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創業 > 華為創業板不是高科技公司

華為創業板不是高科技公司

發布時間:2022-03-19 17:39:33

A. 有中小板為什麼還要創業板難道中小板不能弄高科技公司

創業板主要是上市條件比較低啊!中小企業板可以有高新技術企業。
創業板與中小企業板之比較
中小板市場是中國的特殊產物,是我國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舉措。中小企業板市場和創業板市場的差異在於,中小企業板主要面向已符合現有上市標准、成長性好、科技含量較高、行業覆蓋面較廣的各類公司。創業板市場則主要面向符合新規定的發行條件但尚未達到現有上市標準的成長型、科技型以及創新型企業。

有專家認為,中國的中小板市場是為中小企業融資而設立的,顯然不屬於主板市場,與創業板有類似之處。一旦監管體制、上市資源改變,中小板市場很有可能轉變為創業板市場。目前,一些快速成長企業就在中小板上市,說明兩者的區分並不嚴格。創業板推出後,市場劃分就會產生混亂:既按照企業規模大小劃分成中小板市場與大盤股為主的滬市主板市場,又按照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劃分為主板市場與創業板市場。

這就帶來了下一個難題,即制度與監管創新的問題。創業板需要一套與主板不同的監管系統,它與主板市場上市資源不同,而且要求效率更高、監管更嚴,還必須要建立嚴格的退市制度。如果繼續實行目前的監管體制,與主板市場無異,那麼效率是不能保證的,創業板也就名存實亡。並且,如果上市資源過少,另立監管系統就屬於行政資源的浪費。國外的創業板就曾有失敗的例子,1997年創立、2003年關閉的德國新市場倒閉的原因就在於監管與上市資源的劣質化。

既要設立創業板,又要節約目前的行政資源,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將創業板與中小板市場合二為一。將傳統中大型企業全部轉向主板市場,保留新興的中小企業與以後的創業公司合為一體,統稱創業板。如此劃分清晰之後,監管資源就不會在市場的重復中無謂地浪費掉,而中國的創新型企業、高科技企業、快速成長企業與風投公司也找到了一個資本市場的介面。但就目前來看,我國的中小板市場與創業板市場還不能那麼快進行合並。

二板市場為已經具備一定規模和實力的技術創新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提供方便的融資渠道(Financing Channels),也為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提供了成功退出的市場渠道。二板市場實行與主板市場不同的交易系統和上市規則,它是與主板市場平行的另一個市場,是與主板市場相互補充的長期資本市場。不能簡單地將二板市場看做技術創新項目的孵化器,更不能將二板市場視為「垃圾上市公司」的收容所。在二板市場上市的企業,發展壯大之後也不一定要轉移到主板市場。例如,美國的思科、微軟等信息科技產業巨頭,一開始在納斯達克上市,後來成為美國乃至世界大公司之後也並未脫離二板市場而進入主板市場。

B. 創業板是什嗎

創業板又稱二板市場,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場,是指主板之外的專為暫時無法上市的中小企業和新興公司提供融資途徑和成長空間的證券交易市場,是對主板市場的有效補給,在資本市場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在創業板市場上市的公司大多從事高科技業務,具有較高的成長性,但往往成立時間較短規模較小,業績也不突出。

創業板市場最大的特點就是低門檻進入,嚴要求運作,有助於有潛力的中小企業獲得融資機會。

在中國發展創業板市場是為了給中小企業提供更方便的融資渠道,為風險資本營造一個正常的退出機制。同時,這也是我國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經濟改革的重要手段。

對投資者來說,創業板市場的風險要比主板市場高得多。當然,回報可能也會大得多。

各國政府對二板市場的監管更為嚴格。其核心就是「信息披露」。除此之外,監管部門還通過「保薦人」制度來幫助投資者選擇高素質企業。

二板市場和主板市場的投資對象和風險承受能力是不相同的,在通常情況下,二者不會相互影響。而且由於它們內在的聯系,反而會促進主板市場的進一步活躍。

在證券發展歷史的長河中,創業板剛開始是對應於具有大型成熟公司的主板市場,以中小型公司為主要對象的市場形象而出現的。19世紀末期,一些不符合大型交易所上市標準的小公司只能選擇場外市場和地方性交易所作為上市場所。到了20世紀,眾多地方性交易所逐步消亡,而場外市場也存在著很多不規范之處。自60年代起,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和歐洲等等地區為了解決中小型企業的融資問題,開始大力創建各自的創業板市場。發展至今,創業板已經發展成為幫助中小型新興企業、特別是高成長性科技公司融資的市場。

按與主板市場的關系劃分,全球的二板市場大致可分為兩類模式。一類是「獨立型」。完全獨立於主板之外,具有自己鮮明的角色定位。世界上最成功的二板市場———美國納斯達克市場(Nasdaq)即屬此類。納斯達克市場誕生於1971年,上市規則比主板紐約證券交易所要簡化得多,漸漸成為全美高科技上市公司最多的證券市場。截至1999年底,共有4829家上市公司,市值高達5.2萬億美元,其中高科技上市公司所佔比重為40%左右,涌現出一批像思科、微軟、英特爾那樣的大名鼎鼎的高科技巨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30年後的納斯達克市場羽翼豐滿,上市公司總數比紐約證交所多60%,股票交易量在1994年就超過了紐約證交所。

另一類是「附屬型」。附屬於主板市場,旨在為主板培養上市公司。二板的上市公司發展成熟後可升級到主板市場。換言之,就是充當主板市場的「第二梯隊」。新加坡的Sesdaq即屬此類。

最新鳴鑼成立的二板市場當屬香港創業板市場。1999年11月25日,醞釀10年之久的香港創業板終於呱呱墜地。它定位於為處於創業階段的中小高成長性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服務。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上市公司25家,大多是網路、電腦、電信企業。一家公司若想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最近3年必須有5000萬港元的盈利,但創業板不設盈利底線,只需公司有兩年的「活躍業務紀錄」。如果創始人在業界已是名聲鵲起,那麼這個兩年的「紀錄」也可以不要。香港聯交所權威人士曾風趣地說,如果比爾·蓋茨出來重新注冊一家公司,創業板會馬上愉快地接納。

回顧創業板的發展歷史,20世紀60年代可以稱為創業板的萌芽起步時期。1961年,為了推進證券業的全面規范,美國國會要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所有證券市場進行特定的研究。兩年之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放棄了對全面證券市場的研究,而是將目光盯住了當時處於朦朧和分割狀態的場外市場。SEC提出了「自動操作系統」作為解決途徑的設想,並由全國證券商協會(NASD)來進行管理。1968年,自動報價系統研製成功,NASD改稱為全國證券商協會自動報價體系(NASDAQ系統)。1971年2月8日,NASDAQ市場正式成立,當日完成了NASDAQ系統的全面操作,中央牌價系統顯示出2500個證券的行情。直到1975年,NASDAQ建立了新上市標准,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必須將在NASDAQ市場上市的公司和OTC證券分離開來。

與美國NASDAQ市場的起步幾乎同時的是,日本開始了創業板的腳步。1963年,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設立了針對中小公司的第二板,並正式起用了場外市場制度。不過,在其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日本的場外市場一直萎靡不振。

創業板設立目的是:(1)為高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渠道。(2)通過市場機制,有效評價創業資產價值,促進知識與資本的結合,推動知識經濟的發展。(3)為風險投資基金提供「出口」,分散風險投資的風險,促進高科技投資的良性循環,提高高科技投資資源的流動和使用效率。(4)增加創新企業股份的流動性,便於企業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等,鼓勵員工參與企業價值創造。(5)促進企業規范動作,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在創業板市場交易的證券品種包括:(1)股票;(2)投資基金;(3)債券(含企業債券、公司債券、可轉換公司債券、金融債券及政府債券等);(4)債券回購;(5)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可在創業板市場交易的其他交易品種。

創業板買賣規則:(1)創業板股票的交易單位為「股」,投資基金的交易單位為「份」。申報買入證券,數量應當為100股(份)或其整數倍。不足100股(份)的證券,可以一次性申報賣出。

(2)證券的報價單位為「每股(份)價格」。「每股(份)價格」的最小變動單位為人民幣0.01元。(3)證券實行價格漲跌幅限制,漲跌幅限制比例為20%。漲跌幅的價格計算公式為:

漲跌幅限制價格=(1±漲跌幅比例)×前一交易日收盤價計算結果四捨五入至人民幣0.01元。證券上市首日不設漲跌幅限制。

C. 創業板里是什麼公司

需要理解兩個概念:
1、創業板企業指在符合條件並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其大部分都是中小版企業。
2、創業板權又稱二板市場,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場,是指主板之外的專為暫時無法上市的中小企業和新興公司提供融資途徑和成長空間的證券交易市場,是對主板市場的有效補給,在資本市場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D. 創業板上市必須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嗎

不是,只是說高新技術企業上市的容易一些。
創業板公司首次公開發行的股票申請在深交所上市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股票已公開發行;
(二)公司股本總額不少於3000萬元;
(三)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4億元的,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10%以上;
(四)公司股東人數不少於200人;
(五)公司最近三年無重大違法行為,財務會計報告無虛假記載;
(六)深交所要求的其他條件。

E. 創業板好還是科創板好

兩者都是不錯的選擇,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
科創板和創業板基金相比較而言,創業板覆蓋了更廣泛的公司和更多的企業。創業板的平均市值低於科創板,科創板是高科技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聚集地,具有更強的專業性和集中度。科創板企業市凈率較高,創業板市盈率較高。創業板更加均衡,科創板則比較集中。
拓展資料
創業板和科創板的區別是什麼?
一、上市要求的區別。
科創板:上市制度是注冊制的,只要符合證監會設定就可以登錄,不需要審批。主要是扶持正在初創階段的創新型中小企業,上市更為便捷。
創業板:和主板一樣,需要通過嚴格的審核制才可以上市,其中審核要求包括企業的盈利標准和資產規模等,要提交相關證明材料給證監會,通過審批才可上市。
二、交易規則的區別。
科創板:上市前五個交易日內科創板是沒有漲跌限制的,五日後為20%,單筆交易數量不得少於200股。
創業板:上市第一天漲幅限制就是20%,單筆交易數量最多100萬股,它的委託交易數量必須為100的整數倍。
三、投資者要求的區別。
科創板:要求投資者證券交易時間在兩年以上,並且在前20個交易日內每日賬戶資金不低於50萬元。如果不能達到條件的話就只可以通過公募基金的方式參與。
創業板:投資者攜帶身份證明資料直接到櫃台辦理即可,對資金方面並沒有要求。
科創板和創業板的區別就是這些了,至於它們如何選擇,就要根據企業自身實際情況出發,科創板是去年才新設的板塊,它區別與以往的主板市場,主要是為科技創新型企業所服務的;創業板是為無法在主板上市的創業型企業、中小型企業和高科技產業企業服務的,主要為它們提供融資途徑和成長空間。
為了企業更好發展,也是滿足投資者的需求,更需要我們了解清楚科創板和創業板區別,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確定投資目標,這也是市場設立不同板塊的目的。

F. 為什麼華為沒有進創業板

正當全國各地企業爭先恐後地申請在創業板上市,然而作為全國科技創業型創領軍企業卻始終沒有上市計劃。狼性十足的華為,為什麼不上市?難道華為「不差錢」?華為的發展目標又是什麼?這些對外界來講成了一個「謎」。 華為為何不上市? 作為資金與技術雙密集的通信行業,資金是否充足成為企業快速成長不可或缺的「一條腿」。而「巨大中華」老大華為卻沒有上市。 上市的理由總是相似的,而不上市的公司卻各有各的理由。外界對於華為不上市的揣測頗多。 有人說華為之所以選擇遠離資本市場,與公司總裁任正非的個人風格有關,在這位業界頗具神秘色彩的人物的率領下,華為多年來保持著低調的作風。 內部人士對記者說:從華為的經營層面上來看,不上市經營策略會更加靈活。 很多不願意受監管的企業不想上市。上市後不自由,信息透明度高,包括主營業務,市場策略等方面的信息,被媒體高度關注也可能會對上市公司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企業的重大經營活動及經營決策都必須經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管理層在經營靈活性,降低資金效率,資金周轉等方面主控性相對受影響。 華為不差錢,這也是外界揣測華為不上市的原因之一。 通常公司不想上市的主要原因便是無融資需求,這類公司主觀上就不想成為公眾公司,既不想接受上市公司的監管也不想公眾分享企業成果。 看上去華為現金流充足,但是他也有缺錢的時候,2001年IT泡沫的破裂,華為也受到了打擊,2003年,華為動用30億元的內部股份,給予80%以上的員工購買權。 這就是華為獨特的融資方式:內部員工持股計劃。華為會根據績效分給老員工內部期權,購買的這些股份年終會有分紅,這也將員工與公司緊密聯系起來。 華為的這種融資方式就像是父母向子女借錢,利息照付,並且把一部分資產給子女作抵押。這種融資方式無疑是互惠的,深受華為員工歡迎,絕大部分員工都非常樂意擁有公司的內部股份,公司也可以在資金周轉出現問題時獲得資金支持,而華為的股份也沒有外流。如果持股員工想要離開公司,公司會將股份收回。 但是據內部人士透露,現在進企業的新員工目前已經沒有購買股權的機會了。 也正是因為華為獨特的融資方式,華為大比例的員工持股導致其內部股權結構復雜。這也是另一個外界揣測華為不上市的重要原因。 華為從1997年實施全員持股到2001年股權轉期權後,內部的股權結構已相當復雜,甚至連持有華為股票的員工自己都搞不清楚手頭的這點東西到底值多少錢。 華為上市的利與弊 在2000年,華為就成立了一個專事資本運作的小組,而據內部消息透露,任正非從2001年以來也曾嘗試向 IBM、摩托羅拉、英特爾這樣的世界知名公司出讓20%~30%的股份,同時吸收5-6家企業投資入股,成為華為的合作夥伴,每家的持股比例均不超過 5%。任正非一直希望私募完成以後,再去海外整體上市,但是世界巨頭們卻不買賬,結果是不了了之。 2003年,華為動用30億元的內部股份,給予80%以上的員工購買權,如此大而分散的股權融資,一旦出現經營問題,將面臨嚴峻的擠兌風險。從2002年以來,包括JP摩根、美林、摩根斯坦利在內的知名投行,都與華為接觸過,在他們看來,華為上市還有很大的難度。而從2003年以來,華為公司也開始變得復雜起來,華為一分為八,分拆為華為技術、華為移動等分支,這其中,也有為了理順股權的意思。 據了解,針對內部股制度的改革,華為職工持有的股票被剝離出來組成一間新公司——華為投資,這間公司將以法人股東的身份持有未來上市公司的股份,而未來可能上市的資產將以華為技術為主。這一改革或許也是針對上市而做的安排。 全球五大電信咨詢公司之一的Frost&sullivan中國總裁王煜全表示,雖然員工持股極大地激勵了華為人的激情,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華為這些年來取得的良好業績,但是這個問題越拖解決的難度就越大,內部股權紛雜可能是導致華為遲遲沒能上市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認為華為上市是遲早的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任正非也曾說過,「我們不是不上市,而是在找一個合適的機會。」 一位在華為工作十餘年的老員工對記者說:「如果公司上市,我當然很樂意接受這份厚禮,但是從理性角度來看,上市對華為未必是好事。」他擔憂的對記者表示,現在華為的員工雖然在某些方面對公司也有抱怨,但是作為華為人,每個人都有著一份歸屬感,通過「集資」把錢投到公司,從而與公司緊密相連。一旦企業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必然是棘手需要處理的一部分,處理不好公司持股必然會導致人心渙散。此外,對於一些持股比例較多的中高層來說,可能會出現追逐短期利益的現象。 任正非將自己的公司命名為華為就帶有了很深的民族情結,就想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位。對於面臨提高海外知名度挑戰的華為,上市或許會助其一臂之力。 華為有關人士表示,華為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國際化、有競爭力的公司,公司不排除任何有助於達到目標的措施。市場人士據此分析認為,華為的上市,尤其是走國際化道路的上市,有助於其吸引一批高質量的戰略投資者,同時對於華為現在比例日益提高的國際業務而言,其透明、嚴格的公眾公司形象將極大地推動華為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以真正實現其成長為偉大國際化公司的目標。 華為要做偉大的國際化公司 華為在任正非的帶領下將企業的狼性演繹的淋漓盡致,這種狼性DNA不僅包括殘酷競爭,而且包括商業判斷力、生活工作態度等多層面的因素。 任正非帶領他的華為「狼群」執著地追求目標,對歐美「獅虎」發動瘋狂的攻擊,在全球通信界占據一席之地,令人可敬可佩。而另一面,在高工作強度下,關於華為員工的工作狀態問題,也引起社會上的極大關注。每當有華為員工發生交通事故以及各種意外,都會引起社會對華為員工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壓力的關注和拷問。 1987年創辦華為時,任正非已經43歲。毫無疑問,這個年齡的人性格和價值觀都已固化,具備了成熟的理解、判斷能力。這是大多數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共同特徵。那麼,這個時候的任正非已經擁有了什麼樣的性格和價值觀呢?任正非一生刻意低調,因而身世異常神秘。關於他的個人經歷流傳著很多種版本,但他從來沒有不正面回答,就連與他朝夕相處的高層管理人員也是一知半解。 經過了20年,任正非帶領華為人經過艱苦奮斗,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中搏殺,今天已成為中國企業界的翹楚,成為中國製造的典範和標桿,而且改變了世界通信製造業的競爭格局。 今天,華為已經擁有近9萬員工,在全球經濟遭遇「寒流」的情況下,2008年華為在全球市場仍然實現了穩健的增長,全年銷售收入233億美元(相當於153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了46%,其中來自海外市場的貢獻佔到75%。2008年華為公司上繳稅收120 億元,截至2008年底,華為已累計交納各項稅收達到525億元。 華為多年來一直堅持將銷售收入的10%投入研發,目前全球研發中心有14個。在技術演進方面華為公司走到了世界前列,LTE專利數量已經佔全球10%。2009年初,華為在歐洲簽署了全球第一個LTE合同,並且在國際上正與幾大主流電信運營商一起做LTE測試。預計 2009年合同銷售額會超過300億美元。由此可見,華為現在不差錢。如果上市反倒捆住了手腳。華為的目標是真正成長為令人偉大的國際化公司。華為的成功或許能夠給我們更多的啟發。

G. 為什麼創業板股票我們買不了啊

因為沒有開通創業板的原因。

委託買入300開頭的創業板股票需要提前開通創業板交易許可權才可進行交易。開通創業板需要客戶本人攜帶有效身份證件、滬深股東賬戶卡交易日的工作時間到開戶營業部辦理開通。

買賣創業板股票需要開通許可權才可以交易。因創業板相對風險較高,根據證監會相關規定,客戶開通創業板交易許可權,須本人攜帶有效身份證件、滬深股東賬戶卡,交易日的工作時間到開戶營業部臨櫃辦理。

中國創業板市場代碼是300開頭,上市條件比主板市場寬松。最大的特點是低門檻進入,嚴要求運作,有助於有潛力的中小企業獲得融資機會。在創業板市場上市的公司大多從事高科技業務,具有較高的成長性,但往往成立時間較短規模較小,業績也不突出,但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可以說,創業板是一個門檻低、風險大、監管嚴格的股票市場,也是一個孵化科技型、成長型企業的搖籃。滬市代碼600、601、603開頭,深市股票代碼,000、001、002、300開頭。創業板是深圳交易所的一個子版塊,300開頭的股票。

(7)華為創業板不是高科技公司擴展閱讀:

開通創業板股票購買資格

1、股票投資者應盡可能了解創業板的特點、風險,客觀評估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審慎決定是否申請開通創業板市場交易。

2、投資者應該到證券公司營業廳現場提出開通創業板市場交易的申請。網上可能也可以提出申請,但很少有人用,即使你在網上提出來了申請,還是要到證券公司營業廳辦理其他手續,所以還不如直接到證券公司營業廳直接申請。

3、投資者在提出開通申請後,應向證券公司提供本人身份、財產與收入狀況、風險偏好等基本信息(你只要原來的證券賬戶上還持有股票或者有幾千元錢就行)。證券公司將據此對投資者的風險承擔能力進行測評,並將測評結果告知投資者,作為投資者判斷自身是否適合參與創業板交易的參考。(這一步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就簡化了,沒有這么麻煩,只是讓你答個卷子,簡單填寫幾個表而已。)

4、投資者在證券公司經辦人員的見證下,需按照要求到證券公司的營業部現場簽署風險揭示書(未具備兩年交易經驗的投資者還應抄錄「特別聲明」)。證券公司完成相關核查程序後,在規定時間內為投資者開通創業板市場交易。(這也是個簡單的程序問題,只是簽個字,沒有說的這么麻煩。)

5、申請時,需要攜帶的證件:本人身份證、滬深證券賬戶號即可

H. 一家高科技企業,去年總銷售額是4100萬,為什麼主管人員說:今年必須做夠8000萬,他們才能夠在創業板上市

發行人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發行人是依法設立且持續經營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責任公司按原賬面凈資產值折股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的,持續經營時間可以從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之日起計算。

(二)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於一千萬元,且持續增長;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凈利潤不少於五百萬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於五千萬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均不低於百分之三十。凈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者為計算依據。

(三)最近一期末凈資產不少於兩千萬元,且不存在未彌補虧損。

(四)發行後股本總額不少於三千萬元。

上市要求
發行人申請股票在本所上市,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股票已公開發行;
(二)公司股本總額不少於3000 萬元;
(三)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
人民幣四億元的,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10%以上;
(四)公司股東人數不少於200 人;
(五)公司最近三年無重大違法行為,財務會計報告無虛假記載;
(六)本所要求的其他條件。

閱讀全文

與華為創業板不是高科技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那個上市公司生產依達拉奉 瀏覽:798
江蘇揚州化工上市公司 瀏覽:742
江蘇有幾家牛乳上市公司 瀏覽:228
科創板盤後如何買賣 瀏覽:707
仁會生物募集資金炒股 瀏覽:515
省廣集團股票的價格 瀏覽:865
美股集體下跌道指跌超600點 瀏覽:393
美股etf股票 瀏覽:765
天山生物引領題材漲停潮 瀏覽:356
湘財長源股票型基金 瀏覽:370
短期炒股怎麼賺錢 瀏覽:455
要買創業板怎樣開通許可權 瀏覽:77
科創板上市後解禁規定 瀏覽:809
中小板指數連漲接力創業板 瀏覽:605
恆友股份申請掛牌新三板 瀏覽:513
塞萊拉新三板排名 瀏覽:979
現代工程技術上市公司 瀏覽:535
炒股交易軟體密碼 瀏覽:485
李軍新三板股份質押 瀏覽:804
北京用友股票發行價格決策 瀏覽:894