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市智能製造產業園有哪些
八家智能製造特色產業園區介紹
(一)機器人產業園
機器人產業園聚焦「全」:產業鏈條全、產品類型全、行業覆蓋全,以機器人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為目標,重點推動全系列機器人產品在本市重點行業的集成與應用,力爭將機器人產業園打造成世界一流水平的機器人產業集群。上海機器人產業園位於寶山區,佔地面積3.09平方公里,園區重點聚焦「機器人+智能製造」特色產業,集聚了發那科、快倉、鑫燕隆、賽赫智能、伏能士、眾宏自動化等智能製造、機器人領域企業200餘家。2018年獲批授牌國家機器人檢測評定中心、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上海市機器人研究與轉化功能性平台。目前,園區正在積極推進發那科三期、快倉總部、福然得、羿鵬軌道等23個總投資達70億的重點產業項目,傾力構建國際化、專業化、集約化、規范化的上海機器人產業高地和產業集聚發展標桿區。
(二)外高橋智能製造服務產業園
外高橋智能製造服務產業園聚焦「高」:技術標准高、產業定位高、國際化水平高,以高效率的服務,吸引國際高端產業落戶,以最高標准,打造集展覽展示、模擬加工、保稅交易等於一體的國際最高水平智能製造服務產業園。外高橋智能製造服務產業園位於浦東新區外高橋,規劃用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產業園充分利用自貿區國際貿易便利化優勢,以集聚精密數控機床、工業自動化設備、智能機器人、3D 列印、高精密檢測等產業和技術為目標,為入駐的智能製造企業提供保稅展示與演示、展品物流、零部件分撥、貿易代理、檢測認證、專業培訓等為核心的服務,推動形成更加完整、更有競爭力的產業生態圈。智能製造服務產業園高效的服務、豐富的物業形態吸引了大批國際行業領軍企業入駐,截至目前已集聚了來自德國、瑞士、義大利、西班牙、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150家會員客戶。
(三)閔行開發區智能製造產業基地
閔行開發區智能製造產業基地聚焦「智」:智慧研發、智能製造、智網服務,以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為手段,全流程賦能於總部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和網路化服務,打造集總部、研發、製造、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智能製造產業基地。園區佔地面積3.5平方公里,西區拓展1.14平方公里,總規劃面積約4.6平方公里,重點聚焦「高端裝備智造、生物醫葯、新材料和人工智慧」,按照上海市2035總體規劃,在「土地零增加」的前提下,提升產業承載能力,力爭平均每平方公里銷售收入達到300億元,稅收、產值翻一番,企業數量由目前的約70家減少至50家左右,發展的集約性顯著提升,實現「再造一個閔行開發區」的宏偉目標。
(四)中以(上海)創新園
中以(上海)創新園聚焦「創」,基於「聯合創新研發、雙向技術轉移、創業企業孵化」的功能定位,提供輻射長三角的科技創新服務平台,打造「宜創宜業宜居」國際創新合作示範區,力爭成為上海科技創新中心新的增長極。中以(上海)創新園位於普陀區西北部,依託上海中心城區轉型升級的示範區——桃浦智創城。園區北起滬嘉高速公路,東至真北路,南鄰滬寧鐵路,西至外環線,規劃面積7.9平方公里。
中以(上海)創新園承載國家戰略,將發揮上海和以色列各自優勢,產業聚焦「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醫療健康與生命科學,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等領域,為尋求進入中國市場的以色列等國際創新企業和創業團隊提供與中國市場、資本、產業對接的一站式服務。支持中以雙方創新機構和創業團隊通過「聯合創新研發+雙向技術轉移+創業企業孵化」等方式,加強合作交流,實現共贏發展,打造成宜創、宜業、宜居的國際創新合作示範區,服務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一是新業態:圍繞園區產業定位,重點關注優勢項目,著重於創新理念的開發;通過合作平台,主動發掘、培育和吸引國際創新資源。圍繞龍頭企業,打造全產業生態鏈。二是新模式:園區通過與以色列相關孵化器加強合作,積極探索國際技術轉移轉化的具體實施路徑,包括創新性地提出供給側需求的創新研究計劃,根據企業需求,定向研發相關產品等。
② 海爾否認造車傳聞,稱將與車企共建平台
海爾否認造車傳聞,稱將與車企共建平台
海爾否認造車傳聞,稱將與車企共建平台,海爾將利用智慧家庭的技術以及場景優勢,與汽車企業共建家車互聯新生態,為消費者提供美好的生活體驗。海爾否認造車傳聞,稱將與車企共建平台。
有知情人士透露,「海爾正在籌劃造車,進入整車領域,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車產品。」報道稱,海爾造車計劃採取代工模式,至於推出時間以及能否落地,尚未有確切消息。
針對「造車」傳聞,海爾對界面新聞表示消息不屬實。相關人士介紹,海爾目前依託旗下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台,正在與相關汽車企業共建汽車領域工業互聯網子平台。同時,海爾將與汽車企業共同建立家車互聯新生態。
從去年開始,海爾和不少汽車公司都保持戰略合作關系。2021年3月25日,海爾與上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首次跨界合作汽車大廠;隨後又「牽手」吉利,雙方在車聯網與智慧家庭互聯、營銷渠道、金融及物聯網支付等方面展開合作。海爾還與奇瑞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打造汽車工業互聯網平台。
從海爾投資版圖來看,其在汽車領域的布局更是深耕已久。海爾旗下的海爾資本早在2017年投資了主營業務為汽車數字化和移動出行服務的飛馳鎂物;2020年海爾資本看上了提供車載信息化服務的博泰車聯網,並完成B輪戰略投資。另外,汽車檢測設備生產商賽赫智能和汽車零部件製造商彤明高科也都獲得過海爾資本的青睞。
可以發現,海爾過去的動作主要集中在汽車產業鏈上的布局,實現車與家的智能互聯。但想要正式進入整車領域,推出自有品牌,海爾還缺少造車資質,自建工廠、收購有資質的汽車公司或者找工廠代工是三條可選擇模式。
如果海爾未來有意進軍整車領域,並採用代工模式,此前達成戰略合作的上汽、吉利與奇瑞等汽車製造商是否願意成為代工廠也還有待商榷。
海爾不是家電企業跨界造車的孤例,先行一步進入整車製造的行業代表是格力和創維。2019年,格力與威馬汽車達成合作,在智能製造、車家智能互聯以及整車製造相關方面展開深入合作;2021年,格力通過司法拍賣獲得銀隆新能源30.47%的股權,獲得整車汽車生產資質,正式進軍汽車製造。
目前銀隆新能源(現已更名「格力鈦」)的主營業務是新能源商用車且還在生產,未來格力想要往新能源乘用車發展,還需要對生產線進行改造,供應鏈模式也需要調整,難度並不低。今年3月,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接受采訪明確表示,格力不會進入家用車市場。
創維則是從商用車領域逐步進入到乘用車市場。2011年,創維集團董事長黃宏生重組廈門金龍以及南京東宇汽車集團,建立開沃汽車,投入到新能源客車的造車事業中。直到2017年,開沃汽車才獲得乘用車汽車生產資質,並於2019年宣布成立新能源汽車品牌天美汽車,次年推出首款車型ET5。
不過,ET5的銷量十分慘淡,目前已經退出市場。去年,天美汽車宣布更名為「創維汽車」,藉助創維集團的名聲,推出定位中型純電動SUV創維EV6,售價14.68萬元至25.28萬元,6月銷量僅為1280輛,半年總銷量尚未過萬。
安永博智隆戰略咨詢合夥人章一超向界面新聞表示,家電圈企業選擇自主造車並不一定是上佳選擇,它們對於汽車行業的認知還存在壁壘。
「消費電子領域其實很多都是找代工廠。隨著新能源汽車普及,造車門檻已經降低,未來很有可能誕生一些專注於做汽車代工的白牌廠商,這是家電企業跨界造車更容易上手的一條路。」
事實上,早在20年前,家電行業就興起過跨界造車的熱潮,並給不少企業留下慘痛教訓。當時美的、春蘭、奧克斯、波導、格林柯爾等家電企業囿於主營業務產能過剩和拓展多元業務需求,曾紛紛下場,但又都相繼折戟。
美的`曾收購雲南客車廠、雲南航天神州汽車及湖南省三湘客車集團,並在昆明和長沙建立生產基地。但由於對汽車供應鏈把控不足和銷售渠道不佳等多重因素,兩大生產基地在2008年全面停產。奧克斯則向SUV和皮克領域發展,2004年曾宣布5年內投資80億元進軍轎車領域,實現45萬輛年產能,但最終銷量不佳,於2005年3月最終退市。
現在進入汽車領域的部分家電企業已經轉換思路,不再沉迷於自主造車,而是利用自身優勢實現與汽車產業的跨界融合。
例如,美的當前專注於做汽車公司的零部件供應商,旗下威靈汽車部件專注於驅動系統、熱管理系統和輔助/自動駕駛系統,收購的合康新能主要負責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製造,包括新能源汽車系統動力總成、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
章一超指出,家電企業有自身的技術優勢,順應智能汽車的發展,比如做液晶顯示屏也可以往汽車智能座艙方向發展考慮。「未來汽車作為生活空間的延續,本身和家用電器產品會產生聯動,車家互聯將成為企業布局的重點方向。」
8月9日,海爾集團相關人士針對網傳推出自有品牌汽車一事回應,稱網路上的傳言以及相關報道不屬實。
該消息人士表示,目前公司依託旗下的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台正在與相關汽車企業共建汽車領域工業互聯網子平台,旨在賦能汽車產業鏈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此同時,海爾也將利用智慧家庭的技術以及場景優勢,與汽車企業共建家車互聯新生態,為消費者提供美好的生活體驗。
(圖片來自海爾官方)
簡單來說,海爾方面的意思大概就是,不會為了建立互聯生態圈而推出自有品牌,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而是通過與車企合作的方式,提供智能家居互聯的解決方案。這樣的好處是可以整合多家車企的技術優勢,在不自建任何汽車產線的前提下,建成多平台互聯的生態閉環,大概和前段時間的華為有點類似。
很顯然,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各大互聯網公司、科技公司的重點競爭領域,造車新勢力如雨後春筍般爆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誕生了像蔚來、小鵬、理想等強勢的新勢力品牌,而比亞迪也在新能源轉型中發展得很好,還是全球銷量數一數二的國產品牌。
不過造車前期要投入的成本是巨大的,海爾自然也知道這一點,許多企業在整合供應鏈、建設生產線等環節的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且很可能出現資金鏈斷裂等情況,要麼無法量產,要麼量產之後不被市場看好,最後的結局是倒閉,或者是被其它車企並購。也有很多車企趕著上市,目的大概也是為了博取投資人的青睞,好維持公司繼續研發和生產。
(圖片來自Pixabay)
不過猜測,身為國內家電巨頭的海爾,應該不會放棄汽車這一發展潛力巨大的平台,或許只是等待一個更合適的時機,貿然進軍造車領域,一旦失敗,那必然是一筆難以承受的損失。
在看來,盡管現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速度還很快,但相關購車補貼在今年年底就取消,少了補貼,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可能會更加激烈,新品牌再入場的可能性會比現在小一些,到時候留給海爾的機會估計就不多了。
近日,有消息傳出海爾正籌劃造車。
據第一財經報道," 海爾正在籌劃造車,進入整車領域,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車產品。" 一位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現在正處於籌劃階段,將採取代工的模式。至於具體推出時間以及能否落地,暫未獲得確切的消息。
據報道,海爾方面否認將推出自有品牌汽車,並稱海爾目前依託旗下的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台正在與相關汽車企業共建汽車領域工業互聯網子平台,旨在賦能汽車產業鏈企業數字化轉型。同時,海爾將利用智慧家庭的技術和場景優勢,與汽車企業共同建立家、車互聯新生態。
報道表示,海爾不是首家進入汽車領域的家電企業。美的、海信、格力、創維、索尼等家電企業均在汽車領域有所布局。從當前家電企業在汽車領域的布局來看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下場造車,另一種則是通過投資等方式進入到汽車產業鏈,做與之相關的生態產品。
海爾創立於 1984 年,是一家全球領先的美好生活解決方案服務商。在持續創業創新過程中,海爾集團始終堅持 " 人的價值第一 " 的發展主線。
③ 海爾被傳將入局造車推出自有品牌,官方回應
海爾被傳將入局造車推出自有品牌,官方回應
海爾被傳將入局造車推出自有品牌,官方回應,海爾方面否認將推出自有品牌汽車,並稱海爾目前依託旗下的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台正在與相關汽車企業共建汽車領域工業互聯網子平台,海爾被傳將入局造車推出自有品牌,官方回應。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火爆,繼手機廠商掀起一股跨界造車風潮後,家電巨頭海爾也被曝將推出自有品牌汽車。
8月9日,對於網傳海爾集團推出自有品牌汽車的報道,海爾集團相關人士對據中證報表示,相關報道並不屬實。該人士表示,目前,公司依託旗下的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台正在與相關汽車企業共建汽車領域工業互聯網子平台,旨在賦能汽車產業鏈企業數字化轉型。同時,公司將利用智慧家庭的技術和場景優勢,與汽車企業共同建立家車互聯新生態,為消費者提供美好的生活體驗。
8月8日,有報道稱,海爾正在籌劃造車,進入整車領域,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車產品。現在正處於籌劃階段,將採取代工的模式。
早在幾年前,海爾就已經開始進入汽車領域,不過並非直接下場造車,而是進入了汽車生態鏈。早在2017年,海爾資本出資5000萬元,領投一家叫「飛馳鎂物」的企業,圍繞汽車數字化和移動出行服務展開,涵蓋汽車雲平台及軟體服務、車載智能網聯終端、數字化運營、移動出行服務四大版塊。
2021年,海爾先後與奇瑞控股、上汽、吉利簽署協議,合作內容主要圍繞車聯網領域,進入2022年,海爾又被曝出旗下海驪智行與復古新能源汽車製造商「鬆散機車」達成投資意向,涉足整車製造領域。
近日,有消息傳出海爾正籌劃造車。
據第一財經報道," 海爾正在籌劃造車,進入整車領域,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車產品。" 一位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現在正處於籌劃階段,將採取代工的模式。至於具體推出時間以及能否落地,暫未獲得確切的消息。
據報道,海爾方面否認將推出自有品牌汽車,並稱海爾目前依託旗下的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台正在與相關汽車企業共建汽車領域工業互聯網子平台,旨在賦能汽車產業鏈企業數字化轉型。同時,海爾將利用智慧家庭的技術和場景優勢,與汽車企業共同建立家、車互聯新生態。
報道表示,海爾不是首家進入汽車領域的家電企業。美的、海信、格力、創維、索尼等家電企業均在汽車領域有所布局。從當前家電企業在汽車領域的.布局來看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下場造車,另一種則是通過投資等方式進入到汽車產業鏈,做與之相關的生態產品。
海爾創立於 1984 年,是一家全球領先的美好生活解決方案服務商。在持續創業創新過程中,海爾集團始終堅持 " 人的價值第一 " 的發展主線。
有知情人士透露,「海爾正在籌劃造車,進入整車領域,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車產品。」報道稱,海爾造車計劃採取代工模式,至於推出時間以及能否落地,尚未有確切消息。
針對「造車」傳聞,海爾對界面新聞表示消息不屬實。相關人士介紹,海爾目前依託旗下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台,正在與相關汽車企業共建汽車領域工業互聯網子平台。同時,海爾將與汽車企業共同建立家車互聯新生態。
從去年開始,海爾和不少汽車公司都保持戰略合作關系。2021年3月25日,海爾與上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首次跨界合作汽車大廠;隨後又「牽手」吉利,雙方在車聯網與智慧家庭互聯、營銷渠道、金融及物聯網支付等方面展開合作。海爾還與奇瑞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打造汽車工業互聯網平台。
從海爾投資版圖來看,其在汽車領域的布局更是深耕已久。海爾旗下的海爾資本早在2017年投資了主營業務為汽車數字化和移動出行服務的飛馳鎂物;2020年海爾資本看上了提供車載信息化服務的博泰車聯網,並完成B輪戰略投資。另外,汽車檢測設備生產商賽赫智能和汽車零部件製造商彤明高科也都獲得過海爾資本的青睞。
可以發現,海爾過去的動作主要集中在汽車產業鏈上的布局,實現車與家的智能互聯。但想要正式進入整車領域,推出自有品牌,海爾還缺少造車資質,自建工廠、收購有資質的汽車公司或者找工廠代工是三條可選擇模式。
如果海爾未來有意進軍整車領域,並採用代工模式,此前達成戰略合作的上汽、吉利與奇瑞等汽車製造商是否願意成為代工廠也還有待商榷。
海爾不是家電企業跨界造車的孤例,先行一步進入整車製造的行業代表是格力和創維。2019年,格力與威馬汽車達成合作,在智能製造、車家智能互聯以及整車製造相關方面展開深入合作;2021年,格力通過司法拍賣獲得銀隆新能源30.47%的股權,獲得整車汽車生產資質,正式進軍汽車製造。
目前銀隆新能源(現已更名「格力鈦」)的主營業務是新能源商用車且還在生產,未來格力想要往新能源乘用車發展,還需要對生產線進行改造,供應鏈模式也需要調整,難度並不低。今年3月,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接受采訪明確表示,格力不會進入家用車市場。
創維則是從商用車領域逐步進入到乘用車市場。2011年,創維集團董事長黃宏生重組廈門金龍以及南京東宇汽車集團,建立開沃汽車,投入到新能源客車的造車事業中。直到2017年,開沃汽車才獲得乘用車汽車生產資質,並於2019年宣布成立新能源汽車品牌天美汽車,次年推出首款車型ET5。
不過,ET5的銷量十分慘淡,目前已經退出市場。去年,天美汽車宣布更名為「創維汽車」,藉助創維集團的名聲,推出定位中型純電動SUV創維EV6,售價14.68萬元至25.28萬元,6月銷量僅為1280輛,半年總銷量尚未過萬。
安永博智隆戰略咨詢合夥人章一超向界面新聞表示,家電圈企業選擇自主造車並不一定是上佳選擇,它們對於汽車行業的認知還存在壁壘。
「消費電子領域其實很多都是找代工廠。隨著新能源汽車普及,造車門檻已經降低,未來很有可能誕生一些專注於做汽車代工的白牌廠商,這是家電企業跨界造車更容易上手的一條路。」
事實上,早在20年前,家電行業就興起過跨界造車的熱潮,並給不少企業留下慘痛教訓。當時美的、春蘭、奧克斯、波導、格林柯爾等家電企業囿於主營業務產能過剩和拓展多元業務需求,曾紛紛下場,但又都相繼折戟。
美的曾收購雲南客車廠、雲南航天神州汽車及湖南省三湘客車集團,並在昆明和長沙建立生產基地。但由於對汽車供應鏈把控不足和銷售渠道不佳等多重因素,兩大生產基地在2008年全面停產。奧克斯則向SUV和皮克領域發展,2004年曾宣布5年內投資80億元進軍轎車領域,實現45萬輛年產能,但最終銷量不佳,於2005年3月最終退市。
現在進入汽車領域的部分家電企業已經轉換思路,不再沉迷於自主造車,而是利用自身優勢實現與汽車產業的跨界融合。
例如,美的當前專注於做汽車公司的零部件供應商,旗下威靈汽車部件專注於驅動系統、熱管理系統和輔助/自動駕駛系統,收購的合康新能主要負責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製造,包括新能源汽車系統動力總成、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
章一超指出,家電企業有自身的技術優勢,順應智能汽車的發展,比如做液晶顯示屏也可以往汽車智能座艙方向發展考慮。「未來汽車作為生活空間的延續,本身和家用電器產品會產生聯動,車家互聯將成為企業布局的重點方向。」
④ 很多公司都有智能製造產業園,一舟這么大規模的公司,有嗎
八大智能製造特色產業園介紹(一)機器人產業園機器人產業園以「全」為重點:產業鏈完整、產品類型齊全、產業覆蓋完整,以機器人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為目標,重點推進本市重點行業全系列機器人產品集成應用,努力將機器人產業園打造成國際一流的機器人產業集群。上海機器人產業園位於寶山區,佔地3.09平方公里。園區以「機器人智能製造」特色產業為核心,聚集了發那科、快倉、新顏龍、賽赫智能、福能士、洪鍾自動化等智能製造和機器人領域企業200餘家。2018年被授予國家機器人檢測評估中心、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上海機器人研究轉化功能平台。目前,園區正在積極推進發那科三期、快倉總部、富蘭德、彭懿軌道等23個總投資70億元的重點產業項目,全力打造國際化、專業化、集約化、標准化的上海機器人產業高地和產業集聚發展標桿區。(二)外高橋智能製造服務產業園外高橋智能製造服務產業園以「高」為重點:高技術標准、高產業定位、高國際化水平,以高效服務吸引國際高端產業落戶,以最高標准打造集展覽展示、模擬加工、保稅貿易為一體的國際最高水平智能製造服務產業園。外高橋智能製造服務產業園位於浦東新區外高橋,規劃用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產業園充分利用FTZ國際貿易便利化的優勢,旨在集聚精密數控機床、工業自動化裝備、智能機器人、3D列印、高精度檢測等產業和技術。,並為入駐的智能製造企業提供保稅展示演示、展品物流、零配件配送、貿易代理、檢驗認證、專業培訓等服務,推動形成更加完善、更具競爭力的產業生態圈。智能製造服務產業園高效的服務和豐富的產權形式吸引了大量國際行業領軍企業入駐。截至目前,已經聚集了來自德國、瑞士、義大利、西班牙、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150家會員客戶。(三)閔行開發區智能製造產業基地閔行開發區智能製造產業基地以「智」為主:智能研發、智能製造、智能網路服務。以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為手段,全流程賦能總部企業的R&D設計、製造、網路化服務,打造集總部、研發、製造、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智能製造產業基地。園區佔地3.5平方公里,西區擴大1.14平方公里,規劃總面積約4.6平方公里。園區以「高端裝備、智能製造、生物醫葯、新材料、人工智慧」為重點。根據上海2035總體規劃,在「零增地」的前提下,提高產業承載能力,平均每平方公里銷售收入達到300億元,稅收和產值翻一番,企業數量從現在開始增加。(四)中以(上海)創新園中以(上海)創新園以「創新」為核心,基於「聯合創新研發、雙向技術轉移、初創企業孵化」的功能定位,提供輻射長三角的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建設「宜創新、宜產業、宜居」的國際創新合作示範區,努力成為上海科技創新中心新的增長極。中國(上海)創新園位於普陀區西北部,依託上海中心城區轉型升級示範區桃浦智創城。園區北起胡加高速,東至鎮北路,南至滬寧鐵路,西至外環,規劃面積7.9平方公里。承載國家戰略的中以(上海)創新園,將充分發揮上海和以色列各自的優勢。產業將聚焦「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醫療健康與生命科學、互聯網與信息技術」領域,為以色列等尋求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創新企業和創業團隊提供一站式服務,對接中國市場、資本和產業。支持中以兩國創新機構和創業團隊通過「聯合創新研發、雙向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等方式加強合作交流,實現共贏發展,建設宜創新、宜產業、宜居住的國際創新合作示範區,服務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一是新業態:圍繞園區產業定位,聚焦優勢項目和創新思路發展;通過合作平台積極發掘、培育和吸引國際創新資源。圍繞龍頭企業打造產業生態鏈。二、新模式:園區通過加強與以色列相關孵化器的合作,積極探索國際技術轉移轉化的具體實施路徑,包括創新性地提出供給側需求的創新研究計劃,根據企業需求定向研發相關產品。
⑤ 賽赫智能怎麼樣,是什麼公司
規模還行,聽說企業員工700人中一半在海外,在德國、美國、英國均有研發中心,目前公司在國內外一共擁有16家子公司,團隊規模比較大。
⑥ 傳海爾籌劃造車,官方稱傳聞不實
傳海爾籌劃造車,官方稱傳聞不實
傳海爾籌劃造車,官方稱傳聞不實,從去年開始,海爾和不少汽車公司都保持戰略合作關系。 從海爾投資版圖來看,其在汽車領域的布局更是深耕已久。傳海爾籌劃造車,官方稱傳聞不實。
近日,有消息傳出海爾正籌劃造車。
據第一財經報道," 海爾正在籌劃造車,進入整車領域,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車產品。" 一位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現在正處於籌劃階段,將採取代工的模式。至於具體推出時間以及能否落地,暫未獲得確切的消息。
據報道,海爾方面否認將推出自有品牌汽車,並稱海爾目前依託旗下的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台正在與相關汽車企業共建汽車領域工業互聯網子平台,旨在賦能汽車產業鏈企業數字化轉型。同時,海爾將利用智慧家庭的技術和場景優勢,與汽車企業共同建立家、車互聯新生態。
報道表示,海爾不是首家進入汽車領域的家電企業。美的、海信、格力、創維、索尼等家電企業均在汽車領域有所布局。從當前家電企業在汽車領域的布局來看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下場造車,另一種則是通過投資等方式進入到汽車產業鏈,做與之相關的生態產品。
海爾創立於 1984 年,是一家全球領先的美好生活解決方案服務商。在持續創業創新過程中,海爾集團始終堅持 " 人的價值第一 " 的發展主線。
有知情人士透露,「海爾正在籌劃造車,進入整車領域,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車產品。」報道稱,海爾造車計劃採取代工模式,至於推出時間以及能否落地,尚未有確切消息。
針對「造車」傳聞,海爾對界面新聞表示消息不屬實。相關人士介紹,海爾目前依託旗下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台,正在與相關汽車企業共建汽車領域工業互聯網子平台。同時,海爾將與汽車企業共同建立家車互聯新生態。
從去年開始,海爾和不少汽車公司都保持戰略合作關系。2021年3月25日,海爾與上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首次跨界合作汽車大廠;隨後又「牽手」吉利,雙方在車聯網與智慧家庭互聯、營銷渠道、金融及物聯網支付等方面展開合作。海爾還與奇瑞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打造汽車工業互聯網平台。
從海爾投資版圖來看,其在汽車領域的布局更是深耕已久。海爾旗下的海爾資本早在2017年投資了主營業務為汽車數字化和移動出行服務的飛馳鎂物;2020年海爾資本看上了提供車載信息化服務的博泰車聯網,並完成B輪戰略投資。另外,汽車檢測設備生產商賽赫智能和汽車零部件製造商彤明高科也都獲得過海爾資本的青睞。
可以發現,海爾過去的動作主要集中在汽車產業鏈上的布局,實現車與家的智能互聯。但想要正式進入整車領域,推出自有品牌,海爾還缺少造車資質,自建工廠、收購有資質的汽車公司或者找工廠代工是三條可選擇模式。
如果海爾未來有意進軍整車領域,並採用代工模式,此前達成戰略合作的上汽、吉利與奇瑞等汽車製造商是否願意成為代工廠也還有待商榷。
海爾不是家電企業跨界造車的孤例,先行一步進入整車製造的行業代表是格力和創維。2019年,格力與威馬汽車達成合作,在智能製造、車家智能互聯以及整車製造相關方面展開深入合作;2021年,格力通過司法拍賣獲得銀隆新能源30.47%的股權,獲得整車汽車生產資質,正式進軍汽車製造。
目前銀隆新能源(現已更名「格力鈦」)的主營業務是新能源商用車且還在生產,未來格力想要往新能源乘用車發展,還需要對生產線進行改造,供應鏈模式也需要調整,難度並不低。今年3月,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接受采訪明確表示,格力不會進入家用車市場。
創維則是從商用車領域逐步進入到乘用車市場。2011年,創維集團董事長黃宏生重組廈門金龍以及南京東宇汽車集團,建立開沃汽車,投入到新能源客車的造車事業中。直到2017年,開沃汽車才獲得乘用車汽車生產資質,並於2019年宣布成立新能源汽車品牌天美汽車,次年推出首款車型ET5。
不過,ET5的銷量十分慘淡,目前已經退出市場。去年,天美汽車宣布更名為「創維汽車」,藉助創維集團的名聲,推出定位中型純電動SUV創維EV6,售價14.68萬元至25.28萬元,6月銷量僅為1280輛,半年總銷量尚未過萬。
安永博智隆戰略咨詢合夥人章一超向界面新聞表示,家電圈企業選擇自主造車並不一定是上佳選擇,它們對於汽車行業的認知還存在壁壘。
「消費電子領域其實很多都是找代工廠。隨著新能源汽車普及,造車門檻已經降低,未來很有可能誕生一些專注於做汽車代工的白牌廠商,這是家電企業跨界造車更容易上手的一條路。」
事實上,早在20年前,家電行業就興起過跨界造車的熱潮,並給不少企業留下慘痛教訓。當時美的、春蘭、奧克斯、波導、格林柯爾等家電企業囿於主營業務產能過剩和拓展多元業務需求,曾紛紛下場,但又都相繼折戟。
美的曾收購雲南客車廠、雲南航天神州汽車及湖南省三湘客車集團,並在昆明和長沙建立生產基地。但由於對汽車供應鏈把控不足和銷售渠道不佳等多重因素,兩大生產基地在2008年全面停產。奧克斯則向SUV和皮克領域發展,2004年曾宣布5年內投資80億元進軍轎車領域,實現45萬輛年產能,但最終銷量不佳,於2005年3月最終退市。
現在進入汽車領域的部分家電企業已經轉換思路,不再沉迷於自主造車,而是利用自身優勢實現與汽車產業的跨界融合。
例如,美的當前專注於做汽車公司的零部件供應商,旗下威靈汽車部件專注於驅動系統、熱管理系統和輔助/自動駕駛系統,收購的合康新能主要負責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製造,包括新能源汽車系統動力總成、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
章一超指出,家電企業有自身的技術優勢,順應智能汽車的發展,比如做液晶顯示屏也可以往汽車智能座艙方向發展考慮。「未來汽車作為生活空間的延續,本身和家用電器產品會產生聯動,車家互聯將成為企業布局的重點方向。」
8月9日,海爾集團相關人士針對網傳推出自有品牌汽車一事回應,稱網路上的.傳言以及相關報道不屬實。
該消息人士表示,目前公司依託旗下的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台正在與相關汽車企業共建汽車領域工業互聯網子平台,旨在賦能汽車產業鏈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此同時,海爾也將利用智慧家庭的技術以及場景優勢,與汽車企業共建家車互聯新生態,為消費者提供美好的生活體驗。
(圖片來自海爾官方)
簡單來說,海爾方面的意思大概就是,不會為了建立互聯生態圈而推出自有品牌,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而是通過與車企合作的方式,提供智能家居互聯的解決方案。這樣的好處是可以整合多家車企的技術優勢,在不自建任何汽車產線的前提下,建成多平台互聯的生態閉環,大概和前段時間的華為有點類似。
很顯然,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各大互聯網公司、科技公司的重點競爭領域,造車新勢力如雨後春筍般爆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誕生了像蔚來、小鵬、理想等強勢的新勢力品牌,而比亞迪也在新能源轉型中發展得很好,還是全球銷量數一數二的國產品牌。
不過造車前期要投入的成本是巨大的,海爾自然也知道這一點,許多企業在整合供應鏈、建設生產線等環節的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且很可能出現資金鏈斷裂等情況,要麼無法量產,要麼量產之後不被市場看好,最後的結局是倒閉,或者是被其它車企並購。也有很多車企趕著上市,目的大概也是為了博取投資人的青睞,好維持公司繼續研發和生產。
(圖片來自Pixabay)
不過猜測,身為國內家電巨頭的海爾,應該不會放棄汽車這一發展潛力巨大的平台,或許只是等待一個更合適的時機,貿然進軍造車領域,一旦失敗,那必然是一筆難以承受的損失。
在看來,盡管現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速度還很快,但相關購車補貼在今年年底就取消,少了補貼,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可能會更加激烈,新品牌再入場的可能性會比現在小一些,到時候留給海爾的機會估計就不多了。
⑦ 賽赫智能的研發能力怎麼樣
賽赫屬於技術密集型企業,形成了「核心技術→部分核心部件/軟體→部分核心設備→系統集成」的業務體系,每年投入大額研發費用。
⑧ 賽赫智能設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 2008年10月28日,公司前身賽赫貿易(上海)有限公司成立。 2014年6月26日,公司名稱變更為「賽赫智能設備(上海)有限公司」。 2015年12月30日,公司更名為賽赫智能設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李澤晨
成立時間:2008-10-28
注冊資本:3931.0738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3000745547
企業類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寶山區同濟支路199號4幢3號樓23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