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模擬炒股 的心得體會的文章!
這篇怎麼樣?
模擬炒股到底有回沒有用?答
http://hi..com/youxiagushi/blog/item/8c93d515d0574d5af2de3220.html
證券投資學結業論文
這個學期學習了證券投資學,收獲頗多,現在對這個學期學到的內容作一個總結。
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對如下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具體包括:一,證券投資的歷史沿革。二,證券投資的基本理論(資產定價理論)。三,證券投資的主體。四,證券投資的客體。五,證券投資市場。六,一些證券投資管理。七,國際證券投資。
一,證券投資的歷史沿革和主要內容。
1,證券(Securities)亦稱有價證券,是證明持券人具有商品所有權或表示財產所有權、收益請求權以及債權,並憑此,有權取得一定收入的各種憑證。證券這一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有價證券包括商品證券、貨幣證券和資本證券。商品證券是證明有領取商品權利和憑證,如提貨單、運貨單、倉庫棧單和房地產證書等。貨幣證券是指商業上的支付工具,可以用來代替貨幣使用,是對貨幣具有索取權的一種有價證券,如支票、本票、匯票及商業票據等。資本證券是能按期從發行者處領取收益的權益性憑證, 它表示財產所有權、收益請求權或債權,如股票、國庫券、公司債券憑證等。狹義的有價證券則指包括股票和債券兩大類的資本證券。
2,證券投資由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即:收益、風險和時間。收益,任何證券投資都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目的,獲取一定的收益,一般而言,證券投資的收益包括利息、股息等經常收益和由證券價格的漲跌所帶來的資本得利兩個部分。風險,要獲取一定的收益,就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一般而言,收益與風險成正比,風險越大,收益越高,但並不是每一個追求高風險的投資者就一定能取得高收益。時間,任何證券投資都必須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取得收益。一般而言, 投資期限越長,收益就越高,但風險也越大。
3,證券投資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可分為准備、了解、分析、決策與管理四個階段。證券投資准備主要包括資金准備和心理准備。投資者必須根據自身的情況,確定可用於證券投資的資金的來源、數額等。同時,由於市場變幻莫測,收益與風險並存,投資者還必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要進行證券投資就必須了解各種證券的的收益、風險情況以及整個證券市場的狀況及投資環境,包括證券的性質、期限、收益高低、風險大小,證券市場的組織機制,券商的職能部門和作用, 證券投資的程序、方式、費用,有關證券投資的法律、法規和稅收情況等。投資者在了解證券投資的基本情況後,還必須對證券的真實價值、上市價格和價格漲跌趨勢進行認真的分析,以確定投資於何種證券及投資的時機。通過以上階段和步驟,投資者已經可以作出投資決策,購買合適的證券並決定各種證券的購買量。作出證券投資決策後還必須進行嚴密的證券投資管理,即根據市場情況,隨時調整所持證券的種類和數量,保持證券的最有效組合。
二,資產定價理論
資產定價理論源於馬柯維茨(Harry Markowtitz)的資產組合理論的研究。1952年,馬柯維茨在《金融雜志》上發表題為《投資組合的選擇》的博士論文是現代金融學的第一個突破,他在該文中確定了最小方差資產組合集合的思想和方法,開創了對投資進行整體管理的先河,奠定了投資理論發展的基石,這一理論提出標志著現代投資分析理論的誕生。在此後的歲月里,經濟學家們一直在利用數量化方法不斷豐富和完善組合管理的理論和實際投資管理方法,並使之成為投資學的主流理論。 到了60年代初期,金融經濟學家們開始研究馬柯維茨的模型是如何影響證券估值,這一研究導致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產生。由於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在資產組合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從其創立的六十年代中期起,就迅速為實業界所接受並轉化為實用,也成了學術界研究的焦點和熱點問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理論描述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是在馬柯維茨均值方差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繼承了其的假設,如,資本市場是有效的、資產無限可分,投資者可以購買股票的任何部分、投資者根據均值方差選擇投資組合、投資者是厭惡風險, 永不滿足的、存在著無風險資產,投資者可以按無風險利率自由借貸等等。提供理論指導。
三,投資的主體。
證券投資的主體主要有三個部分,一個是,一個是機構投資者,一個是官方機構。
1,居民個人
個人從事證券投資的目的因人而異,多種多樣。有以下幾種,本金安全,資本增值,收入穩定,合理避稅,通貨膨脹抵補,投資組合等。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資本增值,資本增值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將投資所得再投資,使資本增加;二是投資於成長型股票,通過股價的增長實現資本實現資本的增加。當然,相比較而言,後者風險較大。但無論哪種方法,都不容易在短期內實現資本的增值,投資者必須作長遠的打算。
2,機構投資者
機構投資者是證券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同時期也是證券市場有效運行的重要基礎。機構投資者的健康有序發展有利於證券市場的長遠發展。機構投資者分為非金融機構和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主要是企業,企業作為證券市場的參與者,不僅是證券市場資金的主要需求者,而且也是證券市場的重要投資主體。證券市場離不開企業。企業融資的活動創造了投資工具而企業投資擴大了資金規模。金融機構的投資者可分為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銀行金融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指投資銀行、保險基金和社保基金, 而銀行金融機構主要是指商業銀行。
3,以財政部、中央銀行為代表的官方機構也是證券投資主體之一,官方機構作為影響證券市場的重要投資主體,主要是通過改選國債公開市場業務,影響貨幣量及利率水平和結構,以直接影響到和改變市場的規模、結構和收益水平。財政政策對於證券市場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它的主要作用為:優化資源配置,公平收入分配,促進經濟增長等。中央銀行是一個國家銀行體系的中心環節,是統管全國貨幣的最高機構,它負責制定和執行國家貨幣金融政策調節和控制全國的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 從中央銀行業務活動的特徵分析,中央銀行主要有四大職能:發行的銀行、政府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和調控宏觀經濟的銀行。
四,證券投資的客體。
證券投資的客體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即:債券,股票,基金。
1,債券
在市場經濟中,各種經濟主體為了解決其資金動作的缺口,常通過發行債券的方式籌措資金。債券是發行人依照法定程序發行,承諾按約定利率和日期支付利息,並在特定日期償還本金的局面債務憑證。債券的票面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債券名稱和發行單位,債券的發行總額和票面金額,債券的票面利率、利息支付方式和支付時間,債券的還本期限和方式,債券是否記名和流通等。另外,債券還有一些特徵,如期限性、流動性、風險性、收益性等。
2,股票
股票是按股份公司股本總額來等額因此又稱為股份。每一份股票上,都載明了票面金額及代表的股份等有關事項。股票具有如下幾個基本特徵:權責性,無期性,流動性,收益性,風險性。股票的基本要素包括:面額,市場價格,股息和分紅,除息和除權。另外,股票又可以分為普通股和優先股,相對而言,優先股可以享有某些優先的權利。股票價格指數是用來表示多種股票的平均價格水平或反映股市價格變動趨勢的指標。我國和世界上幾種主要的股票價格指數是:上證綜合指數(上海),深市綜合指數(深圳),道?瓊斯指數(美國),金融時報指數(英國),日經225指數(日本),香港恆生指數等。
3,基金
投資基金是住手投資工具之一。它通過對外發行受益憑證或股份來吸納社會閑散資金,匯集的資金交理財專家管理,即按基金設立的宗旨在證券市場上進行分散投資,以最小的風險來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並將收益按投資者的比例進行分配的一種沖間接投資方式。基金有如下一些特點:小額投資、集腋成裘,費用較低、收益較高,信息公開、專家管理,動作安全、風險分散,流動性強、變現風險小。這些優勢也為基金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比較優勢,
五,證券投資市場。
證券市場是指各種股票、債券、投資基金受益券及其它證券投資客體發行和流通轉讓的場所的總稱,它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證券發行市場和證券流通市場是證券市場的基本架構。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證券發行市場是證券流通市場存在的規模和數量,而如果沒有證券流通市場,證券的流通性就難以體現出來,證券的作用也將會無法充分發揮。同時證券發行市場通過發行新的證券會使證券市場上的證券絕對數量增加,而證券流通不會增加證券絕對數量,但會改變證券的所有權人。 證券發行市場和證券流通市場相互依賴,相輔相成,構成了證券市場的一個統一整體。
六,證券投資管理程序。
證券投資管理是一個系統化的持續的過程,基本程序如下: 確定投資目標, 建立投資政策, 構建證券組合, 修訂證券組合 , 評估證券組合的業績。
1,確定投資目標
所謂證券投資管理目標,從大的方面講,可以是以收入、增長和均衡為目標;從小的方面講,可以是在大目標下具體設定設定收益率水平等。
投資管理目標對外是證券投資組合及投資管理者特徵的反映,在對外營銷(如基金發行)時為投資管理者吸引特定的投資者群體;反過來說,則是便利投資者根據自身的需要和情況選擇投資管理者。如養老金基金因其定期有相對固定的貨幣支出的需要,因此,故要求有穩定的資產收入,收入目標就是最基本的。
2,制定證券投資政策
投資政策是為實現投資目標、指導投資活動而設立的原則和方針。證券投資組合的管理政策首先要規定的是投資范圍,即確定證券組合所包含證券市場范圍和種類,如是全球化投資、區域性投資還是本土投資;是只包括股票,還是進行股票、債券等多種證券,更具體一些,要決定投資於哪些行業或板塊的股票、哪些種類的債券及資產在它們之間的分配。
確定投資政策還要考慮客戶要求和市場監管機構限制,考慮稅收因素,如免稅基金就應該把避稅證券排除在外,此外,投資政策的制定還會受到來自信息公開制的壓力,財務報告要求披露投資政策的要求有時會導致機構投資者公布於己不利的政策。
3,構建證券投資組合
證券投資組合的構建首先取決於組合管理者的投資策略。投資策略大致可分為積極進取型、消極保守型和混合型三類。採取積極進取型投資策略的組合管理者會在選擇資產和時機上下大功夫,努力尋找價格偏離價值的資產;採取消極保守型投資策略的組合管理者,則相反,只求獲得市場平均的收益率,一般模擬某一主要的市場指數進行投資;混合型的投資管理者介於二者之間。
選擇哪一種投資策略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組合管理者對「市場效率」的看法如何,相信市場是有效率的管理者就會選擇消極保守型,反之就會選擇積極進取型;二是組合負債的性質和特點,如養老金基金就比較適合消極保守型的投資策略。
傳統投資管理的組合管理的組合形成過程是不同的。現代組合管理構建證券組合的程序是:確定整體收益和風險目標→進行資源配置→確定個別證券投資比例。資源配置可以利用馬科維茲模型,個別證券投資比例的確定可以利用夏普的單一指數模型完成。傳統的證券投資管理程序是:證券分析→資產選擇→自發形成一種組合。進行證券投資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基本分析方法和技術分析方法。
4,修訂證券投資組合
證券組合的目標是相對穩定的,但是,個別證券的價格及收益風險特徵是可變的,根據上述方法構建的證券組合,在一定時期內應該是符合組合的投資目標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條件的變化,證券組合中的一些證券的市場情況與市場前景也可能發生變化,如某一企業可能出現購並事件,導致生產和經營策略發生變化等。當某種證券收益和風險特徵的變化足以影響到組合整體發生不利的變動時,就應當對證券組合的資產結構進行修訂,或剔除,或增加有抵消作用的證券。
5,評估投資管理業績
對證券組合資產的經濟效果進行評價是證券組合管理的最後一環,也是十分關鍵的一環,它既涉及對過去一個時期組合管理業績的評價,也關系下一個時期組合管理的方向。評價經濟效果並不是僅僅比較一下收益率就行了,還要看資產組合所承擔的風險。風險度不同,收益率也不同,在同一風險水平上的收益率數值才具有可比性。而資產組合風險水平的高低應取決於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超過投資者的風險承受力進行投資,即使獲得高收益也是不可取的。對於收益的獲得也應區分哪些是組合管理者主觀努力的結果, 哪些是市場客觀因素造成的。如在強勁的牛市中,市場平均收益率為50%,那麼,即使某資產組合盈利率為35%,組合管理者的經營能力仍然要被評為不合格的;而在大熊市中,如果市場指數下跌了50%,即使某資產組合資產凈值下跌35%,也可以說是表現相當不錯的。
七, 國際證券投資
數以億萬計的國際資金成為許多國家發展資金的主要來源。國際證券投資亦稱「國際間接投資」。在國際債券市場購買中長期債券,或在外國股票市場上購買企業股票的一種投資活動。從一國 資本流出和流人角度來看,購買國際證券意味 著資本流出,發行國際證券則意味著資本流 人。國際證券投資動機主要有兩個:一是獲取 定期金融性收益;二是利用各國經濟周期波動 不同步性和其他投資條件差異,在國際范圍內 實現投資風險分散化。當然,也有不少證券購 買者真實目的是利用證券交易進行投機, 這些 人本質上是投機者而非投資者。國際證券投資 增長迅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進行國際 證券投資,貿易順差國大量吸收美元,用於購 買美國國庫券,這就保持了匯率體系相對穩 定;通過國際證券投資,促進了長期資本在國 際范圍內的流動,從而加強對發展中國家投入。
證券投資學上機實踐操作報告
理論知識只是基礎,歸根結底還是為了能在實踐中運用好。
老師運用基礎理論與上機模擬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讓我深深體會到了炒股存在著較大的,甚至是讓人難以意料的客觀風險,但個人的心理因素也很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領會到了一些基本的投資理念和技巧。
學了一點基礎的理論知識之後,老師給我們每個同學的賬戶里發了100萬元的虛擬貨幣,告訴我們可以進行自由的投資選擇,可以投資股票、基金或者國債。我想,反正又不是真的,就買股票好了,要麼大賠要麼大賺,每周一下午,我都會去機房,其它時間有空也會去那裡看大盤,開始的時候,都看不懂,過一段時間,摸索出了「同花順」軟體的一些用法,再加上和其他同學經常交流,漸漸地豐富了自己在證券方面的知識。
我找了幾支看起來走勢蠻好的股票用了13萬去買了5支。第1周去時,看到3支長勢喜人,怕萬一再過幾天又跌了,於是急忙拋售,賺了2百塊多,看著我的1000000變成了幾天之內就變成了1000231,心裡得意得很啊。再過幾天去看時,這次買的幾支卻是光賠不賺,而且看起來還有明顯下滑的樣子,著急的不得了,趕緊趁著賠的不是很多趕緊清倉。想到老師上課時說起過的「不要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趕緊買幾支國債和基金,這樣做可以有效地降低點風險。於是乎開始買基金,
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錢由開始的100多嚴重縮水,賠了近十幾萬,我終於對風險有了切身的體會。趕緊回去仔細翻書再學習理論知識,學習股票交易的技巧和手段。這樣慢慢地有了點挽救,不過到現在為至,還是賠了幾萬。
我想想股票的玩好的人都應該有很大的忍耐能力,經得起股市瞬息萬變的波動吧,我現在還是火候不夠啊。
初學證券投資學的時候,對於理論知識不屑一顧,感覺它講的太老套了,不進入進行股市實際操作,就算知道的理論再多也是沒有用的,可是經歷了網路模擬交易後,我覺得任何事情都不是獨立的,學習了理論知識可以用它來指導實踐,股市肯定不會是單靠運氣來盲目運行的,一定會有經驗老到的股民,是通過技巧來賺錢的。剛開始模擬交易時,什麼技術分析等東西都不懂,雖然看了一些關於K線圖的理論知識,但還是不懂的如何去運用,也不懂其中的投資技巧,所以買回來的股票基本都是虧的,有一種很強的失落感,這才想起惡補專業理論知識,在逐步的系統學習中,我慢慢懂得通過陽線及陰線的形態去選擇股票,再結合當天的成交量,來判斷是否有升的可能。有一句話說得很好:股市中,什麼都可以騙人,唯獨成交量是不會騙人的。由於時間的局限,所以我都是做短線炒股,下面是我這段時間學習證券投資學的的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在形勢不利的時候及時抽身而退,從而使損失最小化,千萬不要猶豫不決。
二,賣出去的股,哪怕第2天又漲了也不要後悔,反正有的是機會,後悔是沒有用的。
三,買進趨勢明朗的股票,不要買趨勢不明的股票,最好是有5日均線支撐的,因為這樣比較有保障,就算虧,也不會虧很多。若想賺多點,就盡量買那些價格比較高的漲幅比較大未來形勢看好的好股票。
四,盡量要買市場熱點的股票,不要買垃圾股,垃圾股漲的快,但跌起來會更快。買進最近換手率較高的股票,賺得多而快。
五,仔細觀察k線圖,盡量在價格突破前期後,再等1個交易日確定安全以後再買進,不要心理過急,以防其到達最高價而接下來狂跌。
六,不要把所有的資金用在一個股票上,股市中有一句老話,永遠一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面。分散投資最重要是分散分險啊。
在整個模擬炒股的過程中,我的心情都是隨著股票的漲跌而喜悲的,但在我不懈努力下,我的盈虧率從虧18%到目前的虧7%左右,這已經讓我覺得非常欣慰了,畢竟我一直是在努力,也有一點進步,最深的體會是:不要怕跌!跌了也還有機會,賬面的損失並不可怕,最可怕的就輸了心態,沒了鬥志。一定要懂得及時地進行策略調整和心態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在股市的競爭中存活,才能有下次戰斗的機會。
C. 證券投資學論文題目選題參考
1、模擬教學法在《證券投資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初探。
2、關於證券投資專學教學改革的思考。
3、中國股屬市價值投資與投機的思考--兼論《證券投資學》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4、《證券投資學》課程建設前沿問題探討。
5、證券投資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6、多媒體教學應用與《證券投資學》教學改革。
7、以實訓教學股票投資基金形式開展證券投資學實踐教學的新嘗試。
8、證券投資學原理。
9、基於學生能力培養的證券投資學教學模式探討。
(3)投資學模擬炒股論文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股票市場幾乎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賠錢,這就充分說明了股票市場的風險,從股票市場成立到現在,賠錢的賬戶遠遠大於賺錢的賬戶,這也是一個證明股票市場風險很大的例子,所以作為新手一定要謹慎入市。
新手投資股票需要注意的方面很多,最主要的一方面是投資的資金大小,建議一些新投資的朋友們資金控制在三萬元上下,這樣可以有效的降低大家的風險,同時三萬元資金可以實際操作一下,學習股票市場的操作經驗。
D. 求模擬炒股 的心得體會的文章
1.長線投資:長線的股票只關注3點,基本面,業績面和成長性。只要大盤處於低潮的時候,回這些股票逢低介入持答有。主要是一些績優股和藍籌股,比如我持有聯通,寶鋼,遠洋,石化。這類股票不用擔心其未來,肯定是向好的。
2.短期投資
關注消息面:這里主要指的是國家的一些政策取向,建設投入,未來的經濟政策,發展趨勢等等。比如今年5月,聯通的重組炒作;不久前鐵路板塊炒作,每年的兩會農業炒作,這種短期炒作都是快進快出。
概念性炒作:奧運概念,世博會概念等等,這類股票只要在這種概念實現之前,都是有反復炒作的機會,你可以參見中體產業在奧運前的波段炒作
短線的追漲操作:對於前幾日表現一般,突然放量上漲的股票,可以在放量當日快速進場,而後次日獲利離場。如果連續放量拉升的不追漲
對大盤突然異動的判斷:大盤在連續持續低迷,成交量萎縮的時候,某個交易日下午突然出現異動,大幅度拉升。很有可能就是國家即將出台政策利好。
E. 證券投資學論文。急急急!!!好的追加分!!!
證券投資學結業論文
這個學期學習了證券投資學,收獲頗多,現在對這個學期學到的內容作一個總結。
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對如下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具體包括:一,證券投資的歷史沿革。二,證券投資的基本理論(資產定價理論)。三,證券投資的主體。四,證券投資的客體。五,證券投資市場。六,一些證券投資管理。七,國際證券投資。
一,證券投資的歷史沿革和主要內容。
1,證券(Securities)亦稱有價證券,是證明持券人具有商品所有權或表示財產所有權、收益請求權以及債權,並憑此,有權取得一定收入的各種憑證。證券這一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有價證券包括商品證券、貨幣證券和資本證券。商品證券是證明有領取商品權利和憑證,如提貨單、運貨單、倉庫棧單和房地產證書等。貨幣證券是指商業上的支付工具,可以用來代替貨幣使用,是對貨幣具有索取權的一種有價證券,如支票、本票、匯票及商業票據等。資本證券是能按期從發行者處領取收益的權益性憑證, 它表示財產所有權、收益請求權或債權,如股票、國庫券、公司債券憑證等。狹義的有價證券則指包括股票和債券兩大類的資本證券。
2,證券投資由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即:收益、風險和時間。收益,任何證券投資都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目的,獲取一定的收益,一般而言,證券投資的收益包括利息、股息等經常收益和由證券價格的漲跌所帶來的資本得利兩個部分。風險,要獲取一定的收益,就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一般而言,收益與風險成正比,風險越大,收益越高,但並不是每一個追求高風險的投資者就一定能取得高收益。時間,任何證券投資都必須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取得收益。一般而言, 投資期限越長,收益就越高,但風險也越大。
3,證券投資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可分為准備、了解、分析、決策與管理四個階段。證券投資准備主要包括資金准備和心理准備。投資者必須根據自身的情況,確定可用於證券投資的資金的來源、數額等。同時,由於市場變幻莫測,收益與風險並存,投資者還必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要進行證券投資就必須了解各種證券的的收益、風險情況以及整個證券市場的狀況及投資環境,包括證券的性質、期限、收益高低、風險大小,證券市場的組織機制,券商的職能部門和作用, 證券投資的程序、方式、費用,有關證券投資的法律、法規和稅收情況等。投資者在了解證券投資的基本情況後,還必須對證券的真實價值、上市價格和價格漲跌趨勢進行認真的分析,以確定投資於何種證券及投資的時機。通過以上階段和步驟,投資者已經可以作出投資決策,購買合適的證券並決定各種證券的購買量。作出證券投資決策後還必須進行嚴密的證券投資管理,即根據市場情況,隨時調整所持證券的種類和數量,保持證券的最有效組合。
二,資產定價理論
資產定價理論源於馬柯維茨(Harry Markowtitz)的資產組合理論的研究。1952年,馬柯維茨在《金融雜志》上發表題為《投資組合的選擇》的博士論文是現代金融學的第一個突破,他在該文中確定了最小方差資產組合集合的思想和方法,開創了對投資進行整體管理的先河,奠定了投資理論發展的基石,這一理論提出標志著現代投資分析理論的誕生。在此後的歲月里,經濟學家們一直在利用數量化方法不斷豐富和完善組合管理的理論和實際投資管理方法,並使之成為投資學的主流理論。 到了60年代初期,金融經濟學家們開始研究馬柯維茨的模型是如何影響證券估值,這一研究導致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產生。由於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在資產組合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從其創立的六十年代中期起,就迅速為實業界所接受並轉化為實用,也成了學術界研究的焦點和熱點問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理論描述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是在馬柯維茨均值方差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繼承了其的假設,如,資本市場是有效的、資產無限可分,投資者可以購買股票的任何部分、投資者根據均值方差選擇投資組合、投資者是厭惡風險, 永不滿足的、存在著無風險資產,投資者可以按無風險利率自由借貸等等。提供理論指導。
三,投資的主體。
證券投資的主體主要有三個部分,一個是,一個是機構投資者,一個是官方機構。
1,居民個人
個人從事證券投資的目的因人而異,多種多樣。有以下幾種,本金安全,資本增值,收入穩定,合理避稅,通貨膨脹抵補,投資組合等。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資本增值,資本增值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將投資所得再投資,使資本增加;二是投資於成長型股票,通過股價的增長實現資本實現資本的增加。當然,相比較而言,後者風險較大。但無論哪種方法,都不容易在短期內實現資本的增值,投資者必須作長遠的打算。
2,機構投資者
機構投資者是證券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同時期也是證券市場有效運行的重要基礎。機構投資者的健康有序發展有利於證券市場的長遠發展。機構投資者分為非金融機構和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主要是企業,企業作為證券市場的參與者,不僅是證券市場資金的主要需求者,而且也是證券市場的重要投資主體。證券市場離不開企業。企業融資的活動創造了投資工具而企業投資擴大了資金規模。金融機構的投資者可分為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銀行金融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指投資銀行、保險基金和社保基金, 而銀行金融機構主要是指商業銀行。
3,以財政部、中央銀行為代表的官方機構也是證券投資主體之一,官方機構作為影響證券市場的重要投資主體,主要是通過改選國債公開市場業務,影響貨幣量及利率水平和結構,以直接影響到和改變市場的規模、結構和收益水平。財政政策對於證券市場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它的主要作用為:優化資源配置,公平收入分配,促進經濟增長等。中央銀行是一個國家銀行體系的中心環節,是統管全國貨幣的最高機構,它負責制定和執行國家貨幣金融政策調節和控制全國的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 從中央銀行業務活動的特徵分析,中央銀行主要有四大職能:發行的銀行、政府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和調控宏觀經濟的銀行。
四,證券投資的客體。
證券投資的客體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即:債券,股票,基金。
1,債券
在市場經濟中,各種經濟主體為了解決其資金動作的缺口,常通過發行債券的方式籌措資金。債券是發行人依照法定程序發行,承諾按約定利率和日期支付利息,並在特定日期償還本金的局面債務憑證。債券的票面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債券名稱和發行單位,債券的發行總額和票面金額,債券的票面利率、利息支付方式和支付時間,債券的還本期限和方式,債券是否記名和流通等。另外,債券還有一些特徵,如期限性、流動性、風險性、收益性等。
2,股票
股票是按股份公司股本總額來等額因此又稱為股份。每一份股票上,都載明了票面金額及代表的股份等有關事項。股票具有如下幾個基本特徵:權責性,無期性,流動性,收益性,風險性。股票的基本要素包括:面額,市場價格,股息和分紅,除息和除權。另外,股票又可以分為普通股和優先股,相對而言,優先股可以享有某些優先的權利。股票價格指數是用來表示多種股票的平均價格水平或反映股市價格變動趨勢的指標。我國和世界上幾種主要的股票價格指數是:上證綜合指數(上海),深市綜合指數(深圳),道?瓊斯指數(美國),金融時報指數(英國),日經225指數(日本),香港恆生指數等。
3,基金
投資基金是住手投資工具之一。它通過對外發行受益憑證或股份來吸納社會閑散資金,匯集的資金交理財專家管理,即按基金設立的宗旨在證券市場上進行分散投資,以最小的風險來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並將收益按投資者的比例進行分配的一種沖間接投資方式。基金有如下一些特點:小額投資、集腋成裘,費用較低、收益較高,信息公開、專家管理,動作安全、風險分散,流動性強、變現風險小。這些優勢也為基金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比較優勢,
五,證券投資市場。
證券市場是指各種股票、債券、投資基金受益券及其它證券投資客體發行和流通轉讓的場所的總稱,它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證券發行市場和證券流通市場是證券市場的基本架構。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證券發行市場是證券流通市場存在的規模和數量,而如果沒有證券流通市場,證券的流通性就難以體現出來,證券的作用也將會無法充分發揮。同時證券發行市場通過發行新的證券會使證券市場上的證券絕對數量增加,而證券流通不會增加證券絕對數量,但會改變證券的所有權人。 證券發行市場和證券流通市場相互依賴,相輔相成,構成了證券市場的一個統一整體。
六,證券投資管理程序。
證券投資管理是一個系統化的持續的過程,基本程序如下: 確定投資目標, 建立投資政策, 構建證券組合, 修訂證券組合 , 評估證券組合的業績。
1,確定投資目標
所謂證券投資管理目標,從大的方面講,可以是以收入、增長和均衡為目標;從小的方面講,可以是在大目標下具體設定設定收益率水平等。
投資管理目標對外是證券投資組合及投資管理者特徵的反映,在對外營銷(如基金發行)時為投資管理者吸引特定的投資者群體;反過來說,則是便利投資者根據自身的需要和情況選擇投資管理者。如養老金基金因其定期有相對固定的貨幣支出的需要,因此,故要求有穩定的資產收入,收入目標就是最基本的。
2,制定證券投資政策
投資政策是為實現投資目標、指導投資活動而設立的原則和方針。證券投資組合的管理政策首先要規定的是投資范圍,即確定證券組合所包含證券市場范圍和種類,如是全球化投資、區域性投資還是本土投資;是只包括股票,還是進行股票、債券等多種證券,更具體一些,要決定投資於哪些行業或板塊的股票、哪些種類的債券及資產在它們之間的分配。
確定投資政策還要考慮客戶要求和市場監管機構限制,考慮稅收因素,如免稅基金就應該把避稅證券排除在外,此外,投資政策的制定還會受到來自信息公開制的壓力,財務報告要求披露投資政策的要求有時會導致機構投資者公布於己不利的政策。
3,構建證券投資組合
證券投資組合的構建首先取決於組合管理者的投資策略。投資策略大致可分為積極進取型、消極保守型和混合型三類。採取積極進取型投資策略的組合管理者會在選擇資產和時機上下大功夫,努力尋找價格偏離價值的資產;採取消極保守型投資策略的組合管理者,則相反,只求獲得市場平均的收益率,一般模擬某一主要的市場指數進行投資;混合型的投資管理者介於二者之間。
選擇哪一種投資策略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組合管理者對「市場效率」的看法如何,相信市場是有效率的管理者就會選擇消極保守型,反之就會選擇積極進取型;二是組合負債的性質和特點,如養老金基金就比較適合消極保守型的投資策略。
傳統投資管理的組合管理的組合形成過程是不同的。現代組合管理構建證券組合的程序是:確定整體收益和風險目標→進行資源配置→確定個別證券投資比例。資源配置可以利用馬科維茲模型,個別證券投資比例的確定可以利用夏普的單一指數模型完成。傳統的證券投資管理程序是:證券分析→資產選擇→自發形成一種組合。進行證券投資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基本分析方法和技術分析方法。
4,修訂證券投資組合
證券組合的目標是相對穩定的,但是,個別證券的價格及收益風險特徵是可變的,根據上述方法構建的證券組合,在一定時期內應該是符合組合的投資目標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條件的變化,證券組合中的一些證券的市場情況與市場前景也可能發生變化,如某一企業可能出現購並事件,導致生產和經營策略發生變化等。當某種證券收益和風險特徵的變化足以影響到組合整體發生不利的變動時,就應當對證券組合的資產結構進行修訂,或剔除,或增加有抵消作用的證券。
5,評估投資管理業績
對證券組合資產的經濟效果進行評價是證券組合管理的最後一環,也是十分關鍵的一環,它既涉及對過去一個時期組合管理業績的評價,也關系下一個時期組合管理的方向。評價經濟效果並不是僅僅比較一下收益率就行了,還要看資產組合所承擔的風險。風險度不同,收益率也不同,在同一風險水平上的收益率數值才具有可比性。而資產組合風險水平的高低應取決於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超過投資者的風險承受力進行投資,即使獲得高收益也是不可取的。對於收益的獲得也應區分哪些是組合管理者主觀努力的結果, 哪些是市場客觀因素造成的。如在強勁的牛市中,市場平均收益率為50%,那麼,即使某資產組合盈利率為35%,組合管理者的經營能力仍然要被評為不合格的;而在大熊市中,如果市場指數下跌了50%,即使某資產組合資產凈值下跌35%,也可以說是表現相當不錯的。
七, 國際證券投資
數以億萬計的國際資金成為許多國家發展資金的主要來源。國際證券投資亦稱「國際間接投資」。在國際債券市場購買中長期債券,或在外國股票市場上購買企業股票的一種投資活動。從一國 資本流出和流人角度來看,購買國際證券意味 著資本流出,發行國際證券則意味著資本流 人。國際證券投資動機主要有兩個:一是獲取 定期金融性收益;二是利用各國經濟周期波動 不同步性和其他投資條件差異,在國際范圍內 實現投資風險分散化。當然,也有不少證券購 買者真實目的是利用證券交易進行投機, 這些 人本質上是投機者而非投資者。國際證券投資 增長迅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進行國際 證券投資,貿易順差國大量吸收美元,用於購 買美國國庫券,這就保持了匯率體系相對穩 定;通過國際證券投資,促進了長期資本在國 際范圍內的流動,從而加強對發展中國家投入。
證券投資學上機實踐操作報告
理論知識只是基礎,歸根結底還是為了能在實踐中運用好。
老師運用基礎理論與上機模擬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讓我深深體會到了炒股存在著較大的,甚至是讓人難以意料的客觀風險,但個人的心理因素也很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領會到了一些基本的投資理念和技巧。
學了一點基礎的理論知識之後,老師給我們每個同學的賬戶里發了100萬元的虛擬貨幣,告訴我們可以進行自由的投資選擇,可以投資股票、基金或者國債。我想,反正又不是真的,就買股票好了,要麼大賠要麼大賺,每周一下午,我都會去機房,其它時間有空也會去那裡看大盤,開始的時候,都看不懂,過一段時間,摸索出了「同花順」軟體的一些用法,再加上和其他同學經常交流,漸漸地豐富了自己在證券方面的知識。
我找了幾支看起來走勢蠻好的股票用了13萬去買了5支。第1周去時,看到3支長勢喜人,怕萬一再過幾天又跌了,於是急忙拋售,賺了2百塊多,看著我的1000000變成了幾天之內就變成了1000231,心裡得意得很啊。再過幾天去看時,這次買的幾支卻是光賠不賺,而且看起來還有明顯下滑的樣子,著急的不得了,趕緊趁著賠的不是很多趕緊清倉。想到老師上課時說起過的「不要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趕緊買幾支國債和基金,這樣做可以有效地降低點風險。於是乎開始買基金,
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錢由開始的100多嚴重縮水,賠了近十幾萬,我終於對風險有了切身的體會。趕緊回去仔細翻書再學習理論知識,學習股票交易的技巧和手段。這樣慢慢地有了點挽救,不過到現在為至,還是賠了幾萬。
我想想股票的玩好的人都應該有很大的忍耐能力,經得起股市瞬息萬變的波動吧,我現在還是火候不夠啊。
初學證券投資學的時候,對於理論知識不屑一顧,感覺它講的太老套了,不進入進行股市實際操作,就算知道的理論再多也是沒有用的,可是經歷了網路模擬交易後,我覺得任何事情都不是獨立的,學習了理論知識可以用它來指導實踐,股市肯定不會是單靠運氣來盲目運行的,一定會有經驗老到的股民,是通過技巧來賺錢的。剛開始模擬交易時,什麼技術分析等東西都不懂,雖然看了一些關於K線圖的理論知識,但還是不懂的如何去運用,也不懂其中的投資技巧,所以買回來的股票基本都是虧的,有一種很強的失落感,這才想起惡補專業理論知識,在逐步的系統學習中,我慢慢懂得通過陽線及陰線的形態去選擇股票,再結合當天的成交量,來判斷是否有升的可能。有一句話說得很好:股市中,什麼都可以騙人,唯獨成交量是不會騙人的。由於時間的局限,所以我都是做短線炒股,下面是我這段時間學習證券投資學的的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在形勢不利的時候及時抽身而退,從而使損失最小化,千萬不要猶豫不決。
二,賣出去的股,哪怕第2天又漲了也不要後悔,反正有的是機會,後悔是沒有用的。
三,買進趨勢明朗的股票,不要買趨勢不明的股票,最好是有5日均線支撐的,因為這樣比較有保障,就算虧,也不會虧很多。若想賺多點,就盡量買那些價格比較高的漲幅比較大未來形勢看好的好股票。
四,盡量要買市場熱點的股票,不要買垃圾股,垃圾股漲的快,但跌起來會更快。買進最近換手率較高的股票,賺得多而快。
五,仔細觀察k線圖,盡量在價格突破前期後,再等1個交易日確定安全以後再買進,不要心理過急,以防其到達最高價而接下來狂跌。
六,不要把所有的資金用在一個股票上,股市中有一句老話,永遠一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面。分散投資最重要是分散分險啊。
在整個模擬炒股的過程中,我的心情都是隨著股票的漲跌而喜悲的,但在我不懈努力下,我的盈虧率從虧18%到目前的虧7%左右,這已經讓我覺得非常欣慰了,畢竟我一直是在努力,也有一點進步,最深的體會是:不要怕跌!跌了也還有機會,賬面的損失並不可怕,最可怕的就輸了心態,沒了鬥志。一定要懂得及時地進行策略調整和心態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在股市的競爭中存活,才能有下次戰斗的機會。
F. 求證券投資實訓總結2000字
證券投資實訓報告
授課老師: 經過這次學習《證券投資學》之旅之後,我覺得用「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兩句話來形容我在課程《證券投資學》學習中深刻而又難 忘的體會,也是內心最為真實的最為有感觸的表達,也將會是在我以後工作生涯 中面對證券行業提供有力基礎的知識保證。整個報告分為三個部分。 一:回顧與總結。 回顧與總結。 整體地表達對學習《 證券投資學》 總結。 ( 一 ) 整體地表達對學習 《 證券投資學 》 的 總結 。 二〇一一年,在我大二第二學期的課程中, 《證券投資學》脫穎而出, 對新領域、新知識的碰撞更為強烈有激情。 《證券投資學》教學過程中,老 師結合了理論與實操的教學模式。應用了模擬炒股與課本知識理論同時授 課的模式。讓我學到了基本的炒股技能的同時,對於證券市場基本相關領 域的內容會有初步的認知,雖然並不是非常了解,但恰恰是我接受新知識 的方式與途徑。對未來的自己來說,會在面對風險與收益的平衡抉擇上, 更能全面地分析與做決定,對生活中所遇的機遇與挑戰會審視奪度,對處 理某件事事情上持有的態度會更加的穩重與現實客觀。 具體學習 證券投資學》 的哪些方面。 學習《 ( 二 ) 具體 學習 《 證券投資學 》 的哪些方面 。 1、 模擬炒股方面 。 、 模擬炒股方面。 這個模擬炒股實訓的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一:初次涉及模擬炒股平台。剛開始買股票會顯得無所適從不知所措, 不知道買些什麼股可以賺錢,只是憑著老師教過的知識和老師在課堂分析 的藍籌股與自己對資本市場和當前經濟簡單分析進行交易。剛開始,買些 銀行的股票,確實是賺了點,可不盡如人意的事還是會發生,以為可以作 為長期投資的股票, 結果卻大大下跌, 導致對於 10 萬元的數字減至 9 萬多。 二:重整旗鼓。對一些客觀因素進行了分析,以及有關股票知識和同 學們互相討論,這樣分析處理下來,收獲確實不少,但卻因為市場的不確 定因素多,導致虧錢。 三:對於當前社會現象加深了解。進一步探討是否影響某些類型的股 票的漲或跌,認真分析 K 線圖,安裝安信股市走勢系統,關心股票的走勢, 這樣更加全面的進行模擬炒股。在某些難於抉擇的選股問題上,咨詢了老
師,也從網上股票分析師的意見中,也參考了多方面的見解,從而選定購 買的股票。 2、 基本理論知識方面 。 、 一:每次課上課前幾分鍾,老師會給我們分析昨天股市真實的走勢, 讓我們對股市的興趣愈來愈濃。讓我們更加關注當前金融市場越趨成熟的 過程,以及金融工具、金融產品的相關信息。 二:通過對股票理論的分析,老師結合了實質性板書畫圖和課本理論 知識的授課方式,讓我們對過於抽象化知識理解很大程度上客觀地接受。 三:通過課本知識的講解,對當前我國關於證券市場分析有很大的認 知,在如何申請股票上市、如何組織公司上市、目前市場中的金融市場都 會有實質性的理解。 四:通過對證券投資基本分析、證券投資技術分析等等方面,培養了 我們分析事態、表達言論會更加有條理有邏輯,進而影響生活中每處細節。 五:通過課後學習討論,特別是對選哪支股票、股票走向趨勢。很大 程度地提供對金融知識了解的良好環境。 存在的不足 二 : 存在的不 足 。 整個實訓學習下來,也存在諸多的不足之處,具體分析如下: 1、部分理論知識過於抽象化,理解起來會比較難,偶爾會影響學習的 激情與積極性。 2、對許多專業術語的理解會存在較多的不解;對股市走勢圖的分析存 在不嚴密性的理解分析。 3、對分析當前社會某些現象影響哪些行業來說會比較吃力,重要的是 培養那種金融敏感度會有很大程度的阻礙作用。 4、證券專業術語過於多,記憶起來會比較模糊。 心得與 體會。 三 : 心得 與 體會 。 專業知識的提高。 ( 一 ) 專業知識的提高 。 在模擬炒股這項實訓中,有著很深刻很刺激的感觸。 首先,對於選擇哪支股票確實需要謹慎。要有根有據,割股不可貪心, 選捨得當。因為在證券市場中存在非常多對股票趨勢影響的因素。常告訴
自己,知足常樂。重要的是要明白並非最高價才是賺錢,有時候有的賺就 可以了,炒股盈虧,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炒股心態。 其次,是對於金融領域的知識面認識更加廣泛,和對金融領域的敏感 度和關注度會有所提高,更加有興趣去探討金融領域的奧秘。 最後,通過這樣的一次模擬實訓機會,通過這樣的教程模式,對於課 本理論的了解更加立體和存在感。因為金融市場是個難以了解難於看見的 市場,因為它更注重的是了解與理解。 在課本基礎理論知識學習中,對於證券這個領域,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對於證券投資的基本流程, 以及對企業發行股票上市會有一個概念性的輪廓與認 知。我認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用在對理論抽象、數字繁多、 變化多元化的證券分析上,我覺得是可畏的評價,是一種自我激勵學習的鼓勵語 言。對於證券投資的認知,往往讀懂課本理論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對 當前國際的、我國的金融市場、金融工具等等方面的熟悉。 (二)深層次的升華。 深層次的升華。 這個實訓學習的過程,我學到不僅是對證券專業的知識,更多地是為人處事 的學習,學會了更多的寬容、更多的諒解、更多的不恥下問。還有就是處理問題 會從全面性看待與分析,做事會比較有邏輯性與層次感。這些體會,對以後的生 活會有很大的影響效用,這段實訓歷練,對以後工作會有積極的作用。對整個人 生,會是一種健全、穩重的升華。 以上報告,請審閱。
G. 投資學 股票相關論文
《淺論投資股票的獲利方式》
任何一項投資都會追求利益最大化,這是進行投資的基本要點。作為投資股票也不例外而且最能體現這個最大化的直接收益,你說不錯股票是有分紅、甚至大額度地配送股份,既然有了這個收益就沒有必要再去炒作,等著分紅擴股來增加投資收益也不錯。這個觀念不符合人類不斷進取、攀登,追求更高、更好、更快的天性;這就好像說:「既然有了桑塔納還要奧迪干什麼」一樣。
從理論上講,投資股票的收益是從二個方面獲得,一是上市公司的分紅、派息、配送股份(做長線投資),二是賺取股票差價(做短線投資)。前者有個前提必須是上市公司有較高的利潤,而利潤又來自於正確的經營決策和優秀的管理團隊,經過較長時間的努力才能實現,在實現之前有著許多不確定性和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盈利的預期不能認定,收益的絕對保障性難以預料;而後者(炒作)則不同,由於股價的變化使投資收益,具有即刻兌現的時效性和對自己才智應用的驗證性,股價漲了你馬上就得到收益,不受上市公司經營好壞的影響,所以作為股民更喜歡直接見效、刺激驚險、跌宕起伏的後鍾獲利方式,在達到投資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使貪婪慾望和感官的刺激得到滿足,這就是為什麼上萬成億的股民在股票市場前仆後繼,奮力博弈去賺取股票差價的原因。一句話:怎麼賺錢快就怎麼干,最大限度地用你的才能讓你的投資收益最大化。這就是在股市裡股民的興奮和悲哀的根結所在吧。
H. 我要寫一篇關於股票的論文(我們這學期在網上模擬炒股了)。希望各位給點意見啊,我都不知道從哪裡入手好
本文應以股票股利為例,對會計政策進行了分析。首先,探討了股票股利會計結轉存在的各種備選方式及其理論依據;然後介紹和評價了美國會計程序委員會制定的關於股票股利的會計准則;接著評述了股票股利會計政策顯示信號的理論假設及其實證檢驗;最後,結合我國會計制度對股票股利的相關規定,討論了我國公司會計的現實選擇。
制定會計政策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一項基本內容,也是將會計理論應用於實務的最為重要一環。在我略高於實行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隨著企業經營自主權的確立與強化,這一問題顯得尤為緊迫,已受到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高度重視。從理論界現有研究狀況看,多限於會計政策概念、性質、特點、目標等一般性理論問題的研究,還缺乏從實務處理的角度對會計政策進行具體分析[1]。有鑒於此,本文選擇公司分配股票股利這一會計事項,對會計政策的成因、制定及其經濟後果作一簡要分析,旨在引起理論界對這一問題的興趣和重視,同時民為實務界有關股票股利帳務處理提供一些參考性意見。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將會計政策定義為,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所採納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根據其制定的主體不同,會計政策分為宏觀會計政策和企業會計政策。前者主要是政府或權威機構通過會計准則的制定和實施來體現的。而事者則是在宏觀會計政策的指導和約束下,企業根據其自身的實際情況所選擇的會計原則、方法和程序,常也稱之為微觀會計政策。產生會計政策的主要原因在於會計自身的模糊性,以及人們所持的不同的會計觀點[2]。
由於所有者權益本身是由資產與負債倒軋而得,是各項會計政策的最終體現,這無疑對其自身變動的會計處理增添了復雜性,其會計政策也便具有相應的特殊性。而股票股利支付是通過留存收益資本化而造成權益內部變動的一件典型會計事項,長期以來,人們對股票股利的會計處理一直存在爭議。從某種意義上講,股票股利本身源於人們對股東權益的認識。這使股票股利會計政策的研究尤其是典型意義。
一、股票股利會計政策的成因分析
我國《公司法》規定,公司分配股利可以採用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兩種方式。其中,股票股利又稱為分紅股或送股,是公司無償向普通股股東增發普通股股票。它所涉及到的會計問題主要有兩個:其一,股東收取股票股利時應否將其砍認為投資收益;其二,送股公司應如何確認和計量分配股票股利所引起的權益變化。在現有的會計理論下,股東不應將收取的股票股利確認為投資收益。這也是目前會計界普遍持有的觀點。本文重點討論的第二個問題,即送股公司的會計處理,它涉及到結轉科目與結轉金額的確定。
(一)結轉科目的確認
公司發放股票股利可以視為帳戶結轉和股票分割兩筆業務的復合。因為股票股利並不代表股東對公司的投資增加,如果會計上不對股東權益另行分類,或者完全按來源劃分權益,則不存在帳戶之間的結轉問題。但在現行的會計實務中,為了提供決策相關的信息,會計人員對股東權益的劃分並未完全遵循來源標准,而是考慮了多重目標。典型的分類方式是將股東權益劃分為資本金帳戶和留存收益帳戶。前者可以進一步劃分為永久性資本(股份公司為股本)和資本盈餘帳戶(在我國為資本公積)。這樣結轉分錄就可以分別由資本盈餘和留存收益向永久性資本帳戶結轉。
在實行法定資本制的國家,資本金帳戶不得用於股利分配,用於利潤分配的資金一般只能來自留存收益。但在英美等實行授權資本制的國家,對股利來源一般不作嚴格限制,例如根據美國示範公司法(MBCA)的規定,如果公司保持償債能力並能在債務到期時償付則允許分配,在這種規定下,甚至股本(capital stock)都可直接用於分配,更不用說資盈餘(capital surplus)了;而在英國,用於描述股票股利的「分紅(bonus issue)」,其實施是按增發股份的面值從資本盈餘中結轉的。
(二)結轉金額的計量
分配股票股利的會計本質是在不改變公司資產總額的情況下,通過結轉留存收益(授權資本制下還包括資本盈餘)而增中其法定資本數額。結轉之後,同等數額資產的用途被施加限制,董事會不能象以前一樣將這些資產分配給股東,所限制的數額為增發股份所必要的額外法定資本,這一數額即為需要資本化的留存收益。而每股所代表的法定資本數額一般是用面值表示的(無面值股份為董事會所設定的價值),相應地,只有面值結轉才是符合股票股利會計本質的,任何其它結轉計價方式都是武斷的,有違於這一事項的內在邏輯性。
但在實務中,卻存在多種計量方法,如市場價值、增發前每股帳面資產價值或同類股票的發行價值,其中尤以市價結轉法最受關注。支持市價結轉主要持下述兩種觀點[3];
1、再投資假設:股票股利可以看成由兩筆交易組成,公司先向股東支付現金股利,股東收到現金股利後再按市場價值向公司購買新增股份。從帳務處理上看,公司在發放現金股利時可以按股票的市場價值減少留存收益;而隨後的股票銷售將按同等金額增加實收資本。
2、機會成本假設:公司股票股利的成本被認為是將股票送給股東而不是在市場中出售的機會成本。即因為公司本來可以按市價出售這些股份,這是股利金額的最好證據,這一數額應被資本化。
這些觀點的似是而非性實質上反映了人們對股東權益認識的模糊,如以剩餘權益理論來看市價結轉,股票市場價值代表了企業的權益總額,其本身已包括了資本金和留存收益。因此,將代表兩者之和的數額從後者結轉到前者是不合邏輯的。
二、美國股票股利會計准則評介
在美國,會計程序委員會(CAP)(1938年—1958年)於1941年首次發布關於股票股利的第11號會計研究公報(ARB11)。該項公報對股票股利的來源及帳務處理作了要求:首先,股票股利只能限於當期收益;其次,當市場價值顯著高於面值或法律規定時,增發垢股份應按市場價值予以資本化。1952年,ARB11為現行權威公告所取代,即修訂後的第11號會計研究公報。這份公報對評估股票股利的標准作了界定和區分,同修訂前相比,基本上未作改動。1953年,CAP又對此前發布的42份研究公報進行調整,匯編而成第43號會計研究公報和第1號會計術語公報。其中,關於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的會計規定被收錄於43號公報第七章第二部分(ARB43,Ch.7B),並一直沿用至今。
(一)准則簡介
在這份准則中,最受爭議的一點是關於小額送股市價結轉的規定。根據委員會的規定,當送股比例低於20%或25%時,必須按增發股份的市價結轉(後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選取25%作為劃分小額送股上限)。CAP對此所作的解釋是,在發放小額股票股利時,投資者會將其視為公司收益的分配,其數額相當於收取額外股份的公允價值。基於這種認識,市場一般不會對小額送股作出明顯反應。因此,如無公司所在州公司法的特別規定,公司在發放小額股票股利時應按市價結轉。但在控股公司(closely-held companies)中,因股東對公司事務十分了解,不會把股票股利看成是公司收益的分配,應當按法定要求的面值或設定價值予以資本化[4]。
對於高於設定比率的大額送股,CAP提供了兩種備選處理方法,一是根據所在州公司法的規定,按面值或設定價值結轉,並建議公司將送股描述為「以股利形式實施的分割」(splitup effected in the form of a dividend)。而在州公司法對此未作規定時,就沒有必要對留存收益進行資本化了,可按股票分割不作帳務處理。對此,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還推薦了另一種處理辦法,即按面值從資本盈餘結轉到股本帳戶。
(二)評價
對於CAP的這份公報,公眾褒貶不一。尤其是關於小額送股市價結轉的說法。在准則制定之初,委員會部分成員就曾指出,CAP在制訂股票股利收取者(recipient)的會計政策時,已認為不應將其確認為收益;而在制訂股票股利發放者(issuer)的會計政策時,又基於與前者完全相反的假定,因而兩者之間缺乏內在一致性。並且,CAP將會計政策建立在可能引起的市場瓜這一假設之上,也是不符合邏輯的。此外,對市場瓜的假設也並未得到實證研究的支持。根據有效市場理論,如果市場是有效的,那麼無論是何種比例的送股,對股票的稀釋都應當立即在股票價格中得到反映。福斯特等人(Foster etal.1978)分析了送股時股價行為,發現無認綱舉目張額送股還是大額送股,股東在股東的除權日附近的異常報酬並不顯著異於零。[5]亦即,市場對各種比例的送股均會作出適度調整,只不過受市場非完善因素阻礙,這種調整不是很充分而已。盡管如此,CAP突破了傳統會計理論框架的約束,結合股票股利的市場反應來制定會計准則。對此,哲夫(Zeff 1978)評論道,CAP關於股票股利的會計公報是會計界在制訂會計政策時將其經濟後果納入考慮的最早事件之一[6]。這對於其他會計政策的制定無疑具有啟發作用。
從歷史上看,會計程序委員會是為美國注冊會計師最初制定公認會計原則(GAAP)而設立的機構,尚處於准則制定的探索階段。委員會發表的會計研究公報,也主要是對現行會計慣例加以選擇和認可,而缺乏對會計原則的系統研究。股票股利會計准則的制定充分體現了ARB就事認強烈,缺乏前後一貫理論依據的不成熟特點。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公報沒有嚴格遵循會計上的邏輯。
三、有關股票股利會計政策的實證研究
與現金股利不同,股票股利並不影響企業的現金流,而只是企業內部的會計結轉和股票分割的復合。因此,如果市場是有效的,則會在股票股利宣告日對其會計政策的信息內涵作出適度反應。這方面的研究舉不勝舉。例如,格林布勒特等人(Grinblatt,Masulis and Titman 1984)(簡稱GMT)在調查股票股利宣告日價格反應時,發現有顯著的異常報酬(abnormal return)。表明股票股利的宣告確實向市場傳遞了某種信息。對於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前者的兩天報酬為3.03%,而後者則為4.9%,顯然股票股利的宣告效應較大;對於不同送股比例的股票股利,大額股票股利的異常報酬為4.90%,小額股票股利為5.89%,宣告報酬隨送股規模呈反向關系。GMT用留存收益假設(retained earnings hypothesis)對這一現象作了解釋[8]。
(一)留存收益假設
根據信息不對稱理論,在非完善市場中,企業管理者要比外部投資者更了解企業當前的盈利水平和未來的增長潛力,即具備更多關於企業價值的真實信息。因此,在必要時,尤其是在企業價值被市場低估時,管理者便會採用相應的手段予以揭示。其中,股利政策是一種常用的信號顯示(signaling)機制。同現金股利相比,股票股利既能傳播信息,又不會影響企業的現金流,因而倍受管理者的歡迎。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股票股利的發放是不花任何代價的。作為一種信號顯示機制,為了防止被造假者利用,它必須具備相應的信號成本,足以使潛在的造假者望而卻步,股票股利同樣如此。從會計角度來看,可用留存收益假設來解釋公司發放股票股利的信號成本。
該假設認為,企業發放股票股利時,一般會從留存收益中結轉出一部分金額到永久性資本帳戶(即股本和資本盈餘),而留存收益通常又是企業發放現金股利的最高限額。因此,由股票股利所引起的留存收益減少,實際上就削弱了公司在未來支付現金股利的能力。除非公司具有良好的經營前景,可用未來的收益填補減少的這一部分,否則,會因留存收益不足以支付現金股利而陷入極為不利的困境。這對於造假者而言,代價是昂貴的。因此,在正常情況下,投資者會將股票股利的發放視為一個有利信號,它顯示了管理者對公司未來業績的信心。
嚴格地講,留存收益假設是不夠准確的,它必須具備這樣兩個條件:首先,對股票股利會計處理的結果必須要減少留存收益;其次,現金股利只能從留存收益中支付。前者是一個會計方法的選擇問題,後乾則涉及到相關法律的具體規定。為此,彼得遜等人(Peterson et al.1996)[9]提出可分配權益(distributalbe equity)概念,它是公司怕在州對公司支付現金股利的法定最高限額。只有引起可分配權益減少的股票股利,其信號成本才是昂貴的。
(二)送股會計政策傳遞信號的實證檢驗
根據會計程序委員會及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規定,股票股利的會計結轉一般有以下幾種處理方式:
當送股比例低於25%時,
·必須按增發股票的市價從留存收益結轉到普通股股本和資本盈餘帳戶
當送股比例大於或等於25%,可以在下述三種方法中選擇
·按面值從留存收益轉入普通股股本帳戶
·按面值從資本盈餘結轉到普通股股本帳戶
·視同股票分割不作帳戶結轉,只須按送股比例減少每股面值
可分配權益是由各州公司法規定的,有以下三種類型:第一類要求現金股利只能從留存收益中支付;第二類則為留存收益和資本盈餘之和;第三類最為寬松,只要不至於引起資不抵債,所有權益均可用於發放現金股利。
股票股利會計處理的多樣性及分配權益的不同規定,使得其信號成本也不盡相同,可表述如下:
表1不同送股比例及其會計處理對可分配權益的影響(參見會計研究2000.3第51頁)
根據留存收益假設,可分配權益減少得越多,則股票股利的信號成本就越高,從而越能反映公司管理者對未來業績的信心。因此,管理者可以通過送股比例及會計方法的選擇,向市場顯示其關於企業價值的私有信息。彼得遜等人的實證結果表明,對於可分配權益減少了的企業,投資者在股票股利宣告日附近所獲得異常報酬顯著高於其它企業,證實了留存收益假設的有效性。
此外,根據規定,25%的送股比例為大額送股與小額送股的分界線。在此以上按面值結轉,在此以下則按市值結轉。又因股票市價一般遠遠高於其面值或設定價值。這樣,在送股比例低於且接近於25%時,公司所結轉的留存收益數額可能會遠遠超過其送股比例高於25%的情況。從而出現小額送股卻要比大額送股減少更多留存收益的反常現象。例如,在1987年6月,貝爾產業(Bell Instries)宣告了20%的股票股利,贈送新股1,081,402份,每股面值0.25美元。貝爾為此結轉了2052.7萬美元。而如果貝爾宣告25%的股票股利,則只需按面值減少33.8萬美元的留存收益。由於兩種比例十分接近,因而可以忽略諸如股票流通性等其他因素對股價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在20%和25%兩種送股比例之間的選擇,實質上是一個會計方法的選擇問題。根據留存收益假設,20%的股票股利可能被市場理解為管理者傳遞關於企業價值更有利的信號。對此,蘭金等人(Rankine et al.1997)通過經驗測試,對兩種送股比例的企業作了比較。結果表明,對於送股比例為20%的企業,股東在宣告期獲得了更大的異常報酬,公司也在宣告以後的期間內出現了增長更快的現金股利[10]。
上述結果證實,管理者有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來傳其私有信息的動機。換言之,會計政策具有傳遞信號的功能,從而有利於減緩企業管理者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四、我國股票股利會計政策評析
迄今為止,我國股票股利的會計准則,只是在相關的法規中作了一些零星的規定。
(一)制度分析
我國屬於法定資本制的國家。根據《公司法》的規定,股東權益由四個科目構成,即股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其中,由資本公積向股本的結轉屬於資本性帳戶的內部結轉,不具有利潤分配的性質,由此項會計處理而進行的無償增股自然不作股票股利。中國證監會於1996年7月24日公布的《關於上市公司若干問題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的送股方案必須將以利潤派送紅股和以公積金轉為股本予以明確區分,並在股東大會上分別作出決議,分項披露,不得將才者均表示為送紅股。」
《公司法》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在彌補虧損和提取公積金、法定公益金後剩餘利潤,按照股東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我國並未對股票股利的資本化金額作出正式規定。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號——所有者權益(徵求意見稿)》第21條第1款,公司在公配股票股利時,「應按該種股票該次發行價格確定其價值。如果該次作為股利發放的該種股票沒有發行價格,則應根據公司連續盈利情況和財產增值情況確定股票股利的價值,按確定的股票股利的價值減少留存收益。」此外,根據《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對結轉分錄的規定,公司按股東大會批準的應分配股票股利的金額,辦理增資手續後,借記「利潤分配——轉作股本的普通股股利」,貸記「股本」。如實際發放的股票股利金額與票面金額不一致,應當按其差額,貸記「資本公積——股本溢價」科目。雖然《制度》並未對股票股利的資本化金額作出明確規定,但從其帳戶處理所涉及的科目看,無疑是允許企業使用面值法或其他高於面值的金額結轉。
(二)實務處理
盡管會計制度允許企業採用多種送股計價方式。但是,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由於股票市場發育尚不成熟,股價波動較大,使得股票有公允價值難以確定。公司發放股票股利一般是按照股票面值折股的。因為股票面值一般為1元,便於確定所要結轉的金額(應等於增發股票有數量)。這使股票股利的數額與折股的股票面值總額保持一致,因而不涉及折股中的溢價問題。從納稅角度看,這一處理有利於公司減輕股東稅賦,因為如按照市價結轉,其結轉金額無疑會遠遠超過面值數額,由此應由股東承擔的稅賦也是相當重的。
此外,實務還對股票股利處理時間與報告揭示作了靈活處理。對於現金股利,在董事會確定利潤分配方案後,必須進行帳務處理;當它與股東大會批準的現金股利之間發生差異時,必須調整會計報表相關項目的年初數或上年數。對於股票股利,董事會提出分配方案時不需要進行帳務處理,只需要在當期會計報表附註中披露;在股東大會批准利潤分配方案並實際發生時,直接進行帳務處理,因而不存在有關項目調整的問題。股票股利之所以採用上述處理方法,首先考慮到股票股利與現金股利的差別,如果採用與現金股利丁同的處理方法,在董事會提出利潤分配方案時須作為負債處理,執必誇大公司的負債權益比例,從而可能導致一些股東對企業財務狀況產生誤解。其次,按照現行規定,企業在增加資本時必須報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批准變更注冊資本。一般情況下,應當是在股東大會正式批准股票股利分配方案後,才正式申請變更注冊資本的注冊登記。因此,在送股發生時再進行帳務處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會計調整。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實務界對股票股利會計政策的選擇既保證了會計信息質量,又有利於簡化會計工作程序和手續,並且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維護了股東和企業自身的合法權益,因而是合理可行的。與美國相比,我國實務界對送股所採用的會計政策缺乏可選性,從而限制了會計政策傳遞信號的功能。但在目前,由於我國尚不具備象美國一樣發達的資本市場,通過會計政策來傳遞信號還缺乏相應的市場條件,因而會計政策還僅僅限於指導會計信息加工的作用。
五、小結
本文以股票股利為例,對會計政策的成因、制定動機、經濟效果、選擇依據作了逐一分析。現作如下歸納:
·會計政策的可選性產生於會計人員對會計對象的認識上的分歧;
·宏觀會計政策制定者有動機通過准則的制定以擴大影響;
·在有效資本市場中,會計政策的選擇具有傳達管理者私有信息的功能;
·會計政策的選擇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則,並有利於企業總體目標的實現;
·公司法是制定會計政策的法律依據,會計政策從會計角度確保公司法的實施。
參考文獻:
1、曲曉輝,關於會計政策的幾個問題(上、下),上海會計,1999;11:3—8,12:10—13。
2、黃菊波,楊小舟,試論會計政策,會計研究,1995;11:1—5。
3、Eldon S.Hendricksen, Michael F.Vanbreda.Accounting Theory.5th deition.Homewood III: Richard D. Irwin, 1992.
4、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Original Pronouncements. Accounting Standards, as of June 1, 1996.Volume II.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1997:23—25.
5、Foster, T.W. and Vickrey, D.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stock dividend announcements.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78:53 (2) :360—70.
6、Zeff, S.A.The rise of economic consequences. Stanford Lecture in Accounting. Graate School of Business, Stanford University, 1978.
7、May, G.O.1952. Letters to John B. Inglis. Dated August 5, 1952.
8、Grinblatt, M., Masulis, R. and Titman, S. The valuation feffects of stock splits and stock dividend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 13:47—70.
9、Peterson, C.A.Millier, J.A.and Rimbey, J.N.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accounting for stock splits and large stock dividends.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 71 (2) :241—53.
10、Rankine, G.W.and Stice E.K.Accounting rules and the signaling properties of 20 percent stock dividends.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7;72 (1) :23—46.
來源:《會計研究》2000年第3期
I. 3000字的「學習證券投資學的體會」怎麼寫
其實很簡單,你上網路問問就行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