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叫做創業板市場
創業板市場,各國的稱呼不一。在有些國家叫二板市場,有些叫第二交易系統、創業板市場等等。它是指交易所主板市場以外的另一個證券市場,其主要目的是為新興公司提供集資途徑,助其發展和擴展業務。在創業板市場上市的公司大多從事高科技業務,具有較高的成長性,但往往成立時間較短,規模較小。
美國的納斯達克是創業板市場的典型,素有高科技企業搖籃之稱,培育了美國的一大批高科技巨人,如微軟、英特爾、蘋果、思科等等,對美國以電腦信息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以及美國前幾年經濟的持續增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納斯達克巨大的示範作用下,世界各大資本市場也開始設立自己的創業板市場。1995年6月,倫敦交易所設立了創業板市場---另類投資市場;1996年2月14日,法國設立了新市場;1999年11月,香港創業板正式成立。
從海外的情況看,創業板市場與主板市場的主要區別是:不設立最低盈利的規定,以免高成長的公司因盈利低而不能掛牌;提高對公眾最低持股量的要求,以保證公司有充裕的資金周轉;設定主要股東的最低持股量及出售股份的限制,如兩年內不得出售名下的股份等,以使公司管理層在發展業務方面保持對股東的承諾。此外,創業板使用公告板作為交易途徑,不論公司在何地注冊成立,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獲准上市。
有些投資者擔心創業板市場的設立會對主板市場形成資金分流,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從理論上講,證券市場上的投資品種如果不能持續在廣度和深度上取得突破,證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將會陷入停滯。因此,只看到市場擴容,看不到它給市場注入了全新的概念和題材,是一種短視行為。實際上,創業板市場和主板市場的投資對象和風險承受能力是不相同的,在通常情況下,二者不會相互影響。
『貳』 香港回歸前後的文化對比或發展
金融體系更加開放
香港回歸未幾,就遇到亞洲金融風暴的強烈沖擊。特區政府沉著應對:捍衛聯系匯率、穩定港幣幣值,果斷「入市」干預、擊退國際炒家,推出「七招三十式」、健全金融機制,終於化險為夷。其後,香港特區致力建立更加開放的金融體系,積極推動銀行改革,促成「三所合並」,設立創業板塊,推動股市24小時無紙化交易及美元即時結算,香港的國際融資活動比過去更加活躍。今年6月,七大工業國集團的財經組織評定香港屬第一流的國際財經中心。
經過3年來的艱苦努力,今年香港股票市場的成交量已接近金融風暴前的水平,總市值已恢復世界第十的地位。隨著新經濟時代的來臨,香港股票市場加快結構調整,科技、電訊和傳媒股份的市值迅速增長,占總市值四成有餘。創業板推出10個月,已有46家公司上市,集資20億美元。今年6月,美國7家納斯達克「股霸」公司正式在香港掛牌交易,提高了香港證券市場的國際化程度。港交所正加強與各主要國際交易所的合作,致力建立「24小時運作、連貫世界三大時區的環球股本證券市場」。今年6月5日起,恆指期貨及期權採用電子自動化交易系統買賣,使投資者獲得更豐富的交易資訊、更高的交易效率、更佳的服務。
香港的美元支付系統將於今年9月25日全面投入服務。這套新系統提供的即時支付結算服務,使香港銀行之間能互相結算美元帳項,以往為美元付款承受的結算風險便可消失,香港作為國際結算中心地位更加提升。為外匯交易提供同步交收,這是全球金融史上的創舉。
經濟基礎更加堅實
3年來,特區政府在採取一系列措施刺激經濟發展、紓緩民困的同時,更著眼於改善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競爭力,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從發展創新科技、設立科學園區,到決定興建數碼港、迪斯尼樂園;從開放電訊市場、促進資訊科技的發展,到制定《電子交易條例》、保障勃興的電子貿易;從改進教育加快培養本地人才,到向內地和世界引進「優才」,特區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
面對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香港與內地經濟關系變化以及香港內部經濟結構再度轉型這「三大變化」,香港特區奮起迎接新挑戰,以網路和資訊科技為代表的新經濟正在崛起,傳統產業加速轉型,總投資2400億港元的大型基建計劃正依次展開,香港正朝著建成經濟發達、環境優美、以知識為本的世界一流大都會的目標邁進。經過這些努力,香港仍被一些蜚聲國際的機構列為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譽為世界最具競爭力營商環境之一。今年以來,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主要部分,包括貿易、消費、投資,逐月增長,增長幅度理想,表明經濟步入全面復甦。特區政府和港人正利用這次復甦的機會,加快經濟轉型。
香港經濟發展一向得益於內地。回歸以後,香港與內地的合作更加密切,地域不斷深入,領域不斷擴大,市場更加廣闊。中國即將加入WTO,為香港帶來發展的新契機。例如內地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競爭力較弱,銀行、保險、證券、通訊、批發、零售、旅遊及各專業服務市場的開放,對相關企業將帶來嚴峻的考驗。香港市場體制已同世界接軌,銀行、保險、證券等各類金融業務監管健全,法律、會計、諮詢等專業中介服務較為成熟,貿易、通訊和運輸等對外網路完備。面對全面開放市場的要求,內地如果同香港組成策略聯盟,將有助於提高應付其他國際資本挑戰的能力。港商既有在內地投資的經驗,也有在國際市場競爭的經驗,在企業文化方面與內地更有共同語言。充分發揮合作優勢,可以把「入世」帶來的挑戰轉化為「雙贏」的機遇。對於西部大開發,香港則可以在技術、管理、信息、人才和融資等多方面提供服務,並參與一些開發項目,在幫助西部發展的同時,自身也會取得良好的效益。「中國好,香港好!」中國經濟的大發展,必將帶來香港經濟的新飛躍!
法治根基更加穩固
回歸以來,香港特區依照基本法,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香港特區居民的權利和自由受到切實保障,「馬」跑得更歡,「舞」跳得更勁,香港的法治根基更加穩固。
回歸中國後,一些人曾擔心香港原有的自由會被削減。3年過去了,事實足以證明香港社會沒有實質的改變。傳媒依舊「百家爭鳴」,香港仍然保持高度新聞自由和資訊自由,繼續成為亞洲主要國際傳媒及通訊中心。為妥善解決「居港權」判辭所帶來的問題,特區政府依照基本法授權果斷地請求國務院提請人大常委會解釋基本法,避免百多萬人潮湧來香港,維護了基本法下特區的新憲制。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法律自治程度遠大於殖民統治時代。特區可在高度自治的范圍內就幾乎所有事情立法。在行政方面也享有高度自主權,特區政府依法自主地解決了臨時立法會的地位、法律適應化修改計劃、內地法院對跨境活動的刑事司法管轄權、居留權問題、保護國旗和區旗的法律等實踐中產生的新問題。在司法方面,特區的法官包括本地華人和非華裔人士,繼續執行高度獨立的法治。無論作為原告或被告,政府在法庭的訴訟時有勝敗,充分體現了香港的司法獨立;回歸後,在香港沿用百年的普通法,在《基本法》下得到更大的保障。
回歸後的香港煥發出更加彭勃的生機和活力,明天會更加美好。
『叄』 什麼是創業板
創業板又稱二板市場(Second-board Market),是一個有別於主板市場(Main-Board Market)的另一種證券交易場所,其主要是為了解決成長型創業企業、中小型企業或高科技產業等需要進行融資和發展的公司而設立的市場。創業板具有上市門檻相對較低,資訊披露監管較為嚴格等特點,所以它的市場風險要高於主板市場的風險。
市場對創業板的近似名稱約有十種說法,譬如中小盤市場、中小企業市場、二板市場、新市場、創業板、自動報價系統、OTC櫃台市場等等,也就是說有別於主板以外的交易場所,大都可以歸類為二板市場。市場最著名的二板市場就是美國納斯達克市場(NASDAQ),其表現甚至還比大部份國家的主板市場還要出色。
香港創業板的概念與那斯達克市場(NASDAQ)相似,在創板初期,香港創業板一度被稱為亞洲的那斯達克。它為高成長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提供了一個在市場上集資的機會。創業版上市的申請門檻較主版為低,對上市公司沒有行業類別及公司規模的限制,除了申請人需證明公司具有24個月的營業活動紀錄外,並不設盈利要求,而不設盈利要求原因,在官方網頁上的解釋是,因為高成長型企業可能在創業期間並不一定有盈利紀錄,故此在《創業板上市規則》內並沒有規定新上市申請人一定要有過往盈利紀錄才可以在創業板上市,而且於首次公開發售股份時,也沒有硬性包銷規定。因此,在這樣的規則下創業板可說是一個高風險、高報酬的證券市場。
『肆』 我國建立創業版市場的資料
A、創業板市場也即人們通常所稱的二板市場,即股票第二交易市場,這里的「第二」是相對於主版市場而言。
在國外,二板市場又叫另類股票市場,也就是針對中小型公司、新興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上市的市場。二板市場主要功能是為中小型創業企業,特別是為中小型高科技企業服務,一般來說它的上市標准與主板市場有所區別。開設創業板市場是世界上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的普遍做法,旨在支持那些一時不符合主板上市要求但又有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的上市融資。因此,它的建立將大大促進那些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型創業企業的發展。
*關於融資:
創辦股票市場的宗旨之一是為上市公司融資。事實上,在股票市場正常運行的2000年就創造了年融資2109.31億元人民幣的最高佳績。
狹義上講,融資即是一個企業的資金籌集的行為與過程。也就是公司根據自身的生產經營狀況、資金擁有的狀況,以及公司未來經營發展的需要,通過科學的預測和決策,採用一定的方式,從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資者和債權人去籌集資金,組織資金的供應,以保證公司正常生產需要,經營管理活動需要的理財行為。公司籌集資金的動機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通過一定的渠道和一定的方式去進行。我們通常講,企業籌集資金無非有三大目的:企業要擴張、企業要還債以及混合動機(擴張與還債混合在一起的動機)。從廣義上講,融資也叫金融,就是貨幣資金的融通,當事人通過各種方式到金融市場上籌措或貸放資金的行為。
融資可以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是不經金融機構的媒介,由政府、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直接以最後借款人的身份向最後貸款人進行的融資活動,其融通的資金直接用於生產、投資和消費。間接融資是通過金融機構的媒介,由最後借款人向最後貸款人進行的融資活動,如企業向銀行、信託公司進行融資等等。
(http://..com/question/32296063.html)
*醞釀了多年的創業板有望明年(2008年)落地深圳。深圳市創業投資同業公會秘書長王守仁表示,深圳設立創業板的方案已經上報國務院待批,預計明年深圳將正式開設創業板。
方案獲批後,企業在創業板上市的具體條件、交易規則、信息披露等規則將陸續制定發布。但創業板推出的具體時間尚未確定。目前,准備登陸創業板的企業已達1000多家。
目前,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步伐在加快。有關專家介紹,主板目前和將來會在上海,而深圳則以中小板、創業板為主。而且證監會將會制訂統一監管的OTC規則。
B、中國創業板
一、創業板主要的特徵
正在籌備的中國創業板市場,至今已有多家已提出和將提出上市申請,正准備提出的企業就更多了,預計首批上市企業會在50家以上。從不同渠道已透露信息及國外創業板市場特徵綜合分析,可以預測中國的創業板市場將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創業板市場的主要特徵相近或相似。
1、門檻比較低
創業板的上市門檻比較低,這是所有已建立創業市場的一個共同特徵。但是,即將開設的創業板「低」到什麼程度呢?盡管創業板上市方案沒有最終審定,不少專家預計它的一些核心內容:有形資產800萬元以上、注冊資本在1000萬元以上就可以上市;發行股東人數至少有300人,每人至少有1000股,不需要主板市場千人千股。對上市企業不追求其贏利指標,只需至少有兩年的經營記錄,充分反映兩年的高成長性,主營業務要佔銷售收入的70%以上,主營業務的銷售收入、利潤的遞增額必須超30%。
2、提高信息披露
中國創業板市場預計將大大提高信息披露密度。定期報告每季度一次。同時,對高級管理人員的非財務信息還得定期披露。所謂非財務信息,包括高級管理人員獲得的成果、專利、獲獎狀況、違法違紀行為等。另外,對高級管理人員持股處置情況也要及時報告。為了降低信息披露的成本,所有情況披露將在網上進行,投資者也可以隨時了解上市公司的情況。
3、實行全流通
創業板上市企業的股份實行全流通,為風險投資的全面退出提供渠道。發起人股份的流通時間,自公開發行一年後可以流通,上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股票自上市一年起可以流通。
4、漲跌幅度較寬
為了保證交易活躍,創業板市場預計將放寬股價的漲跌幅度至30%,在交易活躍同時,為了提高股民在創業板市場的抗風險能力,創業板提高了入市標准,平均入市水準提高到30萬元,每一筆交易至少要在5萬元以上,這有利於散戶更好地規避風險。
此外,創業板市場大多數採用高效率的電腦交易系統,無須交易場地,交易費用低、效率高等特徵,同時創業板市場還將建立嚴格的保薦人計劃及嚴格公司管理。
二 建立創業板市場將給中國市場帶來的機會
中國主板市場在籌集建設資金、轉換企業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增加國家稅收、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已經發揮了重大作用,成績十分顯著。1999年11月,香港創業板市場正式出台,對中國影響很大,建立創業板市場將是中國市場的又一次機遇:
1、促進高新技術企業、中小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的發展
效的、規范的退出機制。創業板市場的建立,可以為風險投資基金提供規范的退出機制,促進風險投資基金發展。
2、提供新的投資渠道
中國目前投資渠道不多,品種較少。創業板市場的建立為廣大投資者提供新的投資渠道,使他們能夠分享高新技術發展的成果。從國外資料看,創業板市場的回報率,大大高於主板市場回報率,更高於儲蓄存款回報率。
3、是資本市場國際競爭的需要
目前,除美國等發達國家之外,亞洲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紛紛發展創業板市場。我國建立創業板市場,符合資本市場國際競爭的需要。
4、有助於主板市場的改革和完善
建立創業板市場,有助於推動中國主板市場的改革和完善。中國主板市場由於缺乏經驗,存在不少不規范、不合理的東西,正需要逐步完善。
三 中國建立創業板面臨的風險
中國創業板誕生的日子已經為期不遠。盡管目前在建立創業板模式和時機問題上仍然有種種爭議,但創業板是中國金融市場上又一次難得的資本積累的機會,同時也是一次風險空前的嘗試。中國創業板目前主要面臨的風險:
1、股價易操縱
由於創業板市場比主板市場門檻低,在創業板市場上市的公司股本規模普遍偏小,流通股就更小,因此股價極易被人為操縱。特別是進入創業板市場的主要是機構投資者,炒作小盤股,船大調頭難,一旦重倉持有一支股票,必然要炒到很高的價位,否則難以出貨。股市就是「故事」。在中國股市中,盤子越小,故事越多,莊家操縱個股的情況比比皆是。創業板因無國家股、法人股,上市一段時期後,即為全流通盤。這樣,莊家全控盤、操縱股價定將更加司空見慣。另一方面,創業板市場題材大,容易被炒作。在創業板市場運行初期,上市公司數量較少,市場資金供給充裕,創業板市場有可能出現過度投機的現象。創業板市場,本身無市盈率概念,絕大多數股票的市盈率將長幾百倍,股價受莊家意志左右,全憑資金說話,投資者隨時會面對血本無歸的風險。
2、國有機構可能會大膽炒作
進入創業板市場的機構投資者不少為國有機構,這就容易出現類似以往中國國債期貨市場的問題,即國有機構動用國家資金大膽炒作,不怕虧本。這種現象如果在創業板市場上出現,不僅會進一步引起創業板市場的過度投機,也會導致嚴重的交易混亂。
3沖擊主板市場
如果創業板市場實行股份全部流通,而目前在主板上市公司國家股、法人股不能流通,那麼除大型企業願意在主板上市外,中小型公司可能更積極尋求創業板市場,在我國目前中小型企業居多情況下,主板上市公司的供應量必然受影響。創業板市場的建立短期內必然對主板市場產生沖擊,股民可能從股市抽資,出貨換籌碼。經濟學家認為,股民們的投資決策是根據企業的效益。但炒股的人都知道,股民通常跟著莊家走。莊家選股則有隨機性,往往盤子愈小,跳升得越快,圈錢就越容易,這也就是莊家對創業板市場特別感興趣的原因,因此,在創業板市場的建立一定時期內必然沖擊主板市場,它必將影響主板市場的穩定性、股票市值、股票交易量等。
3、股價難定
准備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有可能一開始就是「績差股」,甚至虧損股。所謂的「高科技」,究竟是否真正「高」?所謂的創業板,究竟是否有東西「創」?市場人士很難對它做出准確的判斷。創業板上市公司不重「出身」,而重未來,不能簡單以凈資產和市盈率來判斷其價值,還要考慮知識產權、商譽、無形資產、技術折股的價值因素。但這些因素都很難定價。這就帶來兩個風險:一是發行價較高,一級市場就不再象主板市場認購新股那樣獲利,有可能上市即被套。二是上市公司上市首日的定價,有可能即是今後幾年的最高價位,投資者可能即買即套。
4、聯合操控
由於上市公司管理層、新技術發明者大比例持股,對企業有很大的決定權,容易因決策的隨意性而導致投資決策的重大失誤,不排除個別道德水準低、心術不正者在其持股的禁銷期滿前,與莊家聯手操縱股價,對公司股票進行惡炒,然後,一拋了之,隨後,因項目失敗而宣布摘牌。
5、投資者更易受騙
與主板市場上市前的業績包裝和股權包裝不同,創業板中將主要集中在對科技產品的含量和未來發展的過度包裝,把未來說成現在,把小的說成大的,把個別項目說成主業。一則外行很難辨別真假,二則民營企業沒有國家股東和上級主管部門的監管,導致蒙騙廣大投資者,造成一上市就質次價高,埋下巨大風險。同時,在主板市場中,小盤股具股本擴張優勢,只要長期投資,只贏不輸。但是,若拿此公司搬到創業板,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大資產肆意哄抬小盤股股價,而這些股可能無投資價值,長年虧損,最終不得不摘牌,使投資者蒙受重大的損失。
6、大起大落將成家常便飯
如果中國創業板沒有完善防範機制,小盤股要麼被炒到天上,要麼被重重地摔在地底下,長期低迷,大資金被套,就像原來未對國內開放的B股市場一樣,很難有機會退出。一旦上市公司基本面出現問題,就可能連連暴跌,大起大落,不僅拖累創業板個股聯動下跌,而且會引發主板市場暴跌。創業板漲跌停板可能達30%,大起大落將是家常便飯。若真的出現象美國Nasdaq那樣50%的股票上市後跌到上市價,70%的股票上市第二年便跌近發行價,其中80%左右的股票上市第三年因虧損破產而被摘牌的話,中國投資者的心理能承受得了嗎?個人和社會會出現什麼災難性的後果,很難想像。
7、違規更難處理
從主板市場看,由於中國監管手段落後和莊家違規手段的隱蔽,1996年、1997年尚有二級市場個別違規事件被查,但1999年和2000年則一件沒有,更何況增加了一個創業板市場,因沒有市盈率標准,無法制定惡炒,因30%漲跌停板,無法制定股價異常波動,原有法規難以參照,故更難查處違規。一查,小盤股市場很可能全部跌停板。同時,對上市公司的違規,如未實現利潤目標,投資失敗而摘牌,很難區別其故意與非故意的界限。若等問題成堆時再大力整頓,代價就慘重了。
四 建立創業市場必須採取的措施
有風險並不能否定創業板市場推出的意義,中國大陸創業板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目前准備不是十分充分,條件不是十分成熟,對創業板的監管也缺乏現成經驗。因此推出創業板後有可能面臨上述及其他一系列風險,甚至更加嚴重的問題。但不能因此否定創業板市場,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解決問題,不斷加以完善。創業板市場是在中國市場經濟體系初步建成,中國即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資本市場須要按照市場化、國際化進行規范的條件下建立。因此,在市場運作和各項政策措施上要強調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有所前進:
1、要突破實際存在的所有制歧視,主板市場主要是為國企改革服務的。雖然政策上沒有限制非國有企業作為發起股東和控股股東,但實際上非國有企業發起上市十分困難。創業板市場應不再分為國家股、法人股、公眾股,不再限制部分股東持有的股票進行流動。堅持同股同權、同股同利的原則。對於發起股東的股票和高級管理人員的股票,不能無限期凍結,而應制定逐步流通的辦法。
2、必須減少政府幹預
如果地方政府幹預過大,將給創業板未來運行帶來極大風險,其風險甚至可能大於目前的A股市場。如:上市公司應由市場選擇,不應由行政機關由上而下逐級下達指標,再由下而上推薦企業,把行政選擇改為市場選擇。
3、要突破配股和增資擴股的限制
主板市場配股和增資擴股基本上都要由證管部門批准,但配股和增資擴股是企業與股東的關系,政府不必干預。
4、應當實行股份全流通
創業板企業應當實行股份全流通,如果高層管理人員任期內股份不得流通,不但會產生目前A股市場股權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而且創業板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為出售股權而辭職,將對企業的發展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響,為創業板運行帶來風險。
5、建立完善保薦人制度
由於創業板市場的上市標准較低,所以必須建立更加完善保薦人制度,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對保薦人資格的要求,二是保薦人的責任。如在香港,主板市場保薦人在發行上市工作完成之後即不再承擔責任;在二板市場,保薦人的責任期限為兩年。
6、堅持走專業化經營和專業化發展的道路
創業板企業應當高度重視投資項目的選擇及減少關聯交易,堅持走專業化經營和專業化發展的道路。由於創業板企業多屬成長型中小企業,融資後,應避免亂投資造成的投資資金損失和經營狀況惡化,減少由於關聯交易中存在著的諸多可能不利於上市公司發展和效益提高的行為,保證公司質量,降低創業板運行風險。
7、市場規則有待建立和完善
創業板已一再推遲,其原因主要是初步擬定的創業板市場規則還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還存在和主板市場一樣的問題,比如說仍然有審批制問題,上市企業的質量問題,上市企業行為及監督問題,不正當交易的防範問題,不合格企業的淘汰問題等等,這些問題解決不好都有可能給創業板市場帶來很大風險,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場規則。
由與創業板本身特點註定其發生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欺詐行為、弄虛作假等違規行為,為保護投資者利益,要求監管必須比主板市場更加嚴格。如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的口號:保護投資者,保證市場規范。為此必須建立鍵全創業板市場的法律法規體系,確保市場的公開、公平、公正性。所有經紀人的行為必須符合市場規范和道德標准。對違紀行為須發實行更加嚴厲的懲罰措施。
8、積極借鑒美、歐等國家和地區的經驗
中國創業板市場的未來面臨很好的發展機遇,但要取得成功,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必須積極借鑒美國、歐洲、日本及香港等地的經驗。納斯達克國際公司總裁約翰沃爾先生曾在深交所為深圳證券界人士作了題為《納斯達克和中國創業板市場》的專題演講。在演講中,約翰沃爾先生介紹了納斯達克的經驗和成就,並就中國創業板市場的發展問題發表了看法,強調一個成功的資本市場不能只簡單地看其成交量的大小,指數的升跌,最重要地是看其對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這些看法及建議對中國創業板市場是有益的。中國創業板可在將在信息互換、人員培訓、經驗交流、網路技術等方面與納斯達克、EASDA
(http://www.670068.com/chuangye/HTML/109311_7.html)
C、香港創業版(GEM)的主要目標是為在香港及內地營運的大量有增長潛質的企業籌集資金,以及內地的一些有發展前景的大中型國有科技企業和中小型民營科技企業,提供一個集資市場。
境內企業申請到香港創業版上市的條件如下:
1、經省級人民政府或國家經貿委批准、依法設立並規范運作的股份有限公司;
2、公司及其主要發起人符合國家有關法規和政策,在最近2年內沒有重大違法違規行為;
3、符合香港創業版上市規則規定的條件;
4、上市保薦人認為公司具備發行上市可行性並依照規定承擔保薦責任;
5、國家科技部認證的高新技術企業優先批准。
『伍』 香港創業板上是背景,歷程和理念
1999年第四季度開市的香港創業板,是香港、內地及國際投資者關注的焦點之一。創業板開市半年來,市場表現良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有力地推動了香港經濟轉型及高科技的發展。但是,創業板是屬於嘗試性的新型證券市場。今年4月美國納斯達克大挫,香港創業板也應聲而跌,其高風險性暴露無遺。然而,申請到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依然一家接一家,投資者及企業仍對創業板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一、為高增長企業而設
香港是世界通往中國內地的門戶之一,是國際金融中心及亞洲區內的主要商業城市,為許多亞洲企業及跨國公司提供集資機會。然而,在創業板開辦之前,那些具有增長潛力的公司,尤其是新經濟企業,卻無法利用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集資功能,因為這類新經濟公司不符合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市場在盈利及業務紀錄方面的規定,無法獲得上市集資的資格。
香港回歸後,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在第一份施政報告中就提出香港要發展高科技,實行香港經濟的第三次轉型。特區政府為發展高科技推出了一整套方案,開設創業板市場是其中一個重要措施。香港創業板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不規定上市公司有盈利紀錄。
創業板是由香港聯合交易所主辦的一個獨立運作的市場,由聯交所董事會管理。聯交所董事會指定由創業板上市委員會或其代表執行有關創業板的上市工作。創業板上市委員會的委員來自多方面,其運作理念是「買者自負」,一切風險由投資者自行承擔。
二、創業板的主要特點
首先是要求較頻繁並及時披露較多上市企業的信息,上市申請人的上市文件必須列出其業務發展歷程及未來的業務計劃。上市後,創業板發行人須每半年就首兩個財政年度的業務發展與原定的業務計劃作比較,除一般的半年度財目及全年財目外,發行人還須編制季度報告。為了方便市場參與者查閱有關資料,創業板設有獨立網頁,所有有關信息應有盡有,其中包括公司公布的及上市發行人的資料、成交價及市場統計數字等。董事酬金必須在年報中披露;而主板上,只需要各有關財政期間結束後5個月及3個月內分別刊發年報及半年報告,董事酬金以累計總數形式披露。
其次是嚴格的保薦人計劃。保薦人在創業板公司上市過程中擔任極重要的角色,香港聯交所為創業板保薦入資格制定了嚴格條件。香港聯交所共收到50份保薦人申請,批准了包括中銀國際亞洲公司在內的45家公司成為保薦人。
第三,嚴格公司管理。發行人從上市之日起,即要建立穩健的公司管理制度,以支持其遵守創業板上市規則,這些措施包括委任合資格的會計師監察其財務及會計職能、指派一名執行董事出任監察主任、委任兩名獨立董事以及設立審核委員。創業板發行人還必須在上市後首兩年持續聘用一名保薦入,協助公司及其董事履行其上市職責,並就有關事宜提供意見。
根據香港聯交所創業板上市規則規定,創業板申請人必須保證最低公眾持股量,對於市值少於10億港元的公司,其最低公眾持股量為20%,涉及金額須達到3000萬港元;對於市值為10億及超過10億港元公司,其最低公眾持股量為2億港元或高於15%的總市值;申請上市時公眾股東必須不少於100人。
『陸』 香港的自由經濟制度的內容與特點(回歸前)
一.香港回歸前的政治制度概述
1.實行行政主導的體制
香港是一塊被佔領地,而非一個主權國家,她的所有權來自於英國政府。因而,香港不可能是立法至上的體制,香港的行政權、立法權不是「分立」的,而是由最高執政者港督統攬。實際上,是由港督直接掌握的幾個最高咨詢機構、決策機構和權力機構——行政局、立法局和布政司署的整個行政系統,形成以港督為核心的行政主導體制,這是香港政治制度的鮮明特點。所謂行政主導,主要是對立而言。西方國家歷史上有「立法中心、會議至上」的立法主導體制,其特點是,議會(立法機關)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由議會選舉政府,制定法律,審批財政;行政受制於立法,政府執行法律,受議會監督和制約。立法主導制,是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產物,但隨著現代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已不能適應現代資本主義發展變化的形勢。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事務非常復雜、變化神速,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高頻率的行政機關及時做出反應和決策;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完善法治,這又要求政府部門適時提出多種法律草案,按立法程序協同立法機關搞好立法,才能實現有效的管治。行政主導的體制,不但是宗主國的需要,也是香港社會發展的需求。香港是一個現代化大都市,是國際性的自由港,內外交往頻繁,信息交通、商業、金融和其他行業的活動以及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問題,錯綜復雜,除了要有一個包含各方代表、照顧各方面各階層利益、與行政關系協調的立法機關之外,還需要一個決策及時、效率較高、運作平穩和起主導作用的行政體制。在行政主導體制,香港行政與司法的關系也頗特殊,香港司法系統有相當的獨立性,司法機關只是對法律的負責,不是對政府或港督負責,即使是最高層的行政官員,做出決定交給有關政權機關執行,假如有關行政缺乏足夠的法律依據法庭可以撤銷有關決定禁止有關繼續行動。司法最高首長--首席按察司人選由英國國務大臣確定,由港督根據《皇室訓令》(經國務大臣頒發)宣布委任。港督有權委任法官(委任前須聽取由首席按察司負責的獨立的司法人員敘用委員會的意見),但港督不可以干預判案,法官可以不聽命於港督。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港督用為英皇的代表,可以運用法定權力對法院判罪的人進行赦免或減刑,也可以通過律政司對判罪過輕的犯人提出上訴重審,加判刑罰,但都要嚴格按法律程序辦事。這是行政主導對港督權力的一種制約,體現了行政主導是同治法制衡相結合的。
2.完善的咨詢體制
香港政府推行總督高度集權下的廣泛咨詢制度,就是總督的獨裁加上咨詢的民主。六十年代以後,群眾運動相繼爆發,單純依靠「上層精英」已難維持統治;再加上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需要聽取、吸納各個方面、特別是專業人士的意見,以便於實行現代化的管治,因此港英政府陸續吸納更多社會和知名人士進入各級政權機構,同時建立廣泛的咨詢制度。幾乎所有政府部門成立了多種咨詢委員會,配合和協助政府工作。一般來說,咨詢組織可分為五大類:向部門首長提供意見的法定組織(例如保護稀有動物咨詢委員會);向政府提供意見的法定組織(如教育委員會);向部門首長提供意見的非法定組織(如勞工顧問委員會);向政府提供意見的非法定組織(如交通咨詢委員會);以及負責執行某項事務委員會(如香港考試局)。咨詢委員會由政府官員和社會人士共同組成,社會人士佔多數,他們是各項各業的精英人士,熱心為社會服務。這么龐大的、遍及各行各業的咨詢網路,使政府機構和民間和半民半官的咨詢機構相配合,政府的集權和民間的咨詢相結合,成為香港政治架構中突出的現象。政府草擬某項政策和採取某項重大措施時,可通過咨詢組織收集到各方面的資料和意見,人或者吸納某些社會人士參與決策。這會使政府的決策更加科學化,能更廣泛的聽取不同的意見,從而使政府的某些政策獲得一定的認同性。實行具有咨詢特色的權制,使香港政府得以安定。港英歷來重視把社會中精英或精英團體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吸收進行政決策結構,賦予統治權力的合法性,求得港英和華人精英「共治」的形式。這幾乎成了一個極為特殊的制度設計:即幾乎所有政府的部門,都沒有咨詢性的機構使政府對社會的動向有更敏感的反應,因而常能化解許多潛在的沖突,使政治得以安定。當然,在高度集權下的咨詢,作用也總是有限的,本質上這種咨詢只是初生的民主因素,因為香港根本無真正的民主可言,主權不在本國,權力不來源於人民。但實際動作中,積極作用還是的主要的,它溝通民意民情,為政府宣傳、解釋決策,減少不滿情緒和推行政策時所遇到的陰力,緩和社會矛盾;又使部分港人得到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和權力。
二.香港的經濟體制:
1.經濟發展
香港過人之處,在於高度國際化的城市、便利的營商環境、法治體制、自由貿易及自由的資訊流通、公平開放的競爭、發展完備的金融網路、一流的交通及通訊基建、先進的支援服務,以及高教育水平的工作人口與高效率和精力充沛的企業家互相配合。此外,香港還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和外匯儲備、自由兌換的穩定貨幣,以及低稅率的簡明稅制。
2.自由經濟體系
美國加圖學院聯同全球50多個經濟學會,亦把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香港列為先進經濟體系。其他有名的機構,例如世界經濟論壇、國際發展管理研究所及經濟學人信息中心,同樣認為香港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營商地方之一。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表的《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香港是亞洲區內吸引外來直接投資表現最佳的經濟體系。
3.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
過去20年來,香港經濟增長差不多三倍。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每年有5.1%的實質增長,表現超越世界經濟增長速度,也超越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經濟體系的增長速度。香港按人口平均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是20年前的兩倍余,相等於每年平均實質增加約3.8%,比多個西方國家還要高,在亞洲僅次於日本。
經濟政策
香港一向以市場主導的經濟政策著稱。市場主導,就是政府不對經濟或市場作任何指導性規劃,同時相信投資者和企業家遠比政府官員了解市場,私人機構的活動也遠比官方的經濟藍圖更能帶領香港走上繁榮之路。經濟活動是維持競爭力及為港人創造財富的關鍵。
「盡量扶助、減少干預」政策
政府極力主張「盡量扶助、減少干預」的政策。政府的主要功能,是創造最有利營商的條件,包括自由、法治、廉潔而高效率的公營部門和公平競爭的環境等軟體,以及社會發展所需的土地和基礎建設,例如學校、道路等硬體。
政府亦致力消除市場限制,以鼓勵公平競爭。在證券、期貨和銀行業,以及電訊、資訊科技和廣播等領域上,政府均致力開放市場,並取得相當理想的成效。
政府透過國際層面捍衛和促進香港的商業利益。香港特區政府派代表出席世界貿易組織和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的國際會議,並就航空服務等領域與其他國家談判和簽署雙邊協定。
審慎理財之道
政府理財審慎,又維持低稅率的簡明稅制,以鼓勵工人生產和吸引企業家投資。法團業務利得稅的稅率為16%,薪俸稅稅率為15%,與其他國家的稅率相比,兩者均屬偏低。
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由緊密聯系的金融機構和市場組成。政府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架構,為參與市場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競爭。香港地理環境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良好的通訊網路,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此外,資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香港,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金融市場
香港金融市場的特色是資金流動性高。市場根據有效、具透明度而又符合國際標準的規例運作。香港的勞動人口有一定教育水平,海外專業人士來港工作,也十分容易,進一步推動金融市場的發展。
銀行業
在香港經營的國際金融機構數目很多。香港共有133家持牌銀行,其中121家為外資銀行。在全球首100家銀行中,有73家在港營業。此外,香港有91家外國銀行附屬機構、分行或相關公司,以有限制牌照銀行或接受存款公司形式經營。另有94家境外銀行在香港設有代表辦事處。香港銀行的對外資產總值在全球名列高位。
外匯市場
香港的外匯市場發展完善,買賣活躍,在全球外匯市場占不可或缺的地位。由於香港與海外其他外匯市場均有聯系,因此可每日24小時與世界各地進行外匯買賣。根據國際結算銀行每三年一度全球調查,香港外匯市場的成交額在世界排行第七位。
股票市場
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全球最大股票市場之一,在亞洲則排名第三,僅次於日本及中國內地。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掛牌的上市公司有978間,資本總值36,113億元(4,630億美元)。創業板是根據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的模式而設立的第二板市場,為新興企業,尤其與高科技業務有關的公司,提供集資機會。如今共有166間公司在創業板上市,資本總值522億元(66.9億美元)。
香港聯合交易所還推行一項試驗計劃,使香港成為首個亞洲城市提供七隻主要美國納斯達克股份在亞洲時區的交易所掛牌及買賣。
與內地的經濟聯系
香港是進出中國內地經商和投資的大門。自內地在1978年實施經濟改革及對外開放政策後,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系日趨密切。
『柒』 創業板是什麼意思
[編輯本段]創業板的概念及特點
創業板又稱二板市場,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場,是指主板之外的專為暫時無法上市的中小企業和新興公司提供融資途徑和成長空間的證券交易市場,是對主板市場的有效補充,在資本市場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在創業板市場上市的公司大多從事高科技業務,具有較高的成長性,但往往成立時間較短規模較小,業績也不突出。
創業板市場最大的特點就是低門檻進入,嚴要求運作,有助於有潛力的中小企業獲得融資機會。
在中國發展創業板市場是為了給中小企業提供更方便的融資渠道,為風險資本營造一個正常的退出機制。同時,這也是我國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經濟改革的重要手段。
對投資者來說,創業板市場的風險要比主板市場高得多。當然,回報可能也會大得多。
各國政府對二板市場的監管更為嚴格。其核心就是「信息披露」。除此之外,監管部門還通過「保薦人」制度來幫助投資者選擇高素質企業。
二板市場和主板市場的投資對象和風險承受能力是不相同的,在通常情況下,二者不會相互影響。而且由於它們內在的聯系,反而會促進主板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編輯本段]創業板的分類
按與主板市場的關系劃分,全球的二板市場大致可分為兩類模式。一類是「獨立型」。完全獨立於主板之外,具有自己鮮明的角色定位。世界上最成功的二板市場———美國納斯達克市場(Nasdaq)即屬此類。納斯達克市場誕生於1971年,上市規則比主板紐約證券交易所要簡化得多,漸漸成為全美高科技上市公司最多的證券市場。截至1999年底,共有4829家上市公司,市值高達5.2萬億美元,其中高科技上市公司所佔比重為40%左右,涌現出一批像思科、微軟、英特爾那樣的大名鼎鼎的高科技巨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30年後的納斯達克市場羽翼豐滿,上市公司總數比紐約證交所多60%,股票交易量在1994年就超過了紐約證交所。另一類是「附屬型」。附屬於主板市場,旨在為主板培養上市公司。二板的上市公司發展成熟後可升級到主板市場。換言之,就是充當主板市場的「第二梯隊」。新加坡的Sesdaq即屬此類。
[編輯本段]創業板的歷史
最新鳴鑼成立的二板市場當屬香港創業板市場。1999年11月25日,醞釀10年之久的香港創業板終於呱呱墜地。它定位於為處於創業階段的中小高成長性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服務。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上市公司25家,大多是網路、電腦、電信企業。一家公司若想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最近3年必須有5000萬港元的盈利,但創業板不設盈利底線,只需公司有兩年的「活躍業務紀錄」。如果創始人在業界已是名聲鵲起,那麼這個兩年的「紀錄」也可以不要。香港聯交所權威人士曾風趣地說,如果比爾·蓋茨出來重新注冊一家公司,創業板會馬上愉快地接納。
在證券發展歷史的長河中,創業板剛開始是對應於具有大型成熟公司的主板市場,以中小型公司為主要對象的市場形象而出現的。19世紀末期,一些不符合大型交易所上市標準的小公司只能選擇場外市場和地方性交易所作為上市場所。到了20世紀,眾多地方性交易所逐步消亡,而場外市場也存在著很多不規范之處。自60年代起,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和歐洲等等地區為了解決中小型企業的融資問題,開始大力創建各自的創業板市場。發展至今,創業板已經發展成為幫助中小型新興企業、特別是高成長性科技公司融資的市場。
回顧創業板的發展歷史,20世紀60年代可以稱為創業板的萌芽起步時期。1961年,為了推進證券業的全面規范,美國國會要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所有證券市場進行特定的研究。兩年之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放棄了對全面證券市場的研究,而是將目光盯住了當時處於朦朧和分割狀態的場外市場。SEC提出了「自動操作系統」作為解決途徑的設想,並由全國證券商協會(NASD)來進行管理。1968年,自動報價系統研製成功,NASD改稱為全國證券商協會自動報價體系(NASDAQ系統)。1971年2月8日,NASDAQ市場正式成立,當日完成了NASDAQ系統的全面操作,中央牌價系統顯示出2500個證券的行情。直到1975年,NASDAQ建立了新上市標准,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必須將在NASDAQ市場上市的公司和OTC證券分離開來。
與美國NASDAQ市場的起步幾乎同時的是,日本開始了創業板的腳步。1963年,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設立了針對中小公司的第二板,並正式起用了場外市場制度。不過,在其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日本的場外市場一直萎靡不振。
世界二板市場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第二階段從90年代中期到現在。1971年,美國全美證券商協會建立了一個櫃台交易的證券自動報價系統——納斯達克(NASDAQ),開始對超過2500種櫃台交易的證券進行報價。1975年,NASDAQ建立了新的上市標准,從而把在NASDAQ掛牌的證券與在櫃台交易的其他證券區分開來。1982年,NASDAQ最好的上市公司形成了NASDAQ全國市場,並開始發布實時交易行情。但是,直到90年代初,NASDAQ的運作並不十分理想,1991年,其成交額才達到紐約股票交易所的1/3。NASDAQ市場真正得到迅速發展,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的第二階段。
世界上其他二板市場的發展,也基本上可以分為上述兩個階段。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石油危機引起經濟環境惡化,股市長期低迷對企業缺乏吸引力,各國證券市場都面臨著很大危機,主要表現在公司上市意願低,上市公司數目持續減少,投資者投資不活躍。在這種情況下,各國為了吸引更多新生企業上市,都相繼建立了二板市場。從總體上看,這一階段二板市大多經歷了創建初期的輝煌,但基本上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失敗而告終。
二板市場發展的第二階段是從90年代中期開始的,其背景及原因是:
(1)知識經濟的興起使大量新生高新技術企業成長起來;
(2)美國納期達克市場迅速發展,在加劇競爭的同時,為各國股市的發展指出了一個方向;
(3)風險資本產業迅速發展,迫切需要針對新興企業的股票市場;
(4)各國政府重視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紛紛設立二板市場。
在此背景下,各國證券市場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設立二板熱潮,其中主要有:香港創業板市場(GEM,1999)、台灣櫃台交易所(OTC,1994)、倫敦證券交易所(AIM,1995)、法國新市場(LNA,1996)、德國新市場(NM,1996)等。
從目前的情況看,這一階段的二板市場發育和運作遠強於第一階段,大多數發展較順利,其中美國NASDAQ和韓國Kosdaq的交易量甚至一度超過了主板市場。但是,從整體上看,二板的市場份額還是低於主板,也有的二板(如歐洲的Easdaq)曾一度陷入經營困境。文章來源www.ipo668.cn
[編輯本段]創業板設立目的
(1)為高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渠道。(2)通過市場機制,有效評價創業資產價值,促進知識與資本的結合,推動知識經濟的發展。(3)為風險投資基金提供「出口」,分散風險投資的風險,促進高科技投資的良性循環,提高高科技投資資源的流動和使用效率。(4)增加創新企業股份的流動性,便於企業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等,鼓勵員工參與企業價值創造。(5)促進企業規范運作,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編輯本段]創業板市場交易相關內容
在創業板市場交易的證券品種包括:(1)股票;(2)投資基金;(3)債券(含企業債券、公司債券、可轉換公司債券、金融債券及政府債券等);(4)債券回購;(5)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可在創業板市場交易的其他交易品種。
創業板買賣規則:
(1)創業板股票的交易單位為「股」,投資基金的交易單位為「份」。申報買入證券,數量應當為100股(份)或其整數倍。不足100股(份)的證券,可以一次性申報賣出。
(2)證券的報價單位為「每股(份)價格」。「每股(份)價格」的最小變動單位為人民幣0.01元。(3)證券實行價格漲跌幅限制,漲跌幅限制比例為20%。漲跌幅的價格計算公式為:
漲跌幅限制價格=(1±漲跌幅比例)×前一交易日收盤價計算結果四捨五入至人民幣0.01元。證券上市首日不設漲跌幅限制。
料引用自:http://ke..com/view/96367.htm
『捌』 香港是個好地方嗎他的社會背景好嗎~~
香港(HONGKONG)是一個信息極為發達的國際大都市,是世界上最自由的貿易通商港口,再加上本身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給企業家和商人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營商環境。因此,越來越多的商人選擇在香港創立自己的公司,搭建國際架構,創立國際品牌。此舉不但可以提高公司形象、提升企業自身的競爭能力,還可以開拓國際市場,創造更大的利潤空間。為了令內地企業家更快捷地了解如何注冊香港公司.
地理位置地區劃分
香港位於中國東南端,是發展日漸迅速的東亞地區的樞紐,地理條件優越。香港總面積達1 104平方公里,由香港島、一海之隔的九龍半島和新界(包括262個離島)組成,其中郊區多集中在新界。香港一般被劃分為四個區域: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和離島。
人口
2004年年中,香港人口約688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 380人。居於香港的外籍人士為數不少,共有約524 200人,人數最多的國籍首三位如下:菲律賓(129 760)、印度尼西亞(105 710)和美國(29 900)。實際上,香港流動人口給香港的負荷很大,在這塊面積不到1200平方公里的地方,居住著超過1500萬的人口。
國際貿易中心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貿易經濟體系、第六大外匯市場及第十三大銀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場規模之大,在亞洲排名第二。香港也是成衣、鍾表、玩具、游戲、電子和某些輕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總值位列全球高位。
自由貿易與自由市場
香港是世界上最自由的貿易港口之一,香港設有自由開放的投資制度; 不設貿易屏障;對外來投資者一視同仁;香港提倡兼奉行自由貿易 ─資金自由流動;法治體制歷史悠久;規章條文透明度高;沒有實施外匯管制政策。香港沒有營業稅和增值稅,稅基窄、稅種少,以及稅率低而明確。如有盈餘香港政府按公司凈利潤的17.5%徵收利得稅,進出口貨品除煙酒化妝品外免稅。個人所得稅(薪俸稅)由2%-20%以階梯級遞進。 全球服務中心
在2004年,香港是全球第十大服務出口地。香港第三產業非常發達,尤其是專業顧問行業,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會計、審計、法律、評估、基金、金融、銀行、企業顧問等;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民航、航運、旅遊等服務。不少服務項目的收費都是全球最低廉的。
跨國公司的業務基地
逾3 800家國際企業選擇在香港設立亞洲區總部或辦事處,主要從事的業務包括批發、零售及進出口貿易、其它商用服務(例如會計、廣告和法律服務)、銀行和金融、製造業、運輸及相關服務。許多中國企業家在香港設立國際總部,藉以拓展國際市場的跳板;海外人士利用香港的優勢,作為進軍內地市場的門檻。
政府行政架構精簡
香港擁有一個架構精簡而效率高超的政府。公司及個人課稅率低,而且易於計算。香港特別行政區
政府素以效率出眾、透明度高兼處事公正見稱。
在工商業方面,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奉行確立已久的「盡量扶助、減少干預」政策,樂於支持工商業發展。
銀行與貨幣制度
香港以金融業發達而著稱全球,香港金融市場的特色是資金流動性高。市場根據有效、具透明度而又符合國際標準的規例運作。香港的工作人口有一定教育水平,海外專業人士來港工作,也十分容易,進一步推動金融市場的發展。
銀行業:在香港經營的國際金融機構數目相當多。截至2004年年底,香港共有133家持牌銀行,其中121家為外資銀行。在全球首100家銀行中,有70家在港營業。此外,香港有75家外國銀行的附屬機構或相關公司以有限制牌照銀行或接受存款公司形式經營。另有85家外國銀行在香港設有代表辦事處。香港
外匯市場:香港的外匯市場發展完善,買賣活躍,在全球外匯市場中占不可或缺的地位。由於香港與海外其它外匯市場均有聯系,因此可全日24小時與世界各地進行外匯買賣。根據國際結算銀行在2004年進行的每三年一度全球調查,香港外匯市場的成交額在世界排行第六位。
聯系匯率:香港的貨幣政策目標是維持港元穩定。鑒於香港是一個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體系,這個目標的具體涵義就是維持港元對外價值的穩定,即維持1美元兌7.80港元的固定匯率。這個目標是通過聯系匯率制度來實現。聯匯制度自1983年10月開始實行。
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機構和市場緊密聯系。政府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架構,為參與市場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
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它主要金融中心競爭。
香港地理環境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它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路,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此外,資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本港,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股票市場 :以資本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場之一。截至2005年3月底,在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掛牌的上市公司有1 096間,資本市值總額達65,714億元(8,424億美元)。
香港股票市場在亞洲排名第二,僅次於日本。創業板是根據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的模式而設立的第二板市場,於1999年開市,為新成立的公司,尤其從事高科技業務的公司,提供集資機會。截至2005年3月,共有205間公司在創業板上市,資本市值總額達653億元(83.7億美元)。根據2000年5月推行的試驗計劃,有七隻主要的美國納斯達克股份在香港
香港是一個法治社會
香港的法律制度 深可信賴。這個制度以普通法為根基,歷史悠久。香港市民和居港人士得享的權利與自由,建基於大公無私的法治體制、獨立的司法制度、完善的法援制度,以及自由開放和發展蓬勃的新聞傳播媒介。
機場
香港是主要的國際和區域航空中心。香港機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之一。全球各大航空公司都有航班飛往香港。現時,每周有大約4 000班定期客運航班及700班貨運航班從香港飛往全球約130個城市。機場全面發展後,每年將可處理旅客8 700萬人次和貨物900萬公噸。香港國際機場自2001年起連續五年獲英國航空業意見調查機構Skytrax Research選為全球最佳機場。
港口
2004年,香港港口合共處理了2 200萬個20長的標准貨櫃,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座落於葵涌和青衣的九個貨櫃碼頭,分別由五家營運商負責管理,總面積達270公頃,共設有24個泊位,臨海地界總長8 530米。葵涌─青衣港池水深達15.5米,九個貨櫃碼頭每年可合共處理逾1 800萬個20長標准貨櫃。在2004年抵港的遠洋輪船及內河船隻分別約有35 900艘次和189 520艘次,共處理貨物約2.21億公噸和運載旅客約2 140萬人次。
語文
中英文同屬香港的法定語文。政府機關、法律界、專業人士和商界均廣泛使用英文。香港不乏受過良好教育且精通雙語甚或三語(即英語、粵語和普通話)的專才,而對於在香港經營業務或與內地、台灣有貿易往來的企業,這些專才更顯重要。
氣候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區,但差不多有半年時間帶有溫帶氣候性質。冬季的溫度可能跌至攝氏10度以下,夏季則回升至攝氏31度以上。雨量集中在4月至9月間,約佔全年雨量的90%。
社會保障
香港的社會保障制度以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和公共福利金計劃為主, 輔以三個意外賠償計劃 , 分別是 暴以及執法傷亡賠償計劃、 交通意外傷亡援助計劃和緊急救濟。
交 通
本港的公共交通服務種類繁多,收費合理 , 市民可按快捷 、 舒適及方便程度 , 選擇鐵路 、 巴 士 、 渡輪和其它公共交通工具。
與內地的經濟聯系
香港是進出中國內地經商和投資的大門。自內地在1978年實施經濟改革及對外開放政策後,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系日趨密切。
與內地通商
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在2004年,中港貿易佔香港整體貿易總值的44%。內地也是香港轉口貨物的最主要來源地兼最大市場,香港有約90%的轉口貨物是來自內地或以內地為目的地。
香港是內地的主要服務中心,特別是南中國,為內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和其它商業支持服務,例如銀行和金融、保險、運輸、會計和產品推廣等。
香港和內地的相互投資
香港公司是內地最大的外來投資者,累積投資額超過2,450億美元,占內地外來直接投資總值約五成。香港與廣東省的經濟聯系最為密切。本港廠商在廣東省僱用了約1 000萬名工人。在2004年實施的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以及廣東省和香港為加強經濟合作而推行的政策措施,將有助進一步開拓內地和香港的商機。
另一方面,內地也是香港經濟主要的投資者。內地有2 000多家企業在香港經營業務,總投資額達
2,200億美元,是香港最大的外來直接投資者之一。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隨內地經濟持續改革開放,尤其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香港作為內地服務樞紐的角色將會日益重要。香港是進軍內地市場的外國企業的貿易夥伴,同時亦提供各類商業支持服務,在這方面所擔當的角色,非常重要。另一方面,隨越來越多內地企業有意對外拓展業務,香港也可扮演中介人的角色,以協助這些企業打入海外市場。
中國的南大門
香港是進入內地經商和旅遊的大門。2004年,香港居民返回內地的次數約5 970萬人次,外地旅客經香港進入內地的次數共362萬人次。每日有126班客輪、約100班航機、超過400班列車及39 300架次的車輛穿梭香港和內地。
『玖』 中國的化妝品企業有多少在創業板上市
香港創業板市場是主板市場以外的一個完全獨立的新的股票市場,與主板市場具有同等的地位,不是一個低於主板或與之配套的市場,在上市條件、交易方式、監管方法和內容上都與主板市場有很大差別。其宗旨是為新興有增長潛力的企業提供一個籌集資金的渠道。它的創建對中國內地和香港經濟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從長遠來說,香港創業板目標是發展成為一個成功自主的市場——亞洲的NASDAQ。
1.香港創業板的市場特色與現有主板市場相比,創業板市場具有以下特色:以高增長公司為目標,注重公司增長潛力及業務前景;市場參與者須自律及自發地履行其責任;買者風險自負;適合有風險容量的投資者;以信息披露為本的監管理念;要求保薦人具有高度專業水平及誠信度。
2.香港創業板的市場潛力,是以有增長潛力公司為目標,行業及規模不限。創業板的主要目標是為在香港及內地營運的大量有增長潛質的企業,提供方便而有效的渠道來籌集資金,以擴展業務,其中也包括為在大陸投資的香港和台灣的增長公司以及大量的「三資」企業,以及內地的一些有發展前景的大中型國有科技企業和中小型民營科技企業,提供一個集資市場;另外綜合企業可把個別增長項目分拆上市,投資經理及創業資本家將他們所投資的公司上市。
3.創業板市場的交易與運作。創業板採用一套先進的交易系統及電子信息發布系統,以減低參與者的成本,增加投資者的信心。投資者可以通過電話、互聯網及家庭電腦直接進入聯交所的交易系統進行買賣,直接落盤。買賣實行競投單一價,交易分段進行,每一時間段採用集合競價的方式,決定成交價格和成交委託,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公平有效的交易方式,但在新系統完成之前,創業板仍會採用目前與主板市場相同的自動對盤交易系統。另外,聯交所還提供了一個獨立的網頁(http://www.hkgem.com),作為參與者的主要信息交流渠道,發行人可將招股章程、公告及其他公司資料上網,供公眾瀏覽,而無須於報刊登載(公司須發新聞稿),從而減低成本。所有目前在現有市場進行交易的經紀,將自動被准許在創業板進行交易。創業板針對的是有熟練操作技術和投資經驗的投資者,但不設最低投資額。
4.實施嚴格的監管制度。創業板的市場監管的基本原則:保護投資者利益及確保市場持正操作;推行嚴謹的監管、監察和執法措施;依循嚴格的信息披露標准及「買者自負」原則。監管機構只負責確保上市公司所提供的有關文件及重要的資料完整性和真實性,但不會對投資的利弊作出評論,或就所發售的證券或所提供的投資機會作出判斷,無論有關判斷是好是壞,上市申請人或其業務在商業上的可行性,並非香港證監會或聯交所的關注所在。
希望能幫到你,如果沒問題的話,麻煩採納一下,謝謝你!
『拾』 亞洲首富是誰急!!!!!!!!!!!!!!!!!!
亞洲首富---李嘉誠
1928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父親是小學校長。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全家逃難到香港。兩年後,父親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李嘉誠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
開始,李嘉誠為一間玩具製造公司當推銷員。工作雖然繁忙,失學的李嘉誠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由於勤奮好學,精明能幹,不到20歲,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廠的總經理。兩年後,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他將它命名為「長江塑膠廠」。
1958年,李嘉誠開始投資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當「長江實業」於1972年上市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輩大亨中已排眾而出。
1979年,「長江」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84年,「長江」又購入「香港電燈公司」的控制性股權。李嘉誠先生現任「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業,於1994年除稅後贏利達28億美元。1995年12月,長江實業集團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共已超過420億美元。
一年學費24萬 李嘉誠將在北京開辦商學院
香港巨富李嘉誠的「李嘉誠基金會」將在北京黃金地段王府井大街開設一家可能是全亞洲學費最昂貴的商學院,一年學費估計為24萬元人民幣,今年9月正式開學。
該所名為長江商學院的高等教育機構分為兩部分,今年9月將招收首批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共150名學生,在北京開學;另一項工商管理碩士課程(MBA)將於明年3月招生,在深圳上課。「李嘉誠基金會」發言人昨天表示,稍後將公布創校的詳情。他表示,多年來李嘉誠在內地捐助無數不同的教育團體以及醫療項目,相信沒有人會認為這些捐助是以盈利為目的的。
長江商學院是內地首家民辦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的學院,該學院的首任院長、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EMBA培訓中心主任項兵表示,該學院屬於個人捐贈,所以不受外資的控股比例及不能賺取盈利的條款限制。至於學歷是否獲得內地承認,項兵表示,工商管理課程重視水準與實力,毋須糾纏於學位是否獲承認的問題。
李嘉誠資產又增一成穩居亞洲首富
亞洲地區第一大富翁今年由香港長江實業集團主席李嘉誠擊敗日本軟體銀行總裁孫正義奪回第一名,總資產達一百二十六億美元,較去年增加十三億美元,全球排名第十八,名次較去年上升三名。
李嘉誠,1928年生於廣東潮州。11歲那年,家鄉遭到日本人的侵?。父親只好攜帶家小,背井離鄉,流落到香港。李嘉誠在香港只念了兩年書,父親就病逝了,家庭陷入困境,為了供養母親、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13歲的他毅然挑起小當家的重擔,輟學就業,踏進了五花八門的社會。
開始時,李嘉誠為一間玩具?造公司當推銷員。工作雖然繁忙,但失學的李嘉誠仍用工餘之暇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由於勤奮好學,精明能?,不到20歲,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廠的總經理。兩年後,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他將它命名為『長江塑膠廠』。說起創業時的艱辛,李嘉誠感慨良多,充滿激情:『當年的長江塑膠廠只是生產一些普通塑膠玩具和家庭用品,經由出口洋行運銷歐美。在最初的10年間,每星期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時,晚上還要進行自修,加上工廠人手不夠,自己要身兼買貨、接單等工作,經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須用兩個鬧鍾,才能驚醒起床,可說是每天最難過的時刻.
香港「十大打工皇帝」六人給李嘉誠打工
香港「十大打工皇帝」2000年度的年薪總和高達4億6000萬港元(下同),平均年薪超過2000萬元。當中,香港首富李嘉誠的部下就佔了六位,而且位居冠亞的霍建寧及袁天凡,收入更超過1億元,在經濟如斯不景下,仍能坐享富貴,不愧為打工皇帝。
李嘉誠旗下企業負責人被列入打工皇帝的還有和記黃埔執行董事、長江實業副主席、香港電燈主席和長江基建副主席麥理思;長江實業副董事總經理、和記黃埔執行董事、長江基建董事總經理、香港電燈董事的甘慶林;和記黃埔副董事總經理、香港電燈董事、長江基建執行董事周胡慕芳,以及和記黃埔財務董事、長江基建執行董事、香港電燈執行董事、長實非執行董事、Tom.com主席陸法蘭。
另外的四位打工皇帝是去年12月中突然辭去行動電話商Sunday董事總經理職的何力勤,年入2900萬元;業務主要在印尼及菲律賓的第一太平執行主席彭澤倫,年薪2400萬元;恆基地產副主席、恆基發展副主席、恆基中國執行董事、中華煤氣非執行董事林高演,年入2250萬元;匯豐控股主席龐約翰年入1803萬。
高居打工皇帝榜首的霍建寧一人兼任和記黃埔董事總經理、香港電燈副主席、長江基建副主席、長江實業執行董事,總收入為1億3500萬港元。
1999年和黃「賣橙」(Orange)勁賺千億,董事總經理霍建寧期內獲2億1000萬元酬金,無人異議。2000年電信股泡沫爆破,霍建寧成功善後,再獲董事酬金1億2000萬元,蟬聯香港打工皇帝首位,更見大班功力。
和黃繼1999年出售電信業務Orange賺1180億元後,2000年出售Mannesmann再賺500億元,同年出售Voicestream又賺300億元,接著以500億元奪得英國第三代手機(3G)執照,觸發環球電訊公司爭逐第三代手機(3G)執照的熱潮,進而在德國第三代手機(3G)執照競投中,和黃毅然退出,一手捏碎泡沫。
和黃被指「大炒賣家」
連串神奇交易中,和黃獲利近2000億元,卻惹外國傳媒指為big trader(大炒賣家)。霍建寧強烈否認:「我們買下資產,派人去做,當資本價值成熟時賣出,根據稅務法例,這是realization of capital assets(資本資產的變現),不是trading(買賣)。」
雖然2000年暫保億萬打工皇帝美譽,但2001年全球經濟惡化,霍建寧會否被減薪要待和黃來年年報揭曉,但和黃期內兩次收購「落難夥伴」Priceline及環球電訊,又將業務擴至前景秀麗的北京房地產,霍大班的表現仍然神勇。
電訊盈科雖然是萬千股民的惡夢,但對管理層來說,卻是實現多年宏願的夢工場。位居亞軍的電訊盈科副主席袁天凡年入1億元,在盈動與香港電訊正式合並隔日,形式認股權以每股14元左右沽售800萬股盈科股份,獲利超過1億元。不足一個月後,袁天凡即以約1.8億元購入前比利時領事官邸。
但在袁天凡個人圓夢之際,電盈的市值較高峰期蒸發逾4000億元,管理層倍受壓力。盈科拓展最近宣布董事袁天凡也將所持股權由0.9%下降至0.83%,套現500萬元,令人猜測地位有變?
麥理思是李嘉誠的左右手之一,身為長實副主席,主要負責集團內的管理及房地產管理,甚少公開露面,年入7850萬元。
年收入3800萬元,現年54歲的甘慶林是李澤楷的姨丈,去年他在長實的董事酬金,較前年的1350萬元,增加約30%,可能是因為他擔任總裁的長江生命科技發展理想。
周胡慕芳出身法律世家,父親胡兆熾是新鴻基地產成立初期的法律謀臣,兄長胡寶星則是胡關李羅的律師行創辦人。她獲得執業律師資格後,在胡關李羅律師事務所工作至1984年加入和黃發展,年收入為3500萬元。她是和黃多項復雜交易得一順利完成的幕後大功臣之一。
陸法蘭年收入2200萬元,他是Tom.com從虛擬的網路業務轉變為實質的兩岸三地傳媒王國,在幕後協助行政總裁王先先的就是陸法蘭。
李嘉誠頻頻出手 長和系百億再攻內地
去年業績下降六成
盡管李嘉誠掌控的香港上市公司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及聯營的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被《亞洲周刊》評為「2001年國際華商500」冠亞軍,但受全球經濟低潮的影響和香港經濟金融風暴的影響,2001年度業績受到很大影響,其中長實獲純利72·91億港元,和黃的純利為120·88億港元,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六成多。面對外圍經濟環境惡化的沖擊,在年報的發布會上,李嘉誠承諾,要利用集團充裕的現金流量及穩健的借貸水平,使其建立堅穩的財務實力,同時獲得極高的長期信貸評級,有利於籌措資金,隨時掌握投資機遇,為股東爭取最大利益。
長和系在全球36個國家都有業務,主業還是長和系的兩大支柱產業房地產與電信。全球經濟一體化為長和系帶來了規模效應,但也使企業受到了經濟風暴的影響。主營地產物業的長實集團,去年來自物業的收益為18·96億港元,比去年同期下跌16·3%,而主營電訊業務的和黃公司,去年的營業額為614·6億港元,但由於去年投資3G業務,其中312億港元被作為有關投資的儲備。盡管在各種場合李嘉誠一再強調香港經濟會復甦,但具體什麼時候開始復甦、前景如何,李嘉誠在內部討論會中也坦言至今仍不明朗,有很多挑戰性問題隨時可能發生。一方面,李嘉誠仍繼續採取其逢低跟進的手法,大量吸納土地,建設物業,促進盈利;另一方面,李嘉誠的目光重點轉移到環境良好的市場——歐美及內地,尤其是內地市場。李嘉誠表示,普遍認為歐美經濟可以出現三個百分點的增長,而內地會有7%,增幅最大,就經濟增長而言,現時沒有一個國家能與中國相提並論。
中國經濟近20年來的高速成長被李嘉誠看好,中國加入WTO更堅定了李嘉誠的信心,在一個公開場合,李嘉誠明確表示,長江實業多年來對中國內地的投資已不少,而國內加入世貿組織後商機將會更多。有些業務領域過去沒有涉及,往後可能會涉足。最重要的是認清方向,把握好機會。
今年百億投資內地
如果當年tom.com這艘小艇在內地打出的是高科技概念牌,那麼今天的「長和航母」打的則是更穩重的李嘉誠概念牌。多年的內地經營經驗,讓李嘉誠對內地投資環境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不願涉足政治的李嘉誠,利用眾多的慈善活動建立起高大的社會形象和卓越的社會地位,在贏得了忠誠的合作夥伴的同時,也使企業的政府公關變得更有力。在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長和系已經准備好大幹一場,在今年3月份舉行的年報通告會上,李嘉誠就曾明確表示,長和系今年在內地的投資額將以百億港元計。
在房地產業方面,在繼2001投資100億元開發的朝陽區東壩「CBD後花園」之外,長和系又花3·9億元人民幣獲得了上海古北新區1區14號地塊的土地使用權。據悉,深圳和成都的一些開發項目正在洽談中。
就港口網路建設方面,李嘉誠把內地港口業務視為未來投資的重中之重,珠江三角洲是「和黃」內地港口業務的根據地,「和黃」通過擴建廈門海滄港,入股寧波北侖港等,明顯把戰線北移,形成中國沿海的港口網路。日前計劃投資青島,一舉打破了其港口投資策略原來「上海以南的(港口)就做,上海以北的不做」的宗旨。
在通信業方面,電訊盈科宣布與中國電信共組合營公司,合營公司的總投資額約2億元人民幣,合營公司初期會集中拓展內地金融業的信息技術解決方案,但不排除日後會進軍其他行業。
在傳媒業方面,tom.com旗下目前在大中國區擁有多項傳媒業務,包括雜志、電台、網站、廣告業等,繼7月初成功收購亞視股份後,李嘉誠的傳媒王國更加龐大。
在生物科技方面,李嘉誠在成立長江生命科技的時候就曾經表示,生化科技會是集團未來重點發展的新環節。日前,長江生命科技從長江事業中拆分出來上香港創業板,立即在香港股市掀起了生化股的狂潮,據悉長江實業已投入長科的金額達4·2億港元,目前長科已注冊專利的項目達40個。截至年底,該項目投入資金將達近10億港元,而未來幾年將增至數10億甚至100億港元,稍後還將以此為平台在內地大行收購、投資之舉。
李嘉誠領導的長和系坐擁強大的資金,正在內地從容規劃,試圖通過收購、合資等形式佔領眾多產業的制高點。
目標鎖定傳統產業
對新興產業進行前瞻性、戰略性的投資,是李嘉誠最拿手的功夫之一,進入房地產業,收購和黃,進軍港口運輸業,參與基建項目……長和系總因比別人快一步而搶到頭啖湯並獲得長遠發展。在中國大陸信息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長和系這一次對大陸市場的新出擊,卻顯得格外穩重,總的看來,拓展的方向始終沒有出離傳統產業的基礎業務,其目標主要鎖定在五個方面,地產、通信、港口網路、媒體和生物科技,與全球的業務拓展相比,少了能源一項。據悉產生這一差別的主要原因在於,到目前為止,中國內地還沒有將能源管理經營開放給私營企業。
在一定程度上說,並不是李嘉誠保守,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長和系作為主角之一也曾遭遇了2000—2001年間全球網路泡沫經濟的破滅所帶來的災難。長和系早在多年前就已開始在內地投資,至今在內地投資額累積已超過600億港元,其中長江實業集團已成為香港在內地最大的投資者之一。盡管龐大的投資造就了李嘉誠在內地的知名度,在總體感覺不錯的背後,不容忽視的是那些超過15%~20%的投資失敗項目,這對一向業績穩健的長和系而言,這么高比例的投資失敗率是絕無僅有的。長和系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冒進。早期的tom.com、電信盈科和數碼港曾給企業帶來了神話般的光環,造就李澤楷這樣的傳奇人物,但並沒有真正給集團帶來實際的商業利益。狂熱之後,對於李嘉誠領導的長和系而言,tom.com和電訊盈科只剩下一個美麗的殼。介於此,李嘉誠多次在企業內部強調,在一個激進的時代,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判斷能力。
面對近期外資內地投資熱,長和系的動作看似保守,實際上霸氣十足,所選的投資行業要麼涉及中國內地的基本建設,例如房地產、港口;要麼涉及重要的產業,例如通信、媒體和生物科學。無論從市場影響還是從營銷收益來說,都可以獲得穩定而高額的市場回報。
覬覦國內證券市場
早在2001年,李嘉誠在北京出席某會議時就表示過,有興趣在內地資本市場上融資。
盡管國家對外企在內地證券市場上市的問題,至今還沒有政策出台,但像長和系這樣的企業,卻是一直在等待和努力。作為國際企業,長和系必然會受全球經濟蕭條影響,但如果能在國內上市,至少可以減緩國外市場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另一方面,通過資本市場的融資,也可以增強企業與內地的經濟融合。
在那次會議上,李嘉誠還表示,在中國內地股市上市,不僅可以將使內地投資者獲益,而且也有利於吸引更多的外資參與中國經濟的發展。長和系一直在為此准備和等待著。李嘉誠日前宣布長和系將大量持股中銀(香港)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一些分析認為,李嘉誠希望長和系能將更多的資本與以內地公司為母公司的企業資本融合,方便今後在內地盡快上市。來自長和系的消息則稱,今後也不排除子公司會借殼內地上市。本報記者盧軼男
李嘉誠頻出手
中國入世後給國內外的實業家帶來了新的機會。長袖善舞的李嘉誠,憑著對市場起伏異常敏銳的觸覺,再度出擊,近日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優勢,頻頻出手,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
繼5月出資7000萬美金在青島「插足」輪胎製造業後,7月10日,香港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兩者以下簡稱「長和系」)主席李嘉誠在股東特別大會上稱,兩家公司將通過中銀(香港)公開招股,而持有中銀(香港)較多的股份。緊接著,7月12日,電訊盈科宣布與中國電信共組合營公司,為內地金融業提供信息技術企業解決方案業務。據悉,合營公司的總投資額約2億元人民幣,電盈則取得公司的管理權,及可將合營公司的收益列入電盈賬目。中國電信將占合營公司51·5%股權,電盈則佔48·5%。在今年下半年中,長和系類似的消息還會不斷傳出。
長和系這一系列的投資涉及領域之廣,地域之寬,時間段之密集,前所未有,為李嘉誠圖謀已久的內地霸業埋下了伏筆。日前,記者走訪了長和系參與內地業務發展的部分員工,從中了解到一些長和系近期在內地迅猛「增兵」的內情所在。
雄鷹再出擊 李嘉誠尋市場最佳切入點
李嘉誠是不會被人低估的,就算從另個角度看,他的紀錄有「污點」,也只是少有人記得罷了。20世紀80年代,他投資於加拿大的一家石油公司,多年來業績就沒好轉過。而他在英國的首筆投資項目Rabbit公司就以失敗告終。
難道李嘉誠真如亞洲所說是投資界的超人嗎?
事實上,大多數的亞洲企業大亨,無論他在本國是多麼叱吒風雲,他也逃離不了一個命運:不過是家族企業的再延續。但是李嘉誠卻是個例外。這倒不是因為他掌控著香港的經濟———經營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壟斷著面向中國內地的輸電線;享有著來自頂級地產商和零售商的美譽;以及擁有著最大的移動手機運營商的頭銜。而是因為,唯有他能夠在他的領域中頻繁地被世界所感知,甚至進而影響全球這一行業的未來。
電信業中有一時刻也許最可以說明什麼。今年的8月9日,李嘉誠兩個控股公司之一和記黃埔,與新加坡的一家合夥公司———新加坡科技電信媒體公司一道以2.5億美元挖走了全球電訊,最近鬧得沸沸揚揚正等待破產的美國光纖通訊公司,61.5%的股份。有趣的是,這位亞洲著名投資者的所作所為引來了不少人拿他與美國的巴菲特進行比較,難道是英雄所見略同?兩個人都想在深不可測的電信業中大撈一筆,可惜這種「底釣」是要有風險的。
更重大的影響,李嘉誠也許會在今年秋季實施,一旦和黃開始將它的3G手機服務全面推廣到英國、義大利、瑞典、澳大利亞、以色列、奧地利以及中國香港,世界都要為之一震。要知道傳統的歐洲電信公司面對萎靡的市場環境,只有止步不前,一再拖延發放3G牌照;而投資者也開始擔心這項技術會不會在還未投產之前就先夭折;然而這一切在李嘉誠看來,卻沒有那麼糟糕,失敗論還為時尚早。
李嘉誠在3G手機上的豪賭遭致了截然相反的兩種反應。市場中大部分非亞洲的基金經理們指責李的賭注未免太大,同時他們強調目前和黃的股票幾乎降至2000年初最高點的一半。而標准普爾乾脆在8月8日宣布,他們對和黃以及它的姊妹公司長江實業的前景表示擔憂。
盡管如此,這也絲毫不會影響亞洲中小投資者對李抱持的積極態度。在他們的意識里,李嘉誠是不會出錯的。如果李開了什麼公司,就算沒有公布業績計劃或是股東構成名單,他們也會趨之若鶩———在剛過去的7月,李嘉誠旗下的生命科學公司上市,其超額認購倍數竟有120倍。顯然如果現在李超人「遐想」3G的美好未來,難道還會有人表示懷疑?
靈敏的嗅覺
1928年龍年出生的李嘉誠,在他22歲時從內地來到香港開始了他的第一份生意,製作和銷售塑料花。艱難地掙到第一筆錢之後,李果斷地轉向房地產開發,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而李嘉誠的發家秘笈卻充滿了爭議,尤其是對西方投資者,李除了正確地預見到香港政府會對樓市採取的政策之外,就是把握住人們對風水的心理導向,從而成功地佔領了香港地產界的重要一席。
幸運,也許是對李嘉誠成功的最好解釋:在正確的時間里做了恰當的事。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在香港誰擁有實有資產,誰就有了通往財富的門票,因為當時的政策是限制新地進行房地產開發。李同許多地產商一樣,所做的事情就是繼續抬高房地產價格。而當他發現做集裝箱港口生意更合時宜時,他就用「肩背著貨物」跟著香港經濟騰飛。到了1997年許多其他亞洲巨擘由於他們手中持有的貨幣不斷貶值,而紛紛「倒下去」的時候,李卻因為港元保持著相對堅挺而依然「屹立」著。
但是,幸運還不是李嘉誠的全部。在香港的實業大亨中,李嘉誠是最知道何時出擊海外、何時轉向新領域的一個。沒有人能夠像他一樣,善於發現和聘用全球最好的職業經理人。同時他的投資紀錄也是其他很多亞洲實業巨頭難以企及的。而每一個與他共過事的人更是會為他具有的靈敏投資嗅覺而豎起大拇指。
與「奧馬哈聖人」之稱的巴菲特相比,李嘉誠雖然同樣在尋找價值,但是他的尋找價值走得更遠。
巴菲特首先將他尋找到的價值被低估的公司碾碎(重組),之後無限期地持有該公司的股票。
而李嘉誠則不同,典型的亞洲資產交易商,他所做的就是尋找市場最佳切入點,像一隻獵鷹耐心地等待著獵物的出現,當獵物真的出現的時候,它會迅雷不及掩耳地出擊將其捕獲。收購環球電訊就是如此,李嘉誠甚至沒有動用他的其他電信資產,2002年1月提出第一個開價,隨即收回,之後卷土重來,以新的低於前次2/3的價格成交。
出擊未果?
盡管頂著「資產交易商」的帽子,同時這頂帽子也適合大多數亞洲商人,但是戴在李嘉誠頭上還是太小了,因為他所做的不僅於此。的確,他的一項著名的交易為他贏得了不少贊譽:1999年9月,和黃瞅准時機成功地賣掉Orange,一家英國手機運營商,從而凈賺147億美元。然而,成功的背後是,他知道如何建設一項事業。Orange的案例中,他用了數年的心血來整合這家公司。也許這就是那些支持李的人樂觀的所在:李嘉誠會在3G上扭轉乾坤。
看來,李嘉誠是不會被人低估的,就算從另個角度看,他的紀錄有「污點」,也少有人記得罷了。20世紀80年代,他投資於加拿大的一家石油公司,多年來業績就沒好轉過。而他在英國的首筆投資項目Rabbit公司就以失敗告終。
總之,評價李嘉誠倒是該借鑒一下一貫評價「明星」基金管理人的那種「苛刻」口吻。「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他們有了一段時間的出色表現,之後利用他們的名聲開始折騰更大的投資,直到有一天,他的業績如其他所有人一樣陷入低谷。」
那麼,李嘉誠的3G手機業務的命運會是怎樣,還是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