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創業 > 股票投資協議是否有效

股票投資協議是否有效

發布時間:2021-03-07 14:39:16

❶ 個人之間的委託炒股合同是否有效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認識的提高,人們已經不再僅僅把個人的資金存放在銀行專中,而是開始尋找屬多種方式儲備資金,例如債券、股票、投資房產等等,從而使自己的資金增值,來抵制通貨膨脹或作為謀生的手段。個人之間的委託炒股也悄然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當盈利時,雙方是皆大歡喜,而虧空時,雙方產生糾紛,免不了要動以口角,最終訴諸法院,然而這種以股票投資為內容的委託合同究竟是否有效我認為委託代理行為後果應歸於委託人,而委託炒股協議約定虧損由受託方承擔;民間借貸出借人需向借款人交付借款,而委託炒股中委託方只是臨時讓渡資金控制權,沒有喪失資金所有權。委託炒股具備委託代理及民間借貸等有名合同的部分特徵,但又不完全相同,其兼具資金融通和資金管理的雙重特徵,屬於無名合同。從法律的角度而言,只要雙方簽有合同協議,且其內容無與法律相沖突處等,雙方簽名後,其合同協議即算有效。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四條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

❷ 個人之間委託炒賣股票的協議是否有效

表示真實且不違法法律規定,協議有效。從事股票的買賣活動。炒股的核心內容就是通過證券市場的買入與賣出之間的股價差額,獲取利潤。

股價的漲跌根據市場行情的波動而變化,之所以股價的波動經常出現差異化特徵,源於資金的關注情況,他們之間的關系,好比水與船的關系。水溢滿則船高,(資金大量湧入則股價漲),水枯竭而船淺(資金大量流出則股價跌)。

(2)股票投資協議是否有效擴展閱讀

委託炒股注意事項

1、委託炒股作為民事法律關系中的委託代理協議,無論書面的還是口頭的,只要為雙方確認,法院通常作為委託合同和當事者意思自治原則加以認可。

2、簽訂委託炒股協議,特別是將自己的帳戶、密碼、資金或籌碼交給受託人操作、經營和交易,簽定委託炒股協議至少應當注意如下問題:

明確寫明受託人只有操作權(即買賣股票),無權存取款、撤銷或申請指定交易等;

寫清楚收益分配關系,利益與風險共擔關系等;寫明委託人的資金帳戶與委託人的深、滬股東帳戶對應,不能和任何其他資金帳戶和股東帳戶聯通;對受託人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發現資金加籌碼低於某一數值,應當允許委託人中止操作。

3、委託人應當經常了解一下自己的股票帳戶和資金帳戶的情況。須知,受託人的許多行為不管其動機如何、盈虧如何,都是代表委託人的。

❸ 請問此協議書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代理證券投資理財協議書

我覺得這份合同根本就不合理,我以前在銀河證券上班多年,也見過這樣版的事情,權後來都是以自認倒霉而追不回資金.這種做法根本跟開戶無關,跟證券公司也沒有關系.只是證券公司內部人員為賺去手續費而這么做的.如果賺錢能追回錢就好,如果虧了錢就可想而知.所以我建議你最好不簽.

❹ 我幫別人炒股票,我屬於個人性質,已與出資人簽訂代理操盤協議書,請問協議書有法律效力嗎下面是內容

假如有效,
我給你計算一下.
假如乙方給你100萬,你三個月內給他賺了20萬,你能分到4萬.
假如虧損版10萬,你也要虧損2萬.
與其這權樣,你還不如直接自己投資10萬,三個月內賺2成,就能賺2萬.
假如虧損百分之10,你也只虧1萬..

你自己投資10萬做短線進出自如,看到好的短線股,輕松進場.100萬資金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做短線的時候搶點不好搶..
你簽訂的這個協議,假如乙方守信,那有效..假如乙方不守信,你即使給他賺了錢,他不給你回報,你只能眼睜睜的看傻眼..但如果你要是給他虧了錢,他憑著這個協議可以找到你賠償..
你可以去成立私募機構,然後接受銀行託管賬戶..
自己看著辦吧!!

❺ 個人委託股票投資保收益協議受保護嗎

不受,國家法律明確規定,任何個人、組織都不能向客戶保證收益,即使你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合約上也不能保證收益

❻ 股份代持協議是否有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二十五條 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訂立合同,約定由實際出資人出資並享有投資權益,以名義出資人為名義股東,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對該合同效力發生爭議的,

如無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情形,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有效。前款規定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因投資權益的歸屬發生爭議,實際出資人以其實際履行了出資義務為由向名義股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名義股東以公司股東名冊記載、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為由否認實際出資人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實際出資人未經公司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請求公司變更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記載於股東名冊、記載於公司章程並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當然股份代持,由於實際出資人並未列於股東名冊,也無法通過股東會行駛股東權,相比直接持有股權,還是有一定風險。但仍是一種可行的方案。

(6)股票投資協議是否有效擴展閱讀:

代持股協議,指代為持有股份、享有股權的委託協議書。產生代持股的原因有多種,可能是真實的出資人不願意公開自己的身份,或者是為了規避經營中的關聯交易、找別人代持股,或者是為了規避國家法律對某些行業持股上限的限制,也可能是有的公司對股東身份有特別的要求。

但是,不管基於什麼目的,代持股份必然在委託人和受託人之間形成一份股份代持協議書。簽訂代持股協議則存在一定法律風險。

法律風險

產生代持股的原因有多種,可能是真實的出資人不願意公開自己的身份,或者是為了規避經營中的關聯交易、找別人代持股,或者是為了規避國家法律對某些行業持股上限的限制,也可能是有的公司對股東身份有特別的要求。

但是,不管基於什麼目的,代持股份必然在委託人和受託人之間形成一份股份代持協議書。簽訂代持股協議則存以下法律風險:

一、合同效力糾紛

如果代持股協議的內容沒有違反國家法律的規定,主要是沒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沒有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等情形的,一般代持股協議是合法的。但是,這種合法也僅限於簽訂協議的雙方之間,對第三人沒有約束力。

另外,根據中國法律規定,中國有些產業限制外國投資者(包括港、澳、台投資者)投資或者禁止外國投資者投資。

如果外國投資者規避中國法律規定,通過股權代持方式進入相關行業,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此時實際出資者和名義股東之間的股權代持協議會因違反中國法律規定而被認定為無效。

二、實際出資人不進行工商登記存在的法律風險

登記在工商管理部門的股東是接受委託的持股代理人,並不是實際的出資人,但是,對外來講,股東資格的確認依據的是股東出資證明書和工商登記,實際出資人雖然出資但是自己的名字並不顯示在工商登記資料上,就容易存在以下法律風險:

1、股東的身份不被認可。由於實際出資人的姓名並不記載於工商登記資料上,那麼在法律上實際出資人的股東地位是不被認可的,股東的表決權、分紅權、增資優先權、剩餘財產分配權等一系列的權利都需要由代持股人行使,必然導致風險的存在。

同時代持股人轉讓股份、質押股份的行為,實際出資人都很難控制。

2、代持股人惡意損害實際股東的利益。包括代持股人濫用經營管理權、表決權、分紅權、增資優先權、剩餘財產分配權等權利給實際出資人造成的財產損失。

3、由於代持股人自身原因導致訴訟而被法院凍結保全或者執行名下的代持股權。當代持股人出現其他不能償還的債務時,法院和其他有權機關可以依法查封上述股權,並將代持股權用於償還代持股人的債務。實際出資人如果未能及時阻止,只有依據代持股協議向代持股人主張賠償責任。

4、代持股人意外死亡引發繼承或離婚糾紛等。如果代持股人意外死亡,則其名下的股權作為財產將有可能涉及繼承或離婚分割的法律糾紛。實際出資人不得不捲入相關糾紛案件中,才能維護自己的財產權。

❼ 委託炒股協議是否有效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認識的提高,人們已經不再僅僅把個人的資金存內放在銀行中,而是開始尋找多種容方式儲備資金,例如債券、股票、投資房產等等,從而使自己的資金增值,來抵制通貨膨脹或作為謀生的手段。個人之間的委託炒股也悄然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當盈利時,雙方是皆大歡喜,而虧空時,雙方產生糾紛,免不了要動以口角,最終訴諸法院,然而這種以股票投資為內容的委託合同究竟是否有效我認為委託代理行為後果應歸於委託人,而委託炒股協議約定虧損由受託方承擔;民間借貸出借人需向借款人交付借款,而委託炒股中委託方只是臨時讓渡資金控制權,沒有喪失資金所有權。委託炒股具備委託代理及民間借貸等有名合同的部分特徵,但又不完全相同,其兼具資金融通和資金管理的雙重特徵,屬於無名合同。從法律的角度而言,只要雙方簽有合同協議,且其內容無與法律相沖突處等,雙方簽名後,其合同協議即算有效。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四條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

❽ 請教股權轉讓後原投資協議的效力問題

股權轉讓是公司股東通過合法途徑將自己擁有的股權有償轉讓給他人,那麼,我們如何認定股權轉讓協議在法律上是有效的呢?請大家閱讀下面的文章了解股權轉讓協議效力的認定。
股權轉讓效力
一、無書面形式的股權轉讓合同是否成立
當事人之間存在股權轉讓的意向,且實施了轉讓股權的行為,但由於雙方未能就股權轉讓事宜達成書面的確認協議,法院認定股權轉讓協議是否成立存在分歧。司法實踐中一種觀點認為,判定民事行為雙方未簽訂書面協議,但合同已告成立的依據之一是《合同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情形。就股權轉讓合同而言,受讓方應履行的主要義務是支付股權受讓金,其權利為取得出讓方的股權;出讓方應履行的義務是出讓其股權,其權利為接受受讓方的股權受讓金。司法實踐中的另一種觀點認為,股權轉受讓應當採用書面形式,通過訂立股權轉讓協議。明確轉受讓雙方的權利義務,體現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維護股東各方利益。股權轉讓方雖有轉股的意思表示,但未明確受讓方,未簽訂轉讓股權合同。導致該股權轉讓行為缺乏必要的要約與承諾過程,違背了當事人意思自治的法律原則。
兩種觀點之間實質性差異在於判斷當事人之間是否達成股權轉讓的意思表示,應當從股權轉讓事實已經發生的客觀行為來推斷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還是從有無書面合同形式來進行判斷。意思表示是否達成一致直接決定股權轉讓合同是否成立。在股權轉讓過程中,轉讓方是否是有權處分,合同的實質性條款是否達成一致,是否經過了要約和承諾階段構成了判斷轉受讓方意思表示是否達成一致的基本標准。在相關證據材料上表現為就轉讓事宜達成的書面協議,公司決策機構的文件記載,權利人在相關法律文件上真實簽名,轉讓方對股權受讓對象和轉讓條件有明確的意向,辦理股權變更登記手續等。總之,判斷股權轉讓中當事人之間意思表示是否達成一致除了轉讓合同之外還有股權轉讓行為的實施,觀點二將合同形式作為判斷當事人意思是否達成一致的充要條件是不妥當的筆者認為股權轉讓成立的形式要求在公司法(目標公司的公司章程)中未作強制性規定。在實際交易中,交易雙方如認為需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在訂立合同書之前,雙方已完成合同的實際履行,應認定合同成立、有效並對雙方產生約束力。故,認定股權轉讓是否成立和有效不能拘泥於有無書面合同形式。
此外,在一些股權轉讓糾紛案例中,由於雙方當事人在協議中就轉讓條件的約定存在缺陷而導致雙方對轉讓協議是否成立存在爭議。例如有觀點認為,轉讓合同一方當事人認為股權轉讓協議中並未對轉讓價格作出約定,因此合同並未達成。到底什麼是合同的實質性條款,合同法並沒有明確規定盡管股權轉讓價格條款是合同中最重要的一個條款,但價格並非影響合同成立不可或缺的條款,缺乏對價格的約定,可能並不影響雙方當事人在合同實質性條款上達成一致,成立合同。
二、瑕疵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認定
表示當抽逃出資的股東轉讓股權時,法院依據合同法關於撤銷權的規定否定合同的效力或者依據公司法關於抽逃出資的管理性規范課以行政處罰,在規范適用上存在分歧。司法實踐中一種觀點認為,轉讓人與受讓人在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時,雖未隱瞞其未足額出資的事實,但顯然是隱瞞了抽逃出資的事實。此種行為,嚴重侵害了公司的正常經營活動、股權受讓人及債權人的利益。依照《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依照《合同法》第五十六、五十八條之規定,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合同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司法實踐中另一種觀點認為,協議簽訂後,轉讓方已履行了協議約定的股權變更登記手續之義務,受讓方亦按約全面履行給付股權轉讓款的義務,現受讓方以轉讓方抽逃出資為由反訴請求確認其與轉讓方簽訂的股權轉讓協議無效,按照公司法有關規定,對於股東虛假出資或抽逃出資的,由公司登記機關責令改正,處以虛假出資額(抽逃出資額)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罰款。當事人在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時,未隱瞞其未足額出資的事實:受讓方在明知的情形下自願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應認定該轉讓協議是有效的。
轉讓方抽逃出資的事實是否構成了對受讓方的欺詐?
再審改判中出現的常規性錯誤較多。根據統計數據分析,因常規性錯誤引發的再審改判與發回案件佔全部再審改判、發回案件的73.3%。在具體案件類型上,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合資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案件,改發原因多是因為事實問題。因此,再審中對案件事實的全面回顧和整理是十分必要的,並且還需要再審法官充分注意到原裁判的履行、執行情況,標的物的現狀,及以原判為基礎發生的新的交易、建立的新的生活秩序情況等,而不是僅僅局限於原審當時的案件事實情況。例如在再審中需要對公司類型或者公司股東的構成進行確認,但在原審卷宗中卻無法獲取,而股東之間的關系可能會對股權轉讓合同門立意思表示判斷產生重要影響。筆者認為,觀點一以轉讓方在訂立股權轉讓合同時未明示抽逃出資這一事實構成了欺詐。依據合同法規定,還應當有受讓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這一事實的認定,否則對於是否存在欺詐的事實認定就顯得不夠充分。
根據合同法司法解釋以及司法實踐操作精神,應謹慎正確地認定合同無效,人民法院審理合同糾紛案件不應產生阻礙合法交易的後果。只有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才能確認合同無效。理論界關於瑕疵股權轉讓合同效力認定的主要觀點:瑕疵股權轉讓合同絕對無效說、瑕疵轉讓合同絕對有效說、瑕疵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應依欺詐情況而定。觀點二從《公司法》第三十六條、第二百零一條入手分析規范性質。強制性規范可以細化為管理性規范和效力性規范。管理性規范是指法律及行政法規未明確規定違反此類規范就導致合同無效的規范。此類規范旨在管理和處罰違反規定的行為,但並不否認該行為在民商法上的效力。《公司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公司成立後,股東不得抽逃出資即屬於管理性規范。觀點二沒有明確公司法第三十六條的性質,從援引《公司法》第二百零一條的分析思路上可以判斷主審法官對該條款性質認定的基本態度。但需要強調的是,上述條款性質界定意在判定瑕疵出資的股東是否享有股權(或具有股東資格),而不是該股東轉讓瑕疵股權的合同效力問題。股權轉讓包括了股權轉讓合同和股權轉讓行為。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應當受合同法的調整,股權的變動受公司法的規制。轉讓合同本身的效力不受股權的轉讓變動要件的影響。這一思想對於保護交易安全有著重要作用。如有無辦理股權轉讓變動的工商登記並不影響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股權對外轉讓情形下未經半數以上的股東同意不影響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等。股東出資瑕疵並不影響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那麼在此情形下對股權轉讓合同效力的判斷將僅在於合同意思表示本身。因此,觀點二在適用法律上需要進一步商榷。
三、個人與合營企業一方訂立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的投資協議效力認定
公司外部第三人向合營公司一方股東交納投資款項的行為,應當認定為向公司的出資,還是一般的投資行為,法院在處理時存在分歧。司法實踐中觀點一,當事人之間隱名關系的認定:首先從公司內部的股東名冊來看,該公司內部未設立過股東名冊,無法顯示受讓方是該公司的隱名出資者;其次從工商登記機關登記的公司材料來看,公司內部的股權結構從成立至今未有變化,股東的工商登記也未發生變更;再次從隱名出資者是否已經行使了股東權利,是否得到其他股東的確認來看,結合目前轉讓方目前提供的證據,無法證明公司的其他股東已知隱名出資人的出資,且公司也未認可隱名出資人以股東身份行使權利。故轉讓方與受讓方之間不應認定為隱名投資關系,應按債權債務關系處理。司法實踐中觀點二,受讓方將投資款交與轉讓方是依據投資協議的約定對公司進行的投資;而且從給付股票協議的有關內容即受讓方曾參加了公司召開的董事會等事實來看,受讓方對公司投資人股的意思表示應當是明確的。
在涉案投資協議是股權轉讓協議還是一般投資協議需要甄別的情形下適用隱名股東資格認定標准就已經是邏輯矛盾了。退一步而言,即使認定涉案投資協議是股權轉讓協議,也不能在分析思路上採用隱名股東資格認定標准。如何判斷股東資格,學術界和司法實務界都有論述,且在其體適用過程中也不能完全統一。涉案投資協議認定為股權轉讓協議與確認投資人的股東資格是兩個不同法律關系。前者是從合同法角度判斷合同性質,後者是從公司法規定分析投資人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取得股東資格要件。
所謂隱名出資人,是指公司中不具備股萄哥資棲形式要件的實際出資人。隱名出資人有兩類,一是在公司設立時向公司實際出資的人;一是在公司設立之後,通過向公司股東支付對價購買股份以獲取投資回報的投資人。上述兩種情形下,實際出資人和顯名股東之間存在合同關系,在處理時應主要依據合同法。實際出資人、顯名股東與公司之問的相關問題,在處理時應當按照公司法來規范和調整。注意區分隱名投資協議(合同)關系與隱名股東資格認定。
另一個問題是,中國公民能否通過隱名投資的方式參與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歷經兩次修改,其中對於中國合營者資格的限制並未修改,對此學界早已提出修改意見。司法實踐中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第一條的性質,如果中方合資者是自然人,合資協議的效力應如何認定?中國自然人以另一中國企業的名義通過簽訂委託持股的方式參與投資經營,委託持股協議的效力如何認定,中國自然人通過購買合資企業經營者的股份,獲取投資回報的合同效力應如何認定?假設轉受讓方之間的投資協議,受讓方沒有成為公司股東的意思表示,事實上也沒有對公司登記文件進行變更受讓方在形式上獲得的是公司一定比例的投資額,實際上是公司利潤相應比例的獲取權;轉讓方收取投資款並沒有作為公司資本金,投資款是轉讓方根據其佔有出資額比例給付受讓方的利潤比例。因此這一類型的投資協議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外資企業隱名投資協議里。筆者認為,糾紛產生於實際出資人和顯名股東之間,且是隱名出資人的第二種情形,即購買公司的股份以獲取投資回報的投資人,與公司之間的關聯性較弱。投資協議效力的判斷不涉及對中外合資經營法中關於合資者資格、合資企業設立協議、股權轉讓等強制性規范的規制。並且隱名股東資格認定標准主要是處理實際出資人與公司之間的關系,顯然不能在本案中適用。
四、台商以中國自然人的名義受讓股權的協議效力認定
司法實踐中,為便於投資減少審批環節或者規避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要求,存在著中國企業、個人借用境外企業的名義,設立外資企業享受相應待遇,或者外資企業、個人借用中國境內民事主體名義設立、受讓中國企業股份等情形。人民法院處理上述問題觀點並不統一。司法實踐中觀點一,雙方簽訂的股權及資產轉讓合同系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為有效合同。司法實踐中觀點二,實際受讓人是台灣人,無論是設立企業還是轉讓股權的方式受讓一個企業,均應嚴格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經相關部門批准、登記後才能登記或受讓。本案中各方當事人故意隱瞞實際受讓人作為台灣籍身份設立公司的事實,是規避法律的行為,該轉讓協議應為無效。
單純從裁判文書的表述來評析主審法官的思維,客觀上說並不周全。法官不可能將自己的思考過程在裁判文書上完全體現出來。正如觀點一,不能認定主審法官沒有考慮到台商規避我國法律對外資受讓中國企業股權的限制性規定,或者合同訂立過程中合同簽約人和合同當事人的區別。盡管隱名投資可能存在規避法律或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情形,如有的內資為享受減免稅待遇而假冒外資,有的規避我國對特定行業的准人限制或禁止。但並不能依此就認為隱名投資行為一定存在規避法律或違反公共利益的情形。本案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台商受讓股權的合同效力應當是未生效還是無效還是已生效。以往一些法院在處理股權轉讓糾紛時,以股權轉讓合同未經審批而不生效為由,駁回受讓人關於變更股權的請求或轉讓人關於支付轉讓款的請求。觀點二的處理思路就是這樣的。筆者認為,經過股權轉讓,企業性質由內資企業變成外資企業,在法律適用上應當以《審理外商投資企業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條的精神處理。進一步而言,合同未生效,並不等於合同在當事人之間不產生拘束力,合同實質上已經生效。但不能產生相應股權變動的法律後果。被借用名義的中國自然人應當作為無意思表示的受託人,並不受合同本身拘束。
境外企業或者個人在受讓股權時產生的糾紛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境外企業或者個人直接作為股權受讓人時,訴請確認股東資格或享受股權權益;一類是境外企業或者個人以中國人的名義受讓股權,請求確認股東資格或享受股東權益。對F後者,在理論上也是有不同觀點的;第一種觀點認為,應當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進行處理,主張人民法院應當進行司法審查,不能僅以行政機關的登記為准,不考慮合同的效力和實際投資人持有股份的法律依據,應當通過司法程序確認真正的出資人,責令或者司法建議權利人申請變更審批手續,進行相應的變更登記。第二種觀點認為,應當以外商投資企業主管部門審批確認的股東為准,未經審批機關批準的不能通過司法判決直接確認為外商投資企業的股東。我國法律對股東身份的確定是實名制,這些內容一旦記載於工商登記檔案後,即具有社會公示性和法律效力,未經法定程序不得變更。第三種觀點認為,實際出資者不能直接主張行使股東權,可以提出確認之訴。如當事人對股東資格有約定,其他股東對隱名者的資格認可、人民法院可以結合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出資情況、是否實際行使股東權利等因素,充分考慮當事人行為意思表示的真實性,可以確認該實際出資人享有外商投資企業的股權,但應責令其依法辦理有關審批、登記手續。在處理具體案件時,裁判思路也應當有所區分,境外企業或者個人作為實際出資人請求確認股東資格或股東權益,即糾紛涉及與公司關系時應結合行政審批、批准等因素綜合考量當境外企業或者個人作為實際受讓人與股權轉讓方之間發生合同糾紛,應依據合同法進行調整。作為實際受讓人的台灣商人委託中國公民簽署股權轉讓合同,就合同本身而言,合同當事人為股權轉讓方和實際受讓人台商,合同履行及實現訂立合同的目的應當受到外資企業相關法律法規的調整。
五、未經審批的國有股權轉讓合同效力認定
有限責任公司中國有股權的轉讓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這是因為對於國有股次的管理涉及公司法之外的另一套規則—國有資產管理規則。國有股權作為國有資產的一邵分,當然應當遵守國有資產管理的規則,在法院裁判過程中對相應規定的理解和運用上產生了不同觀點。司法實踐中觀點一,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合同法解釋》)第四條規定對合同效力評判的法律規范層次作了明確規定。
2.公司法規定,公司中的國有資產所有權歸國家所有,但同時還規定,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可以依法轉讓其持有的股份,轉讓股份的審批許可權、管理辦法由法律、行政法規另行規定公司法在該規定中說明的「法律、行政法規」至今尚未頒布。3.出讓國家股未使國家利益受到損害。司法實踐中觀點二,依照《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國有股的轉讓應當按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審批許可權管理辦法,報請有關部門批准。」故其轉讓應遵循國務院《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及其《國有資產評估管理實施細則》的規定。履行必要的審批手續。未經審批,擅自轉讓國有股權,即國有資產,其轉讓行為依法不應保護。
按照國務院發布的《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決定其所出資企業的國有股權轉讓。其中,轉讓全部國有股權或者轉讓部分國有股權致使國家不再擁有控股地位的,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按照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和財政部發布的《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暫行辦法》(2003)的規定,轉讓企業產權有一套完備的程序。觀點二以未經審批認定轉讓行為無效,但轉讓行為無效是否就意味著對轉讓合同本身也無效,兩者之間應當是什麼關系,值得進一步思考。
未經審批的國有股權轉讓合同及行為的效力,在理論界有不同的觀點:審批機構不批准出資額轉讓協議的,在法理上不發生出資額轉讓的效力,而非否定其他協議條款的效力;國有股權轉讓未經過資產評估和評估不實時,國有股權轉讓協議無效;國有產權交易中沒有評估,並不當然導致國有產權轉讓合同無效。只有評估後的價格不能得到相對人的認可的,相對人可依據合同法關於現實公平的規定予以撤銷。按照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和財政部發布的《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財政部關於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有關事項的通知》的規定,在國有股權轉讓過程中,資產評估、政府批准都是必不可少的必經程序,並且對於股權轉讓協議達成交易的交易場所和交易方式都有特別要求。這些因素的缺少都可能在事後引發對於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以及股權轉讓行為效力的質疑。
國有股權的轉讓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鑒於很多現實條件,事後補辦的資產評估、交易方式的模擬都無法對當時的交易條件作出令人滿意的補正。對程序要求的放鬆,導致的將是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從再審程序來考慮如何妥當解決該類糾紛,由於再審案件的特殊性,基本上是在糾紛發生時隔許久,當時規范性要求欠缺而再審審理時的制度規范和司法實務相對成熟,糾紛當事人之間的合同已經實際履行,甚至在履行了相當長的時間之後發生糾紛,一些糾紛引發的根源是地方政府的決策等因素。故再審審理該類糾紛,應當綜合考慮原審判決作出之後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地方政府及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基本立場,不宜輕易否定轉讓行為的效力。故而再審中如何審查未經審批的國有股權轉讓行為的效力,應當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股權轉讓應當盡可能滿足立法所設定的程序和條件。根據1993年《公司法》第一百五十四條第一款,記名股票,由股東以背書方式或者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方式轉讓。
二是有限責任公司以及具有一定封閉性的股權有限公司中股權轉讓應當盡可能符合當事人的真實意思,並為公司及公司股東知曉。
三是國有股權轉讓應最大滿足國有資產管理立法的宗旨。1993年《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條的規定,國有股權的轉讓必須經過審批是原則,這對於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是至關重要的。在再審中,對已經實際履行,未履行審批手續的股權轉讓應當從鼓勵交易角度出發,尋求程序瑕疵的補救,以成就股權轉讓生效的法定條件。綜合考慮判決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財政部關於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有關事項的通知》及《公司法》構成了國有股權轉讓的基本法律框架。正如上文所述,股權轉讓主要包括了轉讓合同層面和轉讓行為層面。股權轉讓合同是實現股權轉讓的手段,股權的轉讓變動是股權轉讓合同的目的。《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九條規定了企業國有產權轉讓合同應當包括的主要內容,第二十八條規定了報送決定或者批准企業國有產權轉讓行為的主要審查文件,第三十二條規定受讓方採取欺詐、隱瞞等手段影響轉讓方的選擇以及產權轉讓合同簽訂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或者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相關批准機構必要時向法院起訴,確認轉讓行為無效。筆者認為,上述法律法規未對國有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作否定性規定,股權轉讓合同的無效可能導致股權轉讓行為無效,但股權轉讓行為無效並不能推定股權轉讓合同無效。股權轉讓合同效力的判斷應當遵循合同法的規定。依據《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及《合同法司法解釋》第九條規定,考察未報批合同的效力,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是報批范圍如何確定。國有股權轉讓合同是否屬於報批范圍,法律未明確規定,依據《合同法司法解釋》第九條也得不出未經審批股權轉讓合同不生效的結論。故未經審批的國有股權轉讓合同在司法實踐中應當認定未生效。

❾ 個人之間的委託炒股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隨著經濟的發復展和人民認識的提高制,人們已經不再僅僅把個人的資金存放在銀行中,而是開始尋找多種方式儲備資金,例如債券、股票、投資房產等等,從而使自己的資金增值,來抵制通貨膨脹或作為謀生的手段。個人之間的委託炒股也悄然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當盈利時,雙方是皆大歡喜,而虧空時,雙方產生糾紛,免不了要動以口角,最終訴諸法院,然而這種以股票投資為內容的委託合同究竟是否有效我認為委託代理行為後果應歸於委託人,而委託炒股協議約定虧損由受託方承擔;民間借貸出借人需向借款人交付借款,而委託炒股中委託方只是臨時讓渡資金控制權,沒有喪失資金所有權。委託炒股具備委託代理及民間借貸等有名合同的部分特徵,但又不完全相同,其兼具資金融通和資金管理的雙重特徵,屬於無名合同。從法律的角度而言,只要雙方簽有合同協議,且其內容無與法律相沖突處等,雙方簽名後,其合同協議即算有效。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四條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

閱讀全文

與股票投資協議是否有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漲停之後還能賣出嗎 瀏覽:400
科創板北京君正 瀏覽:481
股指期貨炒 瀏覽:100
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上市公司一覽表 瀏覽:638
民生證券科創板知識測評的答案 瀏覽:44
3家企業過會創業板 瀏覽:479
炒股虧了2萬塊想不開 瀏覽:560
三隻松鼠能漲停幾天 瀏覽:908
方正證券科創板開戶題目 瀏覽:291
上市公司開董事會需要公告嘛 瀏覽:653
艾媒咨詢是上市公司嗎 瀏覽:844
多個股票證券戶如何申購新股 瀏覽:401
藍帆醫療科創板 瀏覽:181
大業股份一字漲停 瀏覽:202
上市公司發行股票比例 瀏覽:398
喜用神火不能炒股票嗎 瀏覽:796
新三板申報的實質性障礙 瀏覽:888
拉漲停資金越大越好 瀏覽:882
上市公司借款會不會影響凈利潤 瀏覽:236
為什麼炒股割韭菜 瀏覽: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