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股票融資佔主導地位的原因
1990年以來,中國金融制度安排在漸進改革的環境下不斷向提高效率的方向演進。從企業融資渠道的發展來看,以銀行為主的制度安排正逐步向銀行與資本市場共同發展的混合型金融制度演變,從而為企業按照自身需求尋找低成本的融資渠道提供了更充分的空間。
1997年,中國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所獲得的資金比1995年上升了10個百分點,其中股票融資的增長趨勢非常明顯。但相對於股票融資的迅猛發展,中國企業通過債券融資的比例不但停滯不前,近幾年甚至還有下降趨勢。1992年企業債券融資達到683.71億元,1995年卻只有33.80億元,1997年更降至255.33億元。從1986年發行企業債券開始到1997年底,中國企業債券年度發行數量平均在300億元左右,累計發行總數僅為2300多億元,其中只有7隻在交易所上市交易,上市流通部分不到30億元。
企業債券在深、滬交易所中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交易品種,上市數量及交易金額均遠遠小於股票。在2000年所發行的6400億元債券中,企業債不足百億元。從企業的海外發債數字來看,截止到1998年底,中國企業海外發行的債券余額僅為84億美元,而當年全球企業發行的國際債券余額為30251億美元。
中國企業之所以偏好股票融資, 因為股票融資可以分散公司風險,擴大企業外部影響,提高企業資本變現能力,降低企業負債比率提高企業償債能力,增加企業投資能力.
因此,我國企業在股票融資上一直有無限的熱情和不盡的動力.我們不得不考慮股票融資任具有成本高,股權分散,喪失企業部分控制權,削弱了企業決策控制權等缺陷,這也是企業決策者應對股票發行謹慎決策的原因.
『貳』 為什麼我國的企業都傾向於股票融資,而企業債券市場很不發達
債務是要還的,而且還有利息,而股票不用還息,股息也要看情況才能派,股票又不用還本的.所以相比之下,上市公司熱衷於增發股票就是這樣子的.
『叄』 企業為什麼要發行股票
發行股票的直接目的是籌集資金,但是,由於各企業的實際情況差異很大,發行股票的主要原因和目的也不盡相同。具體來說,主要包括:
1.籌集資金並成立一家新公司
新的股份公司成立時,需要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股東資本,達到預定的資本規模,為公司的經營活動提供資金來源。
2.加大投入,擴大經營
為了擴大業務規模、增加投資或籌集營運資金,現有股份制公司可以通過發行股票籌集所需資金,這種股票發行稱為增資發行。
3.提高自有資本率,改善財務結構
自有資本在資本來源中的比例是衡量公司財務結構和實力的重要指標,為了保證合理的自有資本負債比例,提高企業的經營安全和競爭力,企業可以通過發行新股提高自有資本比例,改善企業的財務結構。
4.其他目的
例如,為了擴大產品銷售,引進其他公司的先進生產技術,向一些流通企業或戰略合作夥伴出售新股,另一個例子是以發行股票股利代替現金股利,或以新股換其他公司的股票,以實現證券交易所合並等。
拓展資料:
股票對投資者有利
(1) 上市為股票提供了一個連續的市場,有利於股票的流通,證券的流動性越好,投資者就越願意購買,然而,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的流動性不如在場外市場上市的股票,這是大多數股票退出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
(2) 有利於獲取上市公司的經營和財務信息,了解公司現狀,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3) 上市股票的買賣必須服從買賣雙方的競,。只有當購買價格與銷售價格一致時,交易才能成交,因此,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價格遠比場外交易市場的交易價格公平合理。
(4) 證券交易所利用媒體迅速公布上市股票的交易價格,這樣,投資者就可以了解市場價格的變化趨勢,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5) 證券交易所對經紀商收取的傭金有統一的標准,不論老少。
『肆』 為什麼很多國企都要搞股
股票對企業的意義:
1.股票是籌集資金的有效手段。股票的最原始作用就是籌集資金。通過發行股票,
股份公司可廣泛地吸引社會暫時閑置的資金,在短時間內把社會上分散的資金集中成為
巨大的生產資本,組成一個「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而通過二級市場的流通,
又能將短期資金通過股票轉讓的形式銜接為長期資金。正是基於這個特點,現今世界上
許多國家特別是西方一些發達國家,都是通過發行股票的形式來組織股份有限公司,以
經營工業、農業、運輸業、金融保險業中的一些大企業。我國一些股份公司發行股票的
主要目的也是籌集企業進一步發展所需的資金。
2.通過發行股票來分散投資風險。發行股票的第二個作用就是分散投資風險。無論
是那一類企業,總會有經營風險存在,特別是一些高新技術產業,由於產品的市場前景
不明朗,技術工藝尚待成熟和穩定,在經營過程中,其風險就更大。對這一些前景難以
預測的企業,當發起人難以或不願承擔所面臨的風險時,他們總會想方設法地將風險轉
嫁或分攤與他人,而通過發行股票來組成股份公司就是分散投資風險的一個好方法。即
使投資失敗,各個股東所承受的損失也就非常有限。
3.通過發行股票來實現創業資本的增值。在股票發行市場上,股票的發行價總是和
企業的經營業績相聯系的。當一家業績優良的企業發行股票時,其發行價都要高出其每
股凈資產的許多,若遇到二級市場的火爆行情,其溢價往往能達到每股凈資產的2~3倍
或者更多,而股票的溢價發行又使股份公司發起人的創業資本得到增值。如我國上市公
司中國家股都是由等量的凈資產折價入股的,其一元面值的股票對應的就是其原來一元
的凈資產。而通過高溢價發行股票後,股份公司每股凈資產含量就能提高30%甚至更多。
4.通過股票的發行上市起到廣告宣傳作用。由於有眾多的社會公眾參與股票投資,
股市就成為輿論宣傳的一個熱點,各種媒介每天都在反復傳播股市信息,無形之中就提
高了上市公司的知名度,起到了宣傳廣告作用。
『伍』 我國為什麼要發展間接融資市場,也就是股市
第一點:
股權融資的要求。從融資來說,有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兩種。債券融資的最大缺點是償還性,股權融資的最大特點就是補償還性。
所以股權融資成為融資的一種重要方式。 有了股權融資,就必須要考慮如何保證它的流動性,所以會出現股權的交易場所——股市。
第二點:
股市有風險,銀行貸款也有風險。
關鍵兩者的特點還是不同。銀行信貸對個人造成的風險還是間接的,商業銀行貸款出現問題之後,首先是銀行體系出現擠兌現象,然後銀行體系崩潰,個人才會受到影響;股市是個人直接投資,風險是直接的,可見的!!!
所以大家對股市的風險看得更明顯,也覺得更大。
第三點:
企業的需求。企業要保證生產經營的連續性,就有必要保證一定的資本金。這部分需求要靠股權融資來解決,僅靠債券融資是不行的。這也是企業財務管理中提到的財務杠桿的問題:企業的債務必須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第四點:
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股市的風險是最大的。首先股市中,個人投資者是直接面對風險,銀行信貸是將個人的資金貸給企業,個人與企業之間有銀行作為過渡。
其次,股市需要技術分析,對個人能力要求高,銀行信貸個人基本不需要相關的知識。
最後,高風險高收益,股市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為它的收益也是要遠遠高於銀行利率的
『陸』 企業為什麼要買股票
多是為了融資
『柒』 我國企業為何偏重於股票融資
與債務融資還本付息的「硬約束」相比,股權融資除了紅利納稅要強制繳納以及必須達到證券監管部門所要求的融資資格外,其餘都具有「軟約束」的特徵,事實上存在著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將股權融資作為一種長期的無需還本付息的低成本資金來源,存在著「免費午餐幻覺」。之所以出現「免費午餐」的認識,也與我國資本市場的功能定位密切相關。我國政府對發展股票市場的最初功能定位是為了解決國有企業的融資問題。對股票市場融資功能的過分強調,導致了資本市場其它重要功能的弱化。因此,可以說,導致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成本小於債務融資成本的真正原因在於當前信息非對稱條件下的股權融資間接成本的缺失,從而導致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企業管理層有動力通過股權融資擴大企業規模。
『捌』 人們為什麼要投資股市投資股市要注意什麼
首先從股票發行說起:
股票發行的原始目的是為了募集資金以供企業發展,投資者購買股票後可享受每年分紅,股權鎖定期過後可轉讓股票獲取差價。
現在完全變質了,企業發展就為了上市圈錢,投資股票就為了漲了賺差價,本質的轉變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上市企業質量越來越差,新上市企業股票發行價格越來越不如人意,上市圈的錢越來越少,付給證券公司的錢越來越多……
剛看樓下說投資股市是為了賺錢,這就是當今社會投資股市的典型~
現在投資股市需要注意的就多了~首先,注意企業會不會改天宣布破產,其次,注意股票價格跟該企業凈資產比例,再次,注意該股票近期行情波動,大起大落代表這是剛經歷一波莊家散戶大戰的戰場殘骸,單邊大漲代表要麼這企業忽然挖著金礦了,要麼代表這股票被人人為托市(也就是有莊家進場)。單邊大跌要麼代表這企業高層被雙規或企業經營出現嚴重問題,要麼就是金融危機波及,要麼就是莊家離場。。。。
具體該選什麼股,選了賺不賺錢,別聽所謂磚家的忽悠,他要真知道早超過索羅斯、巴菲特了,凈拿人錢在那瞎忽悠呢。
歸根究底一句話: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玖』 為什麼我國股票市場今年會出現」人人皆炒股」情像要用政治經濟學原理分析
剩餘價值的生產和資本積累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價值增殖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性動機,而在勞動過程中發展社會勞動的生產力則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
資本逐利,資本需要增值,哪裡有利潤資金就流向哪裡。
『拾』 我為什麼堅持認為中國股市值得長期投資
我為什麼堅持認為中國股市值得長期投資?在A股,好的投資標的會「說話」
第三,專業化的機構投資者成為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
證監會通過對內幕、坐莊、爆炒等非法行為加重處罰,完善監管制度,重塑機構投資者理念和行為,即重視企業本身的內在價值,平衡風險與收益,與企業共同成長;而個人投資者很少具備全面的企業價值分析能力,由專業機構統一分析並配置將成為趨勢,個股分化也許不會結束,而可能成為常態。
2
轉型與去杠桿下的宏觀環境
中國經濟增速在2010年以後開始放緩,並在
結構上發生明顯的變化,主要特徵有二:
1、總量增速放緩
,2010前十年,GDP平均增速達到10%,供應不足、資本開放及勞動力紅利,成為經濟騰飛的推動力,2011年開始,實業結構型過剩,總量增速放緩,存量競爭成為很多行業的共同點,但於全球角度,依然是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2、增長結構轉變
2010前十年,投資和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主力,物質基礎薄弱刺激實業投資,但2011年開始,出口優勢縮小,投資費效比下降,消費及內生增長成為經濟最重要拉動力,行業分化成為趨勢。
對於經濟總量,我們認同L型企穩的增長路徑,高層重視經濟質量而非數量,消費增長會提供主要拉動;對於經濟結構,過剩產能在供給側改革下企穩,新增長點更多圍繞商業模式創新及消費升級展開。
同時,在2010年之前,企業間規模差異不大,各企業均能從經濟騰飛中獲得超額收益,但在經濟降速期,市場競爭加劇,大中型企業憑借資本、管理、人才、渠道、品牌等優勢,能獲得更高的經營效益,並實現並購整合,實現行業內的強者越強,由3-5家核心企業瓜分行業多數利潤,是大部分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對行業核心企業的研究尤為重要。
價格現象從來都是一種貨幣現象。
2010年之前,央行的外匯資產是貨幣創造的發動機,銀行依靠存貸差即可獲取暴利,自身加杠桿動力不強,商業銀行總負債/央行總負債一直保持在3-4倍以內;但2010年開始,外匯資產下降縮減了商業銀行存貸差收益,商業銀行轉為發展主動負債,大幅放大經營杠桿,來維持高額收益,商業銀行總負債/央行總負債在今年達到7倍,隨後遭到監管層強力的降杠桿措施。
在2011-2012年的第一輪金融創新中,非標資產成為商業銀行加杠桿對象,並蔓延至其他資產,但很快被監管嚴控並納入表內,造成股債雙災,「錢荒」效應即是在此階段產生;在2014年開始的第二輪金融創新中,加杠桿對象直接作用於股債,並蔓延至房地產,形成股債房三牛,隨後迎來了監管層暴力去杠桿,股票及債券分別在2015、2016年被刺破泡沫。
本輪商業銀行的去杠桿仍在深入,唯一高高在上的資產只有房價,股市杠桿已基本清理完畢,在流動性層面上,
目前更多是處於存量資金博弈狀態,對企業本身價值更為關注。
3
好行業、好企業、好生意
在投資中,股票價格圍繞價值會有較大波動,但對於企業經營本身,應是具備穿越經濟周期的能力。因此對於投資標的的選擇,我們通常圍繞好行業、好企業、好生意的三個標准進行抉擇。
1、好行業。
根據行業生命周期特點,大多數行業從誕生開始,都會陸續經歷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三個階段,經歷大量競爭和並購後,最終形成行業內的寡頭壟斷,由3-5家主導企業分享多數收益,如果喪失創新機遇或被替代,甚至可能遭遇衰退期,如柯達、諾基亞等。
對成長期行業的投資,更關注行業規模增長的持續性,以及企業本身能從行業增長中獲得的營收和利潤增長;對成熟期行業的投資,更關注企業在競爭中構建的獨特優勢,並依靠優勢獲取盈利和成長的能力。
2、好企業。
在行業高速成長期,單獨企業的優劣並不明顯,但隨著行業發展成熟,競爭壓力增加,好企業的價值將放大。在我們評判企業本身優劣的過程中,著重分析其管理團隊、競爭優勢、財務狀況三個方面。
優秀的管理團隊,具備對企業戰略戰術的堅決執行和反饋能力,能靈敏地捕捉市場趨勢的變化並作出針對性決策。
獨特的競爭優勢,能幫助企業樹立競爭壁壘,維護自身收益水平,降低經濟周期波動帶來的影響。
清晰的財務狀況,既有利於評估管理團隊措施執行的有效性,也有利於在行業間進行比較分析,明晰企業在競爭中的優劣勢,並對企業進行定量化的價值評估。
3、好生意。
商業模式對企業盈利的持續性和穩定性起重要作用,其表現為盈利與增長模式、核心競爭力、市場壁壘等,同時商業模式並無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否。
如2010年之前,批量化、低成本、分銷式帶來的規模優勢,可以幫助企業快速滿足市場需求,獲取高額收益,但隨著競爭加劇和消費升級,個性化、高品質、直銷式可能成為企業突破競爭的重要方向。
例如,在2011年時,宜華生活與索菲亞均為家居行業重點品牌,且宜華生活市值與市場規模均高於索菲亞,但隨著消費者對家居品質及定製化需求的提升,以及對直銷門店渠道的把控,索菲亞從競爭中突破,其市值從36億增長至360億,而宜華生活市值從94億增長至146億,兩者增速差距巨大。
作者 王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