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創業板上市公司創始人股票減持原因有很多,比如創始人為了圈錢,套現盈利,還可能是創始人也不看好該股票,一般來說,股價會在減持後下跌,因此,對於這類創始人減持的股票,建議慎重考慮。
2、創始人減持對股票產生不利的影響 :稀釋了二級市場的資金總量,因為大股東們減持1%,往往也會帶來數千萬元甚至數億元的資金流出證券市場,尤其是那些從財務投資角度減持籌碼的大股東們更是如此。一旦大股東們的減持行為具有持續性,那麼,將抑制A股市場的牛市氛圍,降溫A股市場。
⑵ 股東減持對散戶有什麼影響嗎
你好,大小非減持對股市的影響:
通常來說大小非減持股價會下跌,因為會內增加大量賣盤打壓股價容,大小非減持股票之所以會對整個股市產生影響主要還是因為大小非的持股佔比太高了,每年解禁出來的限售股按照當時股價的市值計算的話資金面都達到了好幾千億元的,這么多的資金解禁之後如果持股股東將解禁股票進行全部拋售的話,對如今的股市行情來說是致命性的打擊,會掏空股市現有資金,讓股民血本無歸。
比如說2019年大小非減持只是減持15%的話,那麼就會從現有股市中抽走5467億元的資金,如果減持30%的話就是從股市抽走數以萬億元的資金了。上述情況還是在大小非不完全減持的情況下來計算的,如果大小非將手中解禁的股票,進行完全減持套現操作的話,整個股市會面臨斷崖式下跌的資金壓力。
有相當部分的股票是已經全流通的,比如說三一重工,投資這樣的股票就不會面臨減持的壓力,剛上市不久的新股也沒有大小非減持之憂,大小非要減持的話也是三年後的事。
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⑶ 創業板大小非在大宗交易系統減持的股票,都被誰買了呢
大小非減持都有一定折價,比如買家以92折左右買入,次日可能就出貨,賺取短差價。市場上有專門進行大小非減持接盤的機構投資者及大戶。針對大小非減持還可以避稅安排等。
⑷ 創業板大非一次性最多可以減持多少
隨著首批創業板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所持的「大非」股份即將在10月底回解禁,創業板也答將迎來開板以來最大的解禁洪峰。為此,深交所日前發布《創業板信息披露業務備忘錄(第18號)》,規定大股東預計未來6個月減持股份將達到與超過5%的,在首次減持時須提前兩個交易日預告,同時針對業績變臉、出現虧損以及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存在嚴重不規范行為的創業板上市公司,也要求其實際控制人在證券交易系統首次減持時提前兩個交易日預告。
⑸ 創業板法人股鎖定期滿後公司裡面的小股東怎麼減持
小股東可以直接在二級市場賣出。
⑹ 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解禁股的創業板股東在上市公司定期報告披露前是否可以減持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創業板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前述人員的配偶,專控股股東屬和實際控制人在敏感期內不得買賣公司股票。持有百分之五以上的股東,如果不是上述人員,可以在定期報告披露前減持,但是不得從事內幕交易等違規行為
⑺ 創業板股東與高管減持在f10里沒數據,哪裡能方便的看到
F10中的持股數據一般一個季度更新一次,但還是具備參考意義的。要想了解最及時的數據一是看兩個交易所的公告,另就是公司的公開數據。
⑻ 創業板大股東再現連續減持 此時不走待何時
上證指數、來深成指以及源中小板指數均創出了7年來的新高,而一向領先的創業板指數雖然也上漲了0.97%,但報收於3899.7點,離前高4038點仍有百多點的差距。而收市後的公告似乎能為這一走勢給出答案——當天有10家上市公司的第一與第二股東對所持股份進行了減持,其中有6家來自創業板。而一度的第一最高價股全通教育也遭到了股東減持。創業板的股東們在平均市盈率超過120倍的情況下,正開始進入收割期。羊城晚報記者統計後發現,在上述10家減持的公司中,有6家公司今年一季度的業績是下降的,表明大股東在業績下降,股價上漲的情況下,選擇的是「走得快,好世界」的法則。
⑼ 新股上市後,大股東什麼時候可以減持股票
一般至少3年。
股票上市,意味著公司所有的股份均可以在二級市場流通。然而,為了避免原股東上市後立馬套現走人而導致公司經營混亂,國家、證監會、交易所等層面均對原股東在上市後出售股票的行為進行了系列規定:
1、國家層面:《公司法》等。
2、證監會層面:《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歷次保薦代表人培訓提出的要求(內部規則,實踐中效力跟法律一樣)等。
3、交易所層面:《深圳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變動管理規則》等。
總的來說,要確定某股東的限售期並不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估計要用3頁紙的一個大表格才能把各種類型的限售要求說清楚,確定限售期要考慮很多因素,常見的有:
1、在哪個交易所上市——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的規定均有差異。
2、股東的性質——控股股東與非控股股東的鎖定期要求不同。
3、成為股東的時間長短——比如,上市前6個月內入股與上市前24個月入股的鎖定期要求不同。
4、成為股東的途徑——增資入股與受讓股份入股的股東,鎖定期可能不同(受讓的話還要看是否從控股股東處購買的)。
5、股東是否同時是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會有額外的鎖定要求。
6、證監會審核時的要求——經常變,所以有時候會看到一些比較非常規的鎖定期要求。
7、最後,以5%劃界的限售是以前股權分置改革時候的要求(所謂大非、小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