遍具有研發周期長、前期投資巨大和經濟回報集中於後期等特徵,在研發階段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而產品在獲批上市前幾乎無法產生營收。因此,生物醫葯為高投入和高風險並存的行業。與高投入和高風險對應的就是位於終點的高價值以及過程中的里程碑式價值增長模式。眾所周知,新產品從研發到上市都要經歷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歷程,在臨床前試驗、臨床一期、臨床二期、臨床三期和上市申請的歷程中,每進入一個新階段,管線的價值會有里程碑式的增長。

如何把握生物醫葯企業的價值驅動因素,筆者認為可總結為如下六點:

第一,在研管線——在哪個賽道。 產品和在研管線是生物醫葯公司的價值核心。管線的數量、對應的適應症和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情況都是估值「含金量」的核心保障因素,也一直受到資本市場的極大關注。

第二,市場容量——天花板多高。 市場容量決定了估值的天花板,是企業在決定研發管線戰略布局時的重要考量因素,因為管線的價值最終是通過產品的商業化實現的。新葯上市後,葯品對應的適應症領域、患者群體數量和知曉率以及治療率決定了產品對應的整體市場容量,而市場競爭格局以及觸達患者的能力則影響了產品的市場滲透率,最終決定了葯品最終的銷售規模以及銷售收入曲線。

第三,研發成本——花費多少。 研發是生物醫葯公司的引擎,臨床試驗是新葯研發過程中花費最大的部分,因此研發成本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研發進程。但同時,研發成本的高低也和研發效率相關,研發效率越高的企業價值越高。

第四,研發成功率——投入回報多大。 生物醫葯公司的價值受到各管線的研發狀態及研發成功率的影響。研發階段不同,適應症不同的管線其研發成功率存在結構性差異。同時,中國和國際市場上的研發成功率也有所差異,對於研發成功率的研究和思考需要切合國情和管線具體情況、創新程度進行細致分析。

第五,時間節點——何時得到回報。 重要的時間節點分布在研發階段和商業化階段,涉及適應症、臨床周期、審批和上市環節、商業化策略等諸多考量。從估值角度來說,對於處於早期研發階段的管線而言,時間節點越靠後,越接近商業化階段,對應的價值就越高。而對於已經成功實現商業化的產品管線而言,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達到銷售峰值,以及到達峰值後的銷售曲線的變化趨勢則對估值水平有直接影響。

第六,經營模式——價值如何分配。 生物醫葯企業的經營模式包括聯合開發、委託授權、自主生產銷售等。其對估值的本質影響是價值的分配機制。委託授權模式下,生物 科技 公司收入來源主要為授權費、里程碑付款、銷售分成收入等,而在自主生產銷售模式下,估值則更看重企業的商業化能力,包括是否具有成熟的銷售團隊和銷售渠道,是否具有豐富的市場推廣經驗等。企業需要根據自身不同的競爭優勢、市場定位和開拓能力,決定採用哪種經營模式,基於估值模型進行多維度多場景分析,以利商業決策。


探索 生物醫葯行業估值技術的中國之路

由於生物醫葯企業存在上述管線差異大、前期投入巨、時間跨度長等特徵,它們適用的估值技術與傳統行業有著本質區別,因此生物醫葯企業的估值應放眼長遠、立足前瞻。

衡量經濟價值是估值的核心。而在探討經濟價值時需要考慮兩個維度:科學角度和商業角度。科學角度包括適應症、患者數量、知曉率、就診率等關鍵因素;商業角度也就是商業化策略,包括產品定價、競爭環境、生命周期、醫保政策等重要因素。估值工作也就是將疾病模型、商業模型和它們所涉及的關鍵要素綜合考慮,轉換成投資者和資本市場聽得懂的經濟性語言,從而形成估值模型。


圖3 生物醫葯企業的估值模型

估值方法的具體應用可以通過相對估值法和絕對估值法兩種思路加以 探索 。聚焦到生物醫葯企業適用的估值方法,國際估值實踐中對於兩種思路下的方法都有所應用。

圖4 生物醫葯企業的估值方法

一方面,相對估值法是「盯住市場」的估值思路,需要設立一個合理參照物。 其中,近期融資法在一定時間內可以一定程度反映生物醫葯企業的估值水平,同時可以很好地展示和追蹤估值的變化幅度;可比交易案例法或可比上市公司法更多適用於比較成熟的企業,常用的對標倍數包括市銷率、市盈率等;而尚處於依靠融資支撐葯物研發的成長性生物醫葯企業可能無法直接採用財務指標進行對標分析,需要進一步從核心商業要素和企業發展里程碑的角度來解碼分析。

另一方面,絕對估值法則是「盯住模型」的估值思路,通過建立估值模型測算管線產品的「內涵」價值。 為了反映生物醫葯公司研發周期長、短期無法盈利等特徵,基於項目風險修正後的現金流折現估值法和銷售峰值折現法成為這一行業最常用的方法。

運用基於項目風險修正後的現金流折現估值法的基本思路是在傳統的現金流折現法基礎上,引入研發成功率這一關鍵變數,從而進行估值調整。這種方法嚴謹細致,考慮到在研發的每一個階段均存在一定概率的失敗風險,需要區分產品、區分研發階段,針對每一個研發階段考慮適用的風險修正,並基於產品管線層級和企業整體層級不同現金流的性質,考慮風險修正的基礎。

銷售峰值折現法則是實踐中涌現出的一種「高度濃縮」的估值方法,它緊扣產品管線的四個關鍵變數進行估值:到達銷售峰值的時間、要求回報率、峰值收入和峰值收入倍數。這種方法依然秉承「內涵」估值思路,但實操層面較現金流折現估值法更容易實踐,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相對估值法的思路,在實踐中有著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圖5 銷售峰值折現法的操作步驟

與此同時,在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土估值實踐中,也逐漸引入市值/研發費用倍數這一指標。在以創新研發為主、對未來市場銷售有明顯預期,但當下收入、利潤及現金流等財務指標無法反映與未來預期規模匹配的情況下,研發成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物醫葯公司價值對於研發這一「引擎」的投入和積累。這種估值倍數的應用也屬於相對估值法的范疇,具有一定的中國特色,市場亦在熱議和 探索 研發費用的積累與企業價值增長之間的正向關系以及這種方法的應用基礎。例如,財務處理中研發費用資本化或費用化的會計處理本身就需要在估值過程中予以充分考慮。

在筆者看來,國內的生物醫葯企業在估值方面的整體經驗、資本市場本身的成熟度方面與國際市場仍有一定的差距, 但發展速度不容小覷。生物醫葯企業的上市熱潮推動了整個中國估值界的技術發展,同時估值界本身也需要充分考慮中國本土環境的影響因素,開創適用於中國本土環境的新方法、新思路。估值的原點是實事求是,充分反映市場數據和市場參與者對未來的預期判斷。生物醫葯企業行業本身是長期的、耐心的行業,估值的提升路徑離不開發展里程碑,離不開未來經濟效益的可實現性,以及實現這些經濟效益的風險和成本因素。


審時度勢,擁抱資本市場

生物醫葯企業研發周期長、資本投入風險較高,因此融資渠道成為了企業發展的一大難點。同所有處於發展期的「硬 科技 」企業一樣,生物醫葯企業需要資本以實現自身迅速發展,也需要根據自身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特徵選擇合適的融資渠道。

圖6 生物醫葯企業的發展與融資階段

科創板推出以來,生物醫葯行業得到了極大受益。 截至2020年8月17日,已上市的163家科創板企業中,生物醫葯企業達到26家,市值佔比超過15%。 科創板的推出使得生物醫葯企業獲得了一個重要的融資渠道,同時也帶動了A股市場生物醫葯板塊的整體估值水平,特別是給尚未有成熟產品的企業提供了一個估值的「錨定」參考,也提高了市場的流動性。

與此同時,市場上也出現了港股回歸科創板市場、科創板掛牌企業赴港上市的現象。多一個融資渠道對企業而言是儲備了更多的彈葯以支持更多的研發。兩地上市融資是否會被市場認為是生物醫葯企業上市標配,我們拭目以待。而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在科創板持續開放、提供多種類型企業上市選擇的情況下,更加開放的創投環境以及其他創新的金融產品會給生物醫葯企業帶來更多的融資選擇,幫助生物醫葯企業抓住時代賦予的發展機遇。

展望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發展前景,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內需被寄予眾望,其中生物醫葯行業既是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的抓手,更是堅定不移落實 科技 創新的重要方向。

「從不浪費任何一次危機」——對生物醫葯行業而言,疫情大考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在市場整體波動上升的背景下,生物醫葯企業特別是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疫苗、診斷、治療板塊估值水平出現了新一輪上揚。生物醫葯企業在得到資本市場青睞的同時,資本市場也對生物醫葯企業寄予厚望。生物醫葯企業面對時代浪潮,需要從資本市場角度理解價值,展現價值,提升價值,立足中國、布局全球,以產品管線為核心,提煉價值因素,從商業邏輯和戰略決策的角度建立估值視角,優化發展戰略,提升創新能力,從而抓住時代機遇,為 社會 創造價值。

另一方面,在科創板利好包括生物醫葯在內的硬 科技 行業的大環境下,認識到生物 科技 行業的行業特點,採用「量身打造」的估值技術,協助資本市場加深對這一行業的估值認知,協助企業在成長道路上優化決策,提速發展是走在行業前列的估值顧問的重要職業擔當。普華永道作為國內外各地資本市場的領頭羊,願意立足法規、准則和我國資本市場的實踐,充分利用國內外積累的行業經驗和數據,通過專業的交易和估值服務,為科創板企業的估值和定價發揮積極作用,為跑在飛速發展道路上的中國優秀生物醫葯企業貢獻專業力量。

-END-

『貳』 科創板醫療科技企業是做什麼的

科創板醫療科技企業是投資研究生物醫葯的。生物醫葯作為科創板設立之初明確重點支持的產業之一,這兩年來蓬勃發展,成為了繼信息技術之後科創板第二大產業集群。截至科創板開市兩周年,據統計,生物醫葯板塊已達到了75家之多。科創板已成為新興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生物醫葯上市中心。

『叄』 科創板上市公司有醫葯領域比較出名的是那個

據我所知,比較著名的就是科興制葯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及持續反復,科創板生物醫葯公司彰顯硬科技底色,並有力地支持了全球抗疫。2020年12月14日,科興生物制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錄上交所科創板上市,股票代碼「688136」,股票簡稱「科興制葯」。這是一家主要從事重組蛋白葯物和微生態制劑的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的創新型國際化生物制葯企業,專注於抗病毒、腫瘤與免疫、血液、消化、退行性疾病等治療領域,聚焦於新型蛋白、新型抗體、核酸葯物等技術方向,通過「創新+國際化」雙輪驅動的平台型發展模式,致力於用生物技術服務全球患者,成為高品質生物葯領導者。近年來,科興制葯業務持續高速增長,已成為重組蛋白葯物的領軍企業。公司核心產品穩居國內同類品種前列,覆蓋全國各省市地區19000多家終端,其中等級醫院7000餘家,已通過巴西、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全球近40個國家的市場准入並實現銷售。網路能查到相關資料的。

『肆』 入職1月獲價值超2億元期權,70%科創板葯企「搶人」靠這招


醫葯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為了成功搶奪並守住優質人才,葯企的「鈔」能力,幾乎修煉到了滿級。不論是初創階段的Biotech、還是快速擴張的BioPharma,甚至是走向成熟的BigPharma,股權激勵正在成為高薪之外,生物醫葯企業建設並穩定自身人才團隊的「標配」手段。

醫葯行業高端人才流動加劇之下,葯企想要招攬並留住人才靠什麼?

前景與「錢景」。

作為一個高門檻、長周期的行業,以研發能力驅動自身發展的創新型葯企,核心競爭力高度依賴人才的創新力。因此,想長久地維持自身的創新力,一個高效且穩定的研發團隊至關重要。

創新研發型葯企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在內卷白熱化的大環境下,單純的高薪已不是「搶人」的金標准。

相較於薪資、獎金、績效等較為傳統方式,股權激勵更像是一種新型秘密武器。 「現在幾乎所有創新葯企在高端人才的招攬中,都會開出股權激勵的條件。」有醫葯獵頭公司負責人對E葯經理人表示,這種在創新葯企中逐漸成為常態化激勵的模式,起到的是「穩」住人才的「定海神針」般的作用。

01 2.1億元股權激勵背後

加入君實剛剛「滿月」的恆瑞前首席醫學官鄒建軍,日前出現在君實最新公布的「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勵方案草案的主要授權高管名單」中。

作為君實的副總經理、全球研發總裁,在這一次股權激勵方案中,鄒建軍將獲授的限制性股票數量為300萬股,激勵計劃股票的授予價格為70元/股,這一價格為君實生物公告當日(5月25日)科創板收盤價89.1元/股的78.6%。

根據規則,首次授予的限制性股票在授予日起滿12個月後分三期歸屬,歸屬比例分別為40%、30%、30%,預留的限制性股票在預留授予部分限制性股票授予日起滿12個月後分兩期歸屬,每期歸屬的比例分別為50%、50%。

當然,天下並沒有免費的午餐,股權激勵普遍都會設置財務業績指標作為激勵條件。君實也不例外。

鄒建軍若想順利解鎖激勵股票,行權條件分別為君實生物在2020年-2022年營業收入累計不低於66億元、2020年-2023年年營業收入累計不低於101億元、2020年-2024年年營業收入累計不低於151億元。

從行權條件中不難算出君實生物設定的未來三年的業績目標。

過去兩年(2020年、2021年),君實的營收分別為15.95億元與40.25億元, 以此推算,即2022年的營收不低於9.8億元,2023年營收不低於35億元,2024年營收不低於50億元。

的確,股權激勵正是具備了這種「顯性業績考核」和「隱性市值考核」的雙重屬性。

行業顧問機構恆杉咨詢認為,一方面,股權激勵計劃存在相應的業績指標,有助於促進激勵對象最大限度地創造內在價值。另一方面,激勵對象的收益與市值增長程度掛鉤,有助於提升激勵對象對內在價值向公司市值轉化的重視程度。

富途ESOP研究同樣顯示,股權激勵對於公司的業績存在小而顯著的正向效應,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公司和原有預期相比業績平均提升約4%-5%。此外,投資者通常對股權激勵計劃給予正面的市場反應,將其解讀為管理層對公司未來發展充滿信心的利好。

02 約束與激勵並重

無論是小而美biotech,或是正在做大做強的biopharma,甚至是已經走向成熟的bigpharma,股權激勵都正在成為改善公司治理、提高治理能力的常態化手段。

據富途ESOP統計顯示,2018年8月後港股上市的所有生物醫葯企業,全部在上市前實施股權激勵或已經有相關股權激勵披露。而自2019年7月科創板正式開市以來,截至2021年底,科創板上市的76家(2019年14家、2020年28家、2021年34家)生物醫葯企業中,在上市前已實施股權激勵的佔比超70%,上市後,更是幾乎都已經推出一期或二期股權激勵。

對於把研發當做命脈的生物醫葯公司而言,股權激勵是保留關鍵人才的重要手段。《中國企業家價值報告(2021)》中指出, 對於傳統行業,股權激勵是奢侈品,但是對於人力資本密集性的硬 科技 、創新型企業,股權激勵已經是必需品。

作為唯一一家三地上市葯企,百濟神州的員工股權激勵計劃堪稱完美。其2021年登陸科創板前發布的招股書中,百濟詳細描述了公司成立十餘年來開展的多次股權激勵計劃。據E葯經理人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6月,百濟神州已完成或正在執行的股權激勵計劃共有4項,分別為《2011期權計劃》《2016期權及激勵計劃》《2018員工購股計劃》和《2018股權獎勵計劃》,由此可以看出百濟對股權激勵帶來的人才體系建設的重視。

而2011、2016、2018,從這些計劃所設定的年份節點上不難發現百濟在股權激勵方案與公司發展之間的端倪。

成立於2010年10月的百濟,在成立半年後,便發布了《2011期權計劃》。 對於未上市的初創型公司來說,股權激勵是一種留住人才的手段。 至2016 年 2 月 2 日(即《2016 期權及激勵計劃》生效)後,百濟宣布將不會根據《2011期權計劃》進一步授出任何購股權。從2011年至2015年間,為留住並激勵人才,百濟向關鍵管理人員共計授予14482萬普通股。

當時間來到百濟發展的下一個重要節點——納斯達克上市前夕,其公布了《2016期權及激勵計劃》,從初創公司走到IPO在即的十字路口,此時百濟處於迅速成長與葯物研發的關鍵期,保持人才結構穩定至關重要。股權激勵計劃已經從原來的關鍵管理人員幾乎覆蓋到了公司高級職員、員工、非雇員董事及其他主要人士(包括顧問)等全體員工,激勵的方式和工具也逐漸多樣化,包括授予公司購股權、股票增值權、受限制股份、受限制股份單位、非限制性股份、表現股份獎勵、現金獎勵及股息等激勵工具。

此後,百濟更是發布了《2018員工購股計劃》,允許符合資格的員工可以選擇拿薪資的1%-10%購買公司股票,購買價格是授予期間公司ADS市場價格的15%折價。

更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登陸港股前,百濟公布《2018股權獎勵計劃》,預留1200萬普通股,這些普通股購股權將授予公司或公司子公司尚未聘用的個人。 顯而易見,這是百濟為吸引和招攬全球頂尖人才放出的大招。

不過,萬事都有兩面性。股權激勵的確是企業為了激勵和留住核心人才而推行的一種長期激勵機制,但「餡餅」落空也時有發生。公司業績不佳、研發進度受阻等情況導致的股價大跌,使得原本屬於額外獎勵的股權激勵縮水嚴重,甚至出現股權激勵價遠高於二級市場的現價的雞肋情況。此外,一些公司將行權條件設置為「高難度」的業績目標,讓股權激勵成為空頭支票。券商研究顯示,股權激勵往往需要長達數年的執行期,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諸多變數, 如業績不達標、二級市場影響、政策變化等等多方因素都有可能導致股權激勵方案的終止。

同時,股權激勵也是生物醫葯公司面對現金流緊張時,有效的「節流」手段之一。

泰霖投資副總經理王禹算過這樣一筆賬,按照貨幣資金與三費總計的角度來看,未來3到5年,35家港股Biotech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很難由負轉正,且現金流能夠支撐三費運營的均值為3.04年,中位值則更短,僅能維持2.39年。

顯然,對於缺少現金流支撐的生物醫葯企業來說,通過股權激勵的方式既可以深度「綁定」高端人才,還可以避免因支出過高的薪酬而過快地消耗現金流,順利挺過這個資本寒冬。

參考資料:

1. ESOP(股權激勵)丨什麼是股權激勵?https://mp.weixin.qq.com/s/mYs0PRLTi8dl6uBOmhnt0Q

2. 《中國企業家價值報告(2021)》

3. 百濟神州科創板上市招股書

『伍』 2019年首批科創板名單

2019年3月22日,上交所披露9家首批科創板受理企業,分別為晶晨半導體、睿創微納、天奈科技、江蘇北人、利元亨、寧波容百、和艦晶元、安瀚科技,武漢科前生物。隨著首批名單的公布,意味著離科創板新股掛牌的時間已不遠了。

在首批披露的9家公司中,從所屬產業、行業來看,新一代信息技術3家,高端裝備和生物醫葯各2家,新材料新能源各1家,這此企業均符合科創板的定位。

從選擇的上市標准看,6家企業選擇「市值+凈利潤/收入」的第一套標准,3家選擇「市值+收入」的第四套標准,其中有一家為未盈利企業。這說明,虧損企業上市在A股市場已成為可能,也凸顯出科創板發行上市條件的包容性。

從9家企業的融資規模看,累計融資110億元,平均每家12.2億元。擬融資最多的為和艦晶元25億元,最低的為江蘇北人的3.62億元。

『陸』 上交所研究所廖士光:科創板受理111家,信息技術生物醫葯共佔7成

5月25日,在由第一 財經 聯合承辦的浦江創新論壇之「資本市場創新與行業機遇」分論壇上,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所副所長廖士光對目前受理的111家科創板企業做出結構性分析。

廖士光稱,截至5月24日晚,上交所累計受理的111家其中,已問詢89家,中止審核4家。其中,正中珠江審計的3家科創板受理企業被中止審核。

從區域分布分析,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為主,北京、江蘇、上海、廣東佔了前四席,分別有22家、18家、15家和13家。

從行業分析,六大行業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醫葯為主,基本佔到七成左右。具體來看,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有41家;生物醫葯領域有24家;高端裝備業有16家;新材料領域有13家;節能環保領域有4家;新能源領域有2家。

從申報企業的財務特徵和 科技 特徵分析,申報企業中,研發費用佔比顯著高於現有板塊,體現科創的特質;另外,91%的企業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為正,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為負的企業僅有9家。而在2018年營收同比增速平均值方面,科創板達42%,相比現有三個板塊遙遙領先,創業板、中小板和主板增速分別為20%、21%和15%。

廖士光表示,上海的科創後備企業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葯等行業。上交所未來將進一步做好市場服務,更好得和上海相關部門服務好科創企業,更好得推動兩個中心建設,為資本市場和科創企業的成長發展提供應有的服務和支持。

『柒』 百濟神州:擬於科創板上市,預計2021年上半年完成

11月16日,百濟神州(06160.HK)發布早間公告,董事會於11月15日(美國東部時間)批准可能發行人民幣股份,並將該等股份於科創板上市的初步建議,預計將於2021年上半年完成。

根據公告,百濟神州將予發行的人民幣股份不超過緊接該等發行前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及本次建議發行人民幣股份項下擬發行及配發的人民幣股份數目之和的10%。根據中國適用法律法規,可授出涉及不超過初始發行人民幣股份15%的有關數目人民幣股份的超額配股權。相關人民幣股份均為新股份,且將不涉及轉換現有股份及美國存托股份。

對於款項的初步用途,百濟神州表示,經扣除發行開支後,建議發行人民幣股份的所得款項目前擬用於本集團的主營業務。

公開資料顯示,百濟神州成立於2011年,是一家商業階段的生物技術公司,專注於開發及商業化用於治療癌症的創新型分子靶向及腫瘤免疫治療葯物。

百濟神州目前在中國大陸、美國、澳大利亞和歐洲擁有4700多名員工,正在加速推動公司多元化的新型療法葯物管線。

在成立的第6年,2016年,百濟神州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兩年後的2018年8月8日,百濟神州登陸港交所,成為首個在美股和港股同時上市的中國生物醫葯公司。

今年7月13日,百濟神州還曾宣布,向主要股東發行145,838,979股新股,約占發行後股份總數的12.5%,購買價為每股14.2308美元,發行總收入約為20.8億美元,扣除發行費用後的凈收入為20.7億美元,這是目前全球生物 科技 領域內最大規模的股權融資。

2019年財報顯示,百濟神州去年營業收入為4.28億美元,同比(較上年同期)增長116.28%。最新公布的2020年三季度業績顯示,截至 今年9月30日的九個月,百濟神州營收2.09億美元,同比下降43.78%,其中截至9月30日的三個月,其收入為 9108 萬美元,較2019年同期的5014 萬美元增長 81.6%,主要由百澤安在華和百悅澤在華及在美的產品收入支撐。

目前,百濟神州兩款自主研發的葯物,BTK抑制劑百悅澤(澤布替尼膠囊)正在美國和中國進行銷售、抗PD-1抗體葯物百澤安(雷利珠單 抗注射液)在中國進行銷售。此外,百濟神州在中國正在或計劃銷售多款由安進公司、新基物流有限公司(隸屬百時美施貴寶公司)以及EUSA Pharma授權的腫瘤葯物。

其中,澤布替尼屬於1類抗癌新葯,於今年6月2日在國內獲批用於既往至少接受過一種治療的成人套細胞淋巴瘤(MCL)患者和既往至少接受過一種治療的成人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患者。

11月13日收盤,百濟神州(06160.HK)報收173.4港元,漲幅3.09%。

『捌』 第一家公開宣布申請科創板上的醫葯公司已誕生 權威解讀來了

第一家公開宣布申請科創板上市的醫葯公司誕生了。

3月8日晚間,港股生物醫葯公司復旦張江(1349.HK)發布公告稱,擬申請在科創板發行不超過1.2億股股票,每股面值0.1元。

復旦張江是H股的「老兵」了。早在2002年8月,復旦張江就已在香港創業板上市,2013年12月轉入香港主板。2018年,該公司的營收規模為7.4億元,凈利潤1.3億元。截至3月8日收盤,公司市值54.64億港元。

如今復旦張江又計劃分拆在香港主板和科創板兩地上市。公告顯示,復旦張江在A股發行完成後,在科創板發行的股本約占總股本的11.5%,總股本中還包括55.9%現有內資股和32.6%的H股。

自2018年11月5日,設立科創板的計劃被公布,整個生物醫葯板塊都躁動起來。光大證券認為,科創板拓寬了創新型醫葯企業融資渠道,未來生物醫葯板塊也可能成為科創板的主力板塊。支撐該論點的論據是,納斯達克生物醫葯板塊市值高達10050億美元(2019年3月5日),占納市市值8%權重,是最重要板塊之一。

當然,對於復旦張江來說,目前的核心任務是保證其發行A股計劃,能在股東大會上通過,且最終獲得證監會和上交所的批准。至於「是不是第一家,不是我們關心的問題」,復旦張江副總裁、執行董事蘇勇對《中國企業家》說。

爭搶頭啖湯

作為近期資本市場熱點,科創板於3月2日凌晨正式開閘。中國證監會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實施了《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相關業務規則和配套指引》。這意味著,企業的IPO申請受理即將啟動。

科創板上市條件包括:發行後股本總額不低於人民幣3000萬元;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4億元的,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10%以上等。

在市值和財務指標上,科創企業想要登陸科創板滿足五項標准中的一項即可。其中,對於暫未產生營收的公司的要求是: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這里還專門提到:醫葯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並滿足相應條件。

「這條規則大大放寬了醫葯行業的上市門檻,也比較符合這個行業的特點。」新經濟投行易凱資本負責醫葯業務的副總裁張驍告訴《中國企業家》。

醫葯行業尤其是創新葯研發企業,研發周期長、投入大,在一款新葯上市之前,幾乎沒有收入來源。業內對於一款新葯從研發到上市,有一組公認的數據:平均花費10年時間和26億美元,成功率不足7%,至少100個科學家參與。

早在科創板開閘前幾日,在「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新聞發布會上,上交所理事長黃紅元就透露,交易所做了很多摸底了解工作,初步判斷生物醫葯、高端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的企業相對較多。「這些企業總體研發投入較大,發展潛力較大。」

張驍表示,易凱資本服務的醫葯公司中,有不少符合科創板要求的,如澤生 科技 、長風葯業、長江脈等。弘暉資本管理合夥人王暉也向《中國企業家》透露,弘暉資本投資的聖湘生物等企業在積極准備科創板。

「復旦張江能不能成為第一家在科創板上市的醫葯公司,還不好說。實際上,也有很多中介機構早已進場的醫葯公司,可以針對新公布的審核規則進行材料准備」,腫瘤診療一體化平台公司思路迪的CFO徐萌告訴《中國企業家》,該公司也在評估旗下業務板塊在科創板上市的可能。

「醫葯行業對科創板的熱情挺高。尤其一些年輕創業者,有技術、有干勁,如果科創板通過 社會 資金再扶他們一把,相當於給了他們一個創業成功的渠道」,孫飄揚說。

科創板「好風」一來,是不是只要搭上醫葯的邊,企業就能「憑借力」,「上青雲」呢?

華泰證券研報指出,醫葯公司一般在研產品較多,而新葯研發存在一定風險,因此企業核心產品可能存在研發進度不達預期風險;此外,還存在企業核心產品銷售不達預期風險,公司已上市的核心產品可能面臨市場競爭加劇、推廣進程較慢等風險,從而影響核心產品銷售,最終影響公司業績。

張驍也認為,國家包括科創板可能還是會考慮上述風險,以及對中小股民、散戶的影響,從而在現有標准上有所提升。

「不會像它說的『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就OK了。與之對應的較大概率是,某種葯品能獲批或上市風險非常小,才有可能批准(該公司)上市。」張驍表示。

醫葯股爭奪戰

科創板對未盈利的醫葯企業上市「開了綠燈」。實際上,對於這部分企業來說,實現在中國上市還有其他選擇,即香港聯交所主板。

2018年4月,香港聯交所號稱「24年最大改革」落地,包括允許未盈利的生物 科技 公司上市。其上市規則提到,對於無收入生物 科技 公司,預期市值不少於15億港元,從事核心產品研發至少12個月、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已經通過概念階段,進入第二期或第三期臨床試驗等。

上述多名醫葯行業人士向《中國企業家》評論,科創板對醫葯行業的上市規則,與香港聯交所給醫葯行業的上市規則差不太多,「應該是前者參考了後者」。

目前,尚未盈利就在港交所上市的醫葯公司有6家,包括歌禮制葯、百濟神州、華領醫葯、信達生物、君實葯業、基石葯業。另外,還有盟科醫葯、方達醫葯、Steath、AOBiome、康希諾、維亞生物、亞盛葯業、邁博葯業等至少10家醫葯企業排隊上港股。

未盈利生物 科技 公司港股上市情況。制圖:李秀芝

盡管香港主板有先發優勢,但科創板看起來對醫葯行業仍更有吸引力。王暉表示,科創板是中國國家戰略方針的一部分,香港主板的高度與之不同。

關於為何要登陸科創板,復旦張江稱,董事認為,A股發行將有利於提升形象、擴充融資管道。且相較於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主板而言,科創板上市更能體現創新及研發能力。

復旦張江沒有言明的是,A股和H股之間的估值鴻溝,這是兩地上市公司、投資人,甚至交易所早已認清的現實。

在2018年9月的一場香港交易所與生物醫葯創新公司閉門座談會上,身為港交所行政總裁的李小加也坦陳,「香港市場的資金的量、估值的高度遠不及內地的A股市場」。

這意味著,那些符合上述要求,原本為了去香港主板上市而搭建紅籌架構的公司,如果想轉到內地的科創板上市,並不需要花大代價拆紅籌。

針對生物醫葯企業,兩地交易所之間或有一場「爭奪戰」。

徐萌透露,已經有一些擬在香港上市的生物醫葯公司決定轉向科創板了。在目前的形式下,香港交易所的確需要考慮形成一些對醫葯企業更有吸引力的策略,但目前還沒具體的方案出台。

本文源自中國企業家雜志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玖』 迪哲醫葯是做什麼的 科創板上市竟然大副破發了

對於很多的投資者來說,在A股市場上,打新都是非常好的一種投資方式,賠的幾率都很小,但是最近有一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的公司竟然上市首日大幅破發,這篇文章就跟大家聊聊迪哲醫葯這家公司!

迪哲醫葯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領先的創新型生物醫葯企業,專注於創新葯探索、研發和商業化,擁有全球領先的轉化醫學、新葯分子設計與篩選技術平台,具備完整的、獨立的新葯創制能力,在惡性腫瘤、免疫性疾病、腎病等重大疾病的新葯研究方面經驗尤為豐富。

該公司的經營范圍包括,化學葯品制劑、化學葯品原料葯、生物葯品的研發、批發。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服務;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國家限定企業經營或禁止進出口的商品和技術除外);經濟與商務咨詢(不含投資咨詢)。

迪哲醫葯公司研發管線均為小分子創新葯。哲醫葯無控股股東,且無實際控制人。迪哲醫葯股權分布較為分散,AstraZeneca AB、先進製造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夥)為迪哲醫葯並列第一大股東。所以未來可能會有機構入場!

截至12月10日收盤,迪哲醫葯每股報41.10元,跌幅21.83%,振幅8.20%,換手率53.60%,成交額8.37億元,總市值164.40億元。迪哲醫葯上市首日破發,收盤價與52.58元/股發行價相比下跌21.83%,該股盤中最高價45.00元,最低價40.69元。

綜合以上,迪哲醫葯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公司,手裡有技術做小分子葯物研發,但是就算手裡有技術,也掩蓋不了之後還會持續虧損的事實,因此上市首日破發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閱讀全文

與科創板生物醫葯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漲停手機報警 瀏覽:888
如何買進新三板 瀏覽:257
人工智慧以後可以炒股嗎 瀏覽:842
科創板上市後的前幾個交易日 瀏覽:398
正規配資炒股要推久聯配資 瀏覽:280
新三板上的物聯網企業大全 瀏覽:801
匯金科技漲停 瀏覽:515
股票漲停價上有巨額大單賣 瀏覽:649
鐵礦石盤中漲停 瀏覽:106
學會你才是真正炒股高手 瀏覽:638
如何早盤抓漲停板 瀏覽:537
怎樣買前一天的漲停股票 瀏覽:35
漲停分時圖圖片 瀏覽:409
科創板股票退市整理期規定 瀏覽:408
新三板低估股票有哪些股票有哪些 瀏覽:318
科創板打新一定掙錢嗎 瀏覽:254
無自主核心科技沖擊科創板 瀏覽:309
科創板上市前可以幾年虧損 瀏覽:515
萬達電影股票歷史價格 瀏覽:654
新三板歷史上重大改革 瀏覽: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