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裘國根的主要成就
2001年12月,裘國根先生創立上海重陽投資有限公司。2009年6月,專注於資產管理業務的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重陽投資)成立。 2014年7月,重陽投資改制為股份公司,注冊資本為人民幣兩億元。
基於資產管理行業的特殊屬性,重陽投資自成立起即採用合夥模式經營,合夥人會議是公司日常事務的最高決策機構。
經過多年積累,重陽投資已擁有一支既富理論造詣又經市場錘煉的投研團隊,投研員工超過30人。
「客戶利益第一」是重陽投資的核心經營理念。重陽投資旗下基金業績優良,存續期最長的「重陽1期」自成立以來5年的年復合收益率為26%。 2009年-2013年,重陽投資連續五年被評為「金牛私募基金管理公司」。 截止2014年8月,重陽投資管理客戶資產規模超過130億元人民幣。
② 徐翔為什麼那麼有錢
因為2009年成立澤熙投資,經過三年的發展,目前總管理規模在70億元左右,規模僅次於目前陽光私募中管理資金規模排名第一的上海重陽投資。「70億的投資中,有至少40至50隻股票。」
徐翔,1978年生,人稱「寧波漲停板敢死隊」總舵主,「私募一哥」。從營業部成名,到公開發行陽光私募產品,徐翔在創造一個又一個資本市場奇跡的同時始終保持神秘。曾任上海澤熙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總經理。
(2)上海重陽投資股票擴展閱讀:
徐翔:上海澤熙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掌門人,16年股票投資經歷,在證券市場多輪的牛熊市考驗中穩定獲利,實現個人資產數萬倍增長,同時在成長中不斷轉變和完善自我投資策略。以其「兇悍的業績,難以超越」被認為股市神一樣的存在。
澤熙投資的產品以股票型信託為主,尤以擅長「抄底」、投資風格「快狠准」聞名。[7]作為中國最大的私募基金之一,澤熙私募以高收益率和對市場精準的把控能力聞名於私募界,其掌舵人徐翔更是業內神話。
③ 莫泰山的離職傳聞
新基金法實施在即,國內最大的陽光私募機構——上海重陽投資管理公司(下稱重陽投資)總裁、高級合夥人莫泰山,將離開重陽投資再創業。
多位市場知情人士透露,莫泰山將把其在重陽投資的股權,退還給重陽投資創始人裘國根,原中金公司投資銀行部執行負責人王慶將接任重陽投資總裁之職。
這距離莫泰山到任重陽投資總裁僅兩年半時間。2010年9月28日,交銀施羅德基金發布公告稱,公司總經理莫泰山正式離職。隨後不久,莫泰山進入重陽投資任總裁,這是當時公募基金界級別最高人物、影響力最大的一次轉會。
在重陽投資兩年半的時間內,莫泰山與裘國根一起將重陽投資的管理資產規模擴至百億元,重陽投資成為國內最大的陽光私募機構。
莫泰山選擇創業的時機,正值今年6月1日新基金法將正式實施,今後證券私募基金將有法律保障,私募基金可在符合條件後發行公募產品。
伴隨著新基金法實施,國內多家公募基金公司的總經理已在伺機轉戰私募,據稱包括幾位北京、上海大型基金公司總經理。一位基金公司高管稱:「這是一個適合(私募)創業的時代。」
「答案將在下周揭曉」
對於莫泰山的離職創業消息,莫泰山昨日接受早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不便就此事多說,僅簡單表示:「答案將在下周揭曉。」
重陽投資相關負責人則確認了相關消息。該負責人稱:「2013年1月,重陽投資收到總裁莫泰山的辭職請求。莫泰山將於近期離職,去實踐獨立創業的職業規劃。對於他的選擇,我們深表理解和尊重,並祝他創業成功。」
資料顯示,現年41歲的莫泰山為中國人民大學學士,為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研究生部經濟學碩士。歷任中國證監會基金監管部副處長、辦公廳主席秘書、基金監管部處長。
2005年,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交銀施羅德)成立,證監官員莫泰山「下海」成為交銀施羅德第一批創業元老,任公司副總經理,分管銷售和市場。兩年半後,莫泰山升任交銀施羅德總經理。
據統計,在莫泰山接手交銀施羅德總經理的2007年底,交銀施羅德資產管理規模排名23位,至2008年年底,交銀施羅德行業排名升至第12位。2009年,交銀施羅德管理資產達923.9億元,排名升至第9位,快速擠進前10名。
2010年年底,莫泰山投身私募基金界,為重陽投資的高級合夥人。
根據早報記者掌握的信息,在2010年年底,重陽投資管理的資產規模約在40億元左右。根據重陽投資官網,截至2011年12月31日,重陽投資的資產管理總規模超70億元。
知情人士告訴早報記者,早在2011年年底,重陽投資管理的資產規模已近百億元,估計目前規模仍在百億元左右。
莫泰山將退股離開
在莫泰山離開之前,重陽投資僅兩個高級合夥人,另一個高級合夥人即為重陽投資的創始人裘國根。
資料顯示,現年44歲的裘國根現任重陽投資董事長,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加入原君安證券下屬投資管理機構,1996年開始職業投資,2001年創立上海重陽投資有限公司。
2009年7月,明星基金經理李旭利與其校友裘國根合作,在上海重陽投資有限公司的平台上,合夥設立新重陽投資。
2010年10月22日,李旭利退股離開重陽投資。之後不久,莫泰山進入重陽投資,除了管理市場、銷售,莫泰山亦任重陽投資投資決策委員會副主席。
在重陽投資兩年多,莫泰山曾在一些公開場合談及對市場的理解。2011年10月中旬,莫泰山在媒體發文《價值投資者沒有不出手的理由》,稱歐債危機將以動盪換太平,A股上市公司的整體盈利增速將同步放緩,但市場在超跌後會有反彈,估計股指在相當時間內將維持平淡。上述觀點在2012年得到印證。
去年年底,莫泰山發文展望2013年宏觀經濟,稱需要觀察宏觀、政策層面可能的超預期變數。例如,基建投資是否會隨著新一屆政府的上任進一步提速,並稱要關注「適當擴大社會融資總規模」等如何落實和執行。「如果以上方面超出預期,會給短期市場帶來更多的樂觀情緒,但也要關注是否因此累積更多的長期問題。」
莫泰山在文中表示,「伴隨著經濟終於企穩,以及新一屆領導人傳遞的信心,A股市場已經迎來久違了的反彈,這或許是未來一年內較好的一段盈利時間窗口。」
今年一季度的行情,證明了其對市場短期樂觀的判斷,而二季度開始表現的市場情緒,亦反映目前市場對社會長期問題的擔憂。
據悉,在離開重陽投資後,莫泰山將退出其在重陽投資的股份。目前,莫泰山在重陽投資的持股比例,未有公開資料可查詢。不過知情人士稱,料在25%左右。 莫泰山走了,這次是真的!
從年初公募基金業內的傳聞,至9月29日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交銀施羅德」)在其網站刊登的公告,原交銀施羅德總經理莫泰山離職終於一錘定音。或許沉默已久的莫泰山終於可以長舒一口氣:別了,公募!
別了,公募!
在眾多基金公司掌門人中,莫泰山屬於比較爽直的一類,年初關於他將離開交銀施羅德的消息傳出,《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與其電話溝通時,他表示,「目前只是傳聞,並沒有最終決定去留。」當時,交銀施羅德方面則態度堅定地表示了否定。
莫泰山有著比一般基金公司老總更為獨特的經歷。他曾經是一名證監會的官員,曾歷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基金監管部副處長、辦公廳主席秘書、基金監管部處長。2005年加盟交銀施羅德,任副總經理,2008年正式升任董事、總經理。在短短兩年之內,他把交銀施羅德的規模一度帶進行業前十。
顯而易見,交銀施羅德的莫泰山「時代」是成功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莫泰山卻難言「功成名就」。此前,以莫泰山等人為主體的交銀施羅德管理層曾提出25%股權激勵計劃,激勵對象包括管理層以及業務精英,但是遭遇了股東方的反對而無果。
盡管股權激勵計劃失敗,莫泰山還是爭取到了每年將15%的利潤拿出來作為激勵的政策,並且逐年增加。「莫總來了之後,交銀施羅德的薪資水平顯著提升,員工工作積極性都很高。我們都知道莫總不容易,畢竟與股東方談這個問題很艱難,」一位交銀施羅德已離職員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莫總是一個很為員工著想的人,因為他知道,沒有好的激勵機制,人才流失將成為必然。」
有業內人士指出,莫泰山的努力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或許是股東方對於激勵機制的反對態度讓其萌生退意。而2009年年底的交銀上證180公司治理ETF申贖清單烏龍事件則被普遍認為是導火索。今年8月,業內關於莫泰山離職的消息再度風生水起,交銀施羅德方面繼續態度堅定地否定。而此時的莫泰山選擇了沉默。或許,在這一刻,一切已經註定。
加盟重陽?
9月29日,交銀施羅德的一紙公告,終於讓莫泰山離開的消息最終得以確認。而此時人們的眼球似乎瞬間就集中到了莫泰山的去向問題上。
加盟重陽(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同)。這個消息從莫泰山離職的傳聞傳出之時就一直相隨。記者從各方了解到的信息來看,該消息距離最終確認也為時不遠。據悉,莫泰山將以第三位合夥人的身份加盟重陽。重陽自2009年採用合夥人模式運營,前兩位合夥人分別為裘國根和李旭利,裘國根任董事長,原交銀施羅德投資總監李旭利任首席投資官。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交銀施羅德前銷售總監沈斌已經先期離職,赴重陽投資負責銷售。
④ 李旭利的創業經歷
結識裘國根
在中國人民大學投資經濟系讀書時,李旭利就對證券投資有著濃厚興趣。他曾加入師兄裘國根創辦的證券協會,參與校園模擬股票交易。這為2人10多年後的「聯手」埋下了伏筆。
參與南方基金
1998年,李旭利考入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後,沒有選擇進入中國人民銀行工作,而是南下深圳,參與籌建國內第一家公募基金公司——— 南方基金。
在南方基金,李旭利從研究員、交易員做起,憑借出色的業務水平,很快升任基金經理助理,並在2000年成為南方基金旗下「天元基金」的基金經理。那一年,他26歲。
在大多數基金公司如走馬燈般換基金經理的時候,李旭利在這個位置上一坐就是4年多,被業內稱為「最長壽基金經理」。在此期間,A股經歷科技股泡沫的破裂,指數從2245點一度跌近1000點,而他所管理的南方基金卻始終能夠獲得正收益,逆市跑贏大盤。
正因如此,李旭利和南方基金成為各項基金評選活動的常客,「金牛獎基金經理」、「晨星年度基金經理獎」等等獎項拿到「手軟」,其中李旭利兼任的「南方穩健」還拿下業內相當有含金量的「持續優勝基金」獎。
到2004年,年僅30歲的李旭利,已成為南方基金這家當時全國最大的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
出任總監
正當李旭利在南方基金的事業蒸蒸日上時,他卻於2005年出人意料地辭去了所有職務,離開了工作8年的深圳,轉戰上海,籌建「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公司」,出任投資總監。
李旭利後來解釋說,當時「雖然從頭至尾參與了南方基金籌建過程,但是從來沒有自己組建過團隊,而交銀施羅德卻為他度身定做投研團隊,推出交銀施羅德穩健配置基金,正是這種新鮮的吸引力打動了我。」
彼時恰逢A股出現空前的大牛市行情,李旭利帶領其團隊穩扎穩打,雖然沒有一次獲得業績排名的「冠軍」,但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的穩健表現,依然獲得業內外的一致好評。
最為業內所津津樂道的一個案例是:2006年10月27日,李旭利率領的交銀施羅德基金投資部,在工商銀行A股上市當日以3元多的低價重倉買入,之後持有了兩個多月;在2007年首個交易日工商銀行股票觸摸漲停板的時候,李旭利果斷賣出,僅此一單,使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獲利100%。
創辦重陽
2009年5月,正當交銀施羅德基金的總資產規模接近千億、李旭利直接掌管的資金規模超過百億元時,李旭利再次出人意料地選擇離開。
這一次,他選擇了自己創業,而與他聯手的,正是前文提到他在大學時的師兄、如今資本市場的大腕級人物裘國根。兩人合夥出資3000萬元,創辦了 「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裘國根擔任投資決策委員會主席,李旭利出任首席投資官,主打「重陽5期」的操作。新產品開始募集後,短短30多天便吸引了接近11億元的資金追捧認購,創下了國內單只私募產品募集規模的新紀錄。
對於10年來一直掌控上百億資金的基金經理,3000萬元的啟動資金已經是李旭利的極限,他坦言,「我雖然在公募基金擔任投資總監多年,但畢竟是職業經理人,收入有限,沒有太多的錢來抬高新公司的注冊資本,而考慮到10年後的發展前景,並不很高的注冊資本也為以後引入更多的合夥人留下空間。」
離開重陽
2010年10月25日,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公告:「重陽投資首席投資官李旭利先生由於身體原因和自身的安排,已於近期辭去公司的職務,正式離開重陽投資。」
從知情人處獲悉,李旭利已將其持有的重陽股份全部退出,重陽投資已任命合夥人陳心擔任投資副總。 李旭利離開的原因是「不舒服,身體一直不太好,比較累,放下來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不過,他同時表示,更詳盡的原因由於涉及個人隱私不便透露。
⑤ 最牛私募排名
1、北京地區比較著名的陽光私募公司有:
淡水泉、弘酬投資、鴻道投資、和聚投資、龍贏富澤、星石投資、源樂晟、雲程泰、盈融達
2、上海地區比較著名的陽光私募公司有:
從容投資、鼎鋒資產、重陽投資、豐煜投資、景林資產、凱石資產、理成資產、明河投資、睿信投資、塔晶投資、彤源投資、尚雅投資、朱雀投資、智德投資、澤熙投資
3、深廣地比較著名的陽光私募公司有:
赤子之心、東方遠見、東方港灣、金中和、菁英時代、銘遠投資、天馬資產、同威資產、武當資產、新價值 展博投資
《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二條規定: 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資者是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投資於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於100萬元且符合下列相關標準的單位和個人:
(一)凈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的單位;
(二)金融資產不低於3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50萬元的個人。金融資產包括銀行存款、股票、債券、基金份額、資產管理計劃、銀行理財產品、信託計劃、保險產品、期貨權益等。
拓展資料
1、股票策略
股票策略是以投資股票類資產為主要收益來源,其投資標的為滬深上市公司股票,以及和股票相關的金融衍生工具(股指期貨、ETF期權等)。股票策略是目前國內陽光私募行業最主流的投資策略,約有80%以上的私募基金採用此策略,按照風險暴露的大小排序分別為股票多頭、股票多空、股票市場中性三種子策略。
2、股票多頭策略
股票多頭是指基金經理基於對某些股票看好從而在低價買進股票,待股票上漲至某一價位時賣出以獲取差額收益。該策略的投資盈利主要通過持有股票來實現,所持有股票組合的漲跌幅決定了基金的業績。其實質就是單純的股票的買賣操作,此策略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特徵。
3、股票多空策略
股票多空策略,簡單而言就是基於各種理論模型和經驗總結,在股票投資中配置不同比例的股票多頭和空頭(融券賣空股票、做空股指期貨或股票期權等),構建成符合自己預期收益和風險特徵的投資組合,並持續跟蹤和調整的投資策略。股票多空策略與股票多頭策略相比,共同點都是將資產主要投向於股票,核心都是選股。所不同的是,股票多頭只需要選出被低估的股票,而股票多空策略則同時還需要選出被高估的標的,同時採取做多和做空操作來對沖掉組合風險。此策略一般呈現中等收益、中等風險特徵。
⑥ 重陽投資裘國根創業經歷
裘國根,1969年4月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1993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加入君安證券。裘國根早年曾在股票和期貨市場雙向狙擊,畢業僅僅一年的裘國根,憑借著「獨立」的性格和對投資的獨特理解,從5萬元起家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00萬元,這個數字在當時已是一筆不菲的財富。曾參與編寫新中國第一部證券辭典《股票債券全書》,曾任《企業融資運作》主編。創建重陽投資公司,任董事長。裘國根在2008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排名328名,2008年財富14.6億人民幣。
裘國根出生於浙江省紹興縣平水鎮,父親是退伍軍人。1987年,他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投資經濟系。這個熱門的專業並不教證券投資,其課程主要是項目評估、招投標等,中國的國有經濟正在從計劃體制轉軌,這方面需求極大。
1991年,裘國根考進本系研究生,一件影響他至深的事發生了。一入學,老師陸中雲找他組織人寫書,這本書叫《股票債券全書》,計劃300萬字,是經濟研究所的博士吳曉求策劃的,主編金建棟,這時候,上交所和深交所剛剛運營,市場上還沒有同類書籍。
裘國根花了5個月時間,每天泡在圖書館里翻找資料,在沒有電腦和網路的時代,「假期里常常一天寫上八九千字」,一個人完成了近100萬字書稿。盡管是編寫,但自己先要理解這些知識,書的體系構架完備,裘國根由此系統地掌握了證券投資的基本知識。1992年底,裘國根和師兄代表系裡去深圳做項目,第一次聽同學描述了鮮活的股票交易,此時,滬市和深市交易的股票總共不超過50支,但經過寫書,他早已深感興趣。
裘國根的第一份工作卻沒有立即投身證券業。1993年,提前畢業的裘國根被政府背景的深圳經濟特區發展公司錄用,分配到發展部做項目,這在當時令人稱羨。不久,特發和君安證券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君安的總裁張國慶愛人才,把他要走了。從響當當的特發到剛成立一年不到的君安,雖然不樂意,但裘國根的投資生涯就這樣從君安自營業務的交易員開始。
畢業時,裘國根懷揣3萬元積蓄,除了那100萬字的稿費,還有些辦班兼課收入,這在當時是筆巨款。他回鄉和高中里就認識的駱奕結了婚,到了深圳,這筆錢已經被他花得只剩1萬余元,在紹興鄉鎮企業當會計的姐姐把3萬多元積蓄交給他打理,這5萬元就是裘國根個人投資的起點。
1993年至1994年,中國股市經歷了大擴容,新股大量發行,指數亦暴漲暴跌。到1995年底,裘國根有了一定積累,決定辭職創業。1996年底,他在深圳注冊了衣馬投資,在熟人圈內接手資產管理業務,公司的名字由他和妻子駱奕的姓拆字而得。
在裘國根的回憶中,中國股市只有兩次行情稱得上大牛市,分別是1996-1997,2006-2007,他幸運地抓住了這兩次機會,財富在其間得到爆發式增長。第一次大牛市,他獲得近20倍增長;其後8年,增長8倍;2006年到現在,他的財富又增長了近20倍。
裘國根總結,投資依靠復合增長,但增長並非均速,機會來了能抓住,沒有機會時能守住,才能在長期取得滿意的復合增長。而在機會來的時候收益幅度十分重要,他認為自己的成功在於沒有隻重視頻率而忽視幅度,10次投資,有些投資者可能贏了9次,但總收益率只有15%,而有些投資者輸了8次,只贏了2次,可能總收益率卻有70%。
兩次牛市中,裘國根都有清晰的思路和主線。首先,判斷什麼是牛市,他認可的經典牛市是「伴隨業績成長的價格上升」,「投資者反復贏利,賺錢示範效應明顯,市場氣勢如虹」。其次,牛市或經濟向好,最終通過投資於公司來實現,落實到在主線中發掘公司。
1996-1997那次,他的主要投資品種是深科技A、四川長虹、深發展A。而2006-2007的那次,他的主線是券商、金融、地產,投資了吉林敖東、長江電力、白雲機場、招商銀行、工商銀行等,其中倉位最重的是萬科A。
在裘國根看來,牛市中獲取超額收益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熊市中守好勝果,並在平衡市中獲取正常利潤。但絕大部分投資者很難兩全。兩次牛市之間的8年,裘國根的成績是近30%的年復合增長率,他還做了件重要的事,在2001年注冊了上海一格資產管理有限公司(2006年更名為上海重陽投資有限公司),把自己的事業中心從深圳遷到上海。
⑦ 重陽投資的發展歷史
2001年12月4日,上海重陽投資有限公司成立。
2008年9月5日,重陽投資首隻陽光私募基金「重陽1期」成立。
2009年6月26日,專注於資產管理業務的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立。
2010年11月20日,重陽1期獲得Morning Star (晨星)「中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評價」兩年期風險調整後收益第1名。
2012年9月20日,裘國根先生向中國人民大學一次性捐贈2億元人民幣,成為人大校史上最大的單筆捐款。
2012年12月27日,重陽投資首隻對沖基金「君享重陽-阿爾法對沖1號」成立。
2013年1月19日,重陽投資與中國人民大學聯合創辦的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成立。
2014年3月12日,重陽投資連續5屆獲得《中國證券報》私募基金管理公司金牛獎。
2014年3月17日,重陽投資獲基金業協會公布的首批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同日,「重陽A股阿爾法對沖基金」宣告成立,成為國內第一隻法律意義上的私募基金。
2014年7月 3日,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改制為股份公司。
2015年11月,上海重陽投資有限公司改制為集團公司。
⑧ 私募基金屬上海海歸引進單位嗎
證券類私募基金的發行正在進入冰封期。管理著逾兩百億規模私募基金的老張(化名),盡管去年的業績超過50%,他的一隻新發基金,卻在一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發行失敗。
不是該銀行拒絕推他的產品,實際上銀行渠道很賣力地推,客戶卻熱情不高。這只產品面向全國銷售,最終只獲得了不到5000萬的認購。
經歷了從5000點到2000多點的「閃電熊」,尤其是屢遭千股跌停的A股市場,業績說話也不靈。這與去年相比已經是天堂地獄的差別。去年4月,老張每日在渠道間奔走,不停地路演,各渠道搶著幫他發產品,「錢像水一樣流過來。」因為是老牌私募,有良好的業績和口碑,2015年他發了近百隻產品。
在牛短熊長的市場環境下,私募似乎總是遇到一個怪圈——在行業大擴張之後,隨即進入行業洗牌和整頓。此次又是一場戛然而止的牛市,2016年也是最嚴監管年,這都意味著2016年私募進入一個艱難時刻。在這樣的背景下,老牌私募因自身優勢可能會更加壯大。
猜想一:「馬太效應」加劇行業洗牌
老張雖然遭遇到了發行寒流,但是因為去年的業績較好,他的基金幾乎沒有遭遇贖回,只是新客戶較少。但是,北京另一家規模過200億的大型私募人士透露,在熊市中,銀行方非常害怕承擔責任。「當下發行對他們來說沒有半點好處。業績好了只有兩個月獎金,也沒有管理費分成,但是如果引進了一個差的產品則算重大失誤。」他說,「曾經有銀行就是因為產品出事,私募業務的負責人因此被開除,該銀行的私募業務被暫停多年。」
據悉,目前銀行渠道已經很少賣私募產品了,對於其不了解的草根私募,銀行更是高掛免戰牌。
在目前私募的發行格局中,銀行僅佔40%,另兩大渠道是券商和第三方機構,分別占據40%和20%的發行規模。然而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目前這兩個渠道的發行也不給力。據悉,券商資管平台如中信、國泰君安、華泰、招商等,雖然仍然在發行產品,但更加挑剔了。某券商私募業務負責人透露,目前其平台對私募產品要求有四:第一,已經在其平台上有半年以上的運行記錄;第二,私募自己找一個主力營業部進行推廣,該營業部需要承攬一定規模的發行量;第三,私募關鍵負責人背景必須過硬,或名校,或海歸,或有20億元資產規模的管理經驗。「草根私募想要發行基本沒戲。」
同樣,即使是券商力推的產品,銷售壓力也很大。上述另一家券商私募業務人士介紹,多隻正在發行的產品檔期延長。
在市場寒冬下,口碑好、規模大、老牌、股災中回撤小的私募,還可能獲得機構投資者的認可。比如老張的產品雖然在銀行端門可羅雀,但是今年他依然拿到一家央企的資金,有望合作發行專戶。
格上理財研究中心認為,機構投資者大部分是成熟投資者,願意在市場低位入場,但是能爭取到這部分資金的必然是業績穩健的老牌私募。因此,馬太效應在中國其實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因為投資者結構在逐步改善,只是在熊市年份,馬太效應更加明顯。
「我們目前八成的收入,都來自於老牌私募。經歷了市場多年的考驗,在這次的艱難時刻,存活下來的還是老牌私募居多,他們的戰鬥力也越來越強。」一位券商PB業務人士透露。
猜想二:兩類產品悄然崛起
2016年A股很難再有系統性行情,「上有頂,下有底」的震盪局面已成共識。
上述券商PB業務部門的人士透露,其平台上多家量化對沖基金處於「渙散」狀態。「資金來了也做不了,有的產品甚至成立了,但因為做不了又解散了。」
深圳知方市投資總經理劉釗認為,目前股指期貨的高貼水和流動性不足,對量化對沖產品有較大影響,很多策略准備不足,就做不下去了,需要增加新的策略。
另一類產品卻有望在2016年崛起。管理期貨型產品,即所謂的CTA策略,有望成為私募規模發展的救命稻草。CTA基金作為一種主要投資商品期貨、期權、股指期貨的私募,與股票、債券等傳統資產相關性較小。其投資范圍也非常廣泛,投資品種遍及農產品、能源、金屬、外匯、股指和利率等多個領域,能夠有效分散單一市場帶來的風險。同時,也可以做空,但是與滬深300的相關性較小甚至為負相關。
國內一家知名券商介紹,CTA確實是當前渠道推銷的重點私募類產品,也是目前少有的受資金青睞的產品之一。
相比於CTA,一根更粗的「救命稻草」,可能是保本型的私募產品。自從市場陷入低谷,保本型的產品在公募基金中強勢回歸,最近一個季度,公募保本基金發行成立規模逾660億,超過此前三年多成立的保本基金規模。素來保本型較少的私募基金,也開始逐漸增加對保本產品的重視。
根據規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銷售機構不得向投資者承諾投資本金不受損失或者承諾最低收益,因此之前幾乎沒有私募發行保本型產品。但是目前部分私募正通過各種產品設計突破這一規定。記者獲悉,上海部分知名私募正與擔保公司簽訂保本協議,一旦虧損,由擔保公司向投資者承諾保本。這一結構與公募保本基金模式雷同,但不同的是,公募保本基金通常還與擔保公司簽訂反擔保協議,即擔保公司擔保後,可向公募基金公司追償。這也是過去私募基金未能發展出保本產品的原因——作為資本金較少的私募基金,沒法簽訂反擔保協議。
然而,記者了解到的私募保本基金,採用了特殊的產品結構,使得私募基金無需簽訂擔保協議。「我們旗下的投資公司與私募基金擔任產品的聯合投顧,只給予私募基金很小比例進行權益類投資,大部分資金由我們進行固定收益類投資,這樣風險較小,我們也能獲得一部分管理費,不再和他們簽訂反擔保協議。」一位知情人士介紹。
據悉,已有多家知名私募正在打算發行這類產品。「因為權益類投資比例很小,很明顯這類產品做不出什麼收益,但是,至少能留住客戶,這是2016年我們的目標。」上海某規模近200億的私募人士透露。
除此之外,記者還獲悉另外一種產品模式打算採用另外的保本結構,即選取一些質量較高的非標產品,將其利息作為安全墊,去投資權益市場。不過,對此有私募人士表示較為難做,因為在經濟下行之時,優質標的稀缺。
不過,劉釗認為,目前彌補量化對沖的產品類型都有限制。「股指期貨的市場容量大,單家私募做個幾百億沒有問題,但是CTA策略全市場的保證金余額在活躍的時候也只有幾百億,完全比不上股票市場上萬億的日交易量。如果策略有效,一家CTA私募最多也只能做到10億的規模。」
猜想三:最嚴監管年增長將放緩
自2002年誕生第一隻證券類私募基金以來,我國證券類私募基金已經有13年的歷史。前幾年發展緩慢,但近年來,私募發展逐漸步入黃金時期。2013年中,新修訂的基金法頒布,私募基金納入監管。2014年2月私募登記備案制度實行,與此同時,投資工具也在增加,因此私募的數量越來越多。2014年-2015年,久違的股債牛市到來,私募數量開始井噴,產品發行也爆發式增長。根據基金業協會的數據,截至2015年底,已登記的私募達到10965家,管理規模達到5.21萬億元。
不過,近期對於私募的監管開始趨於嚴格。2015年底,基金業協會頒布了《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私募投資基金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等一系列規則。此外,還密集展開對失聯私募機構的排查,迄今為止已有三批。在登記備案方面,2015年底,基金業協會表示,對於名稱和經營范圍中不含「基金管理」、「投資管理」、「資產管理」、「股權投資」、「創業投資」等相關字樣的機構,中國基金業協會將不予登記。原來「寬進」制度正悄然改變。記者獲悉,目前,基金業協會在審核登記資料時,重點排查經營范圍,對於一些不合規的經營范圍,直接將申請材料駁回,因此,業內感覺到登記的周期在變長。而且有市場傳言,對於一些遲遲不發產品的私募,已有的登記資格或將取消。一級市場方面,2016年初,北京停止對PE的注冊,新三板停止對PE機構的掛牌融資。
由此看來,2016年對私募的監管升級。1月21日,基金業協會表示其將繼續強化自律檢查,繼續協助相關部門開展打擊非法集資活動,加強對非標債權業務的關注。對低質量、不合規的私募基金管理機構採取自律措施。還將出台《私募基金管理人從事投資顧問業務管理辦法》,推動明確私募基金管理機構和投資顧問機構的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和相關要求。
業內人士認為,在蓬勃發展期之後,監管層正逐漸加大對私募基金的監管力度,旨在規范資本市場,保護投資者,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但監管升級,也意味著私募的准入門檻在提高,對於已登記但不規范的私募而言,私募牌照或成燙手山芋。記者發現,在互聯網上已經出現轉讓私募牌照的現象。預計2016年私募數量的增加將放緩,但行業質量將提高。
2016「大資管」新路徑
金融體系正經歷著結構性變化。與之相對應,一系列的分化在資產管理行業中悄然產生,而這種分化,在2016年將尤其突出。
一方面,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各類資產管理機構正在做出特色各異的配置選擇;而另一方面,監管層對於金融機構跨界業務的態度變化,則讓不同的機構勾勒出截然不同的願景。
從2013年正式開啟的「混業」和「大資管」之門,使各類機構在資管領域座次重排。2015年,「後起之秀」基金子公司管理總規模逼近10萬億元大關,與發展多年的公募基金、券商資管體量相當。
但隨著規模的積累,一些問題也開始涌現,業務層面的重整提上日程。中國基金業協會一位監管層人士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透露,2016年的一項重點工作將是「落實資產管理業務中新制定的『底線』。」2015年,由於市場變化,整個資產管理行業出現包括場外配資在內的一系列新問題,「監管機構對於新的問題形成了一整套新的負面清單,亟待落實。」
此外,2016年,注冊制、深港通、戰略新興板等多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政策即將落地,這些都將帶給資產管理行業新的轉型升級空間。未來,「大資管」業務將如何發展?對此業內卻有截然不同的答復。
規模激增下的模式抉擇
在前不久舉辦的一次內部交流會上,北京一家私募基金高管和深圳一位量化投資機構負責人相互間爭論就頗為激烈。
前者正准備登陸新三板和進軍公募業務,為做大盤子而緊鑼密鼓籌備。後者則意在精品店,與「大而強」的思路截然相反。
雙方爭執的焦點正是資管行業面臨的模式選擇問題。過去的幾年裡,「大資管」規模突飛猛進邁向百萬億大關,同時監管層在「底線監管」原則下不斷推行金融領域市場化的改革,推動了混業經營趨勢的加速,這都促使資產管理機構走向了分叉路口。
國內主流的公、私募機構,乃至券商、信託和保險資管等,如何做出新的業務選擇?究竟要開展財富管理還是資產管理?要全方位混業還是小而精的專業化之路?
對於「全面發展」與「小而精」的提問,上海重陽投資一位負責人透露,「重陽計劃籌備公募,同時准備著手海外業務。」與發展思路相似的還有凱石投資陳繼武、鵬揚投資楊愛斌等「私募大佬」,也在私募業務之外鍾情拓展公募業務。富善投資總經理林成棟則表示:「我們目前更加專注於服務好高凈值客戶。」
券商資管中也呈現出同樣的分化現象。
面對統一監管趨勢下競爭加劇和以定向資管計劃為主的通道業務即將關閉的雙重壓力,有實力的大中券商已開始「去通道化」,回歸主動管理。而許多小型券商仍舊延續通道為主的戰略。最具代表性的是,華福證券前三季度總規模排名第五,主動管理業務佔比僅3%。
在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張旭陽眼中,投資銀行、資產管理、財富管理正逐步走向融合,在「大資管」行業中,除了上市銀行、保險公司擁有大體量優勢外,其更看好管理精緻的私募或是科技類公司出身的機構。
「大資管」時代下,資管行業上下游間不斷融合,行業邊界逐步模糊,無論採取哪種模式都對機構自身實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洗禮」下的反思
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杠桿強化推動下的牛市,跌宕起伏,過往的發展思路再一次面臨轉型陣痛,監管細節也隨之做出新的調整,對整個資產管理行業來說可謂一次洗禮。
「證監體系積極修訂了新一年監管的底線,對於場外配資、杠桿匹配和投資顧問等業務進行了細致的梳理,並且明確了合規范疇。」上述基金業協會人士指出。「比如在去年迅猛發展的私募,就出現了違反合同約定、內控制度差、法律意識淡薄等現象,因此證監會及其會管單位在內的多家監管機構聯合施力治理。」
目前,工商管理部門和地方監管部門對於私募類機構的工商登記、互聯網金融平台的監管,均試行了最新的管理辦法。目前已叫停「中字頭」機構的工商注冊,深圳、上海相繼宣布暫停互聯網金融平台注冊,北京開始暫停「投資類」企業注冊登記等。
而另一個直觀的變化則是,全國股轉系統收緊了私募類機構掛牌新三板。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認為:「資產管理機構的專業化、差異化在大波動中顯得更為重要。部分機構過於『散戶化』的思維和『同漲同跌』行為,對於資本市場的穩定是非常不利的。」
「對公募基金而言,當下首要的是抓住投資能力這一核心,以產品為導向,做好投資。非公募業務則應當逐步改善風險控制、人才流失、治理結構等方面的問題。」景順長城基金總經理許義明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采訪時表示。
逐夢新制度藍海
2016年,即將落地的注冊制、戰略新興板等多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政策更將深刻影響機構的配置與策略。
北京一家公募基金負責人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注冊制帶來的不僅是供給側量的沖擊,更為重要的,是對市場價值理念以及結構的影響。資管機構將更關注企業資產負債表的左方,市場更加青睞相對安全、相對低風險的資產,行業龍頭的價值將逐步凸顯。
資產管理機構對於企業的關注由右側向左側轉移,即更多關注企業資產的質量。這也意味著,資管行業的投資布局會更注重長端的突破,帶來並購、資產證券化、PE、REITS等投向比例的提升。
根據多位業內人士預測,由注冊制和戰略新興板帶來的新資產證券化路徑,或是2016年各類機構下大力追逐的業務領域。
「二級市場投資機構,例如財通基金等公募基金已經逐步形成了有序參與上市公司資本運作的業務模式;一級市場投資類機構,則在布局各類一級市場的產業鏈條進行資產證券化運作。部分債券類私募基金,除了為資產端提供融資之外,還從事類投行業務,幫助所投資企業進行後續的資產運作。」上述投資經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